馬勇
(江蘇省建湖縣植保植檢站,江蘇建湖224700)
?
小麥赤霉病藥防的新理念
馬勇
(江蘇省建湖縣植保植檢站,江蘇建湖224700)
摘 要:針對當前江蘇省建湖地區(qū)小麥赤霉病頻發(fā)、重發(fā),且防治主體藥劑——多菌靈及其復配劑防效下降的現(xiàn)狀,筆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藥防理念,以期為小麥赤霉病的大面積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主要通過提高多·酮的利用率、多菌靈的減量使用、選擇代替多·酮的藥劑新組合來防治小麥赤霉病等3個辦法,改進小麥赤霉病的藥防。結(jié)果表明:40%多·酮1500 g/hm2兌水225 kg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為65.24%,與40%多·酮2250 g/hm2兌水300 kg的病指防效(68.43%)接近。40%多·酮1500 g/hm2加入5%白醋1500 mL/hm2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為71.04%,好于40%多·酮2250 g/hm2的病指防效(68.43%)。藥劑新組合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達84.71%,遠高于常規(guī)藥劑40%多·酮2250 g/hm2的病指防效(68.43%),理論產(chǎn)量的增產(chǎn)效果達12.83%。研究結(jié)果表明,控制用水量可以提高多·酮的利用率,添加助劑可以達成多·酮的減量使用,使用新藥劑組合可以達到很好的防治和增產(chǎn)效果。
關(guān)鍵詞:小麥赤霉?。凰幏兰夹g(shù);藥劑組合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尤以溫暖潮濕和半潮濕地區(qū)為重。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和沿海麥區(qū)小麥穗期濕潤多雨,有利于赤霉病的流行,特殊年份該病可涉及河南中部和陜西關(guān)中等地。小麥赤霉病的危害很大,不僅影響小麥產(chǎn)量、降低小麥品質(zhì),食用病粒后還能引起人畜中毒,病穗麥粒中含有的多種毒素如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d)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有較強的致病性[1]。地處里下河地區(qū)的江蘇省建湖縣,其間河網(wǎng)密布、空氣濕潤,屬于潮濕區(qū)域,濕度條件完全滿足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隨著全球性氣候變暖、耕作制度及耕作方式的改變,該地區(qū)小麥赤霉病流行頻率增加,從1951年至20世紀末,赤霉病大流行的年份有8次,其中發(fā)病最重的是1973年、1977年、1983年、1989年,平均6年多流行一次[2-3]。進入21世紀以來,2001—2015年15年間,先后于2003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大流行,平均3年流行一次,特別是2012年為近34年來發(fā)生最嚴重的年份[4]。
小麥赤霉病的防治主要從抗病育種、藥劑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等幾個方面進行[5]。根據(jù)建湖縣赤霉病最近6次大流行的田間調(diào)查結(jié)果分析,目前該地區(qū)種植的小麥品種均無明顯的抗赤霉病的特性,而生物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也未見到成效[4],化學防治仍占主導地位。多年以來,化學防治赤霉病的主體藥劑仍為苯并咪唑類農(nóng)藥多菌靈及其復配劑多·酮,據(jù)曾娟等[6]研究表明,赤霉病菌對多菌靈已產(chǎn)生抗性,當抗性菌株比率達到10%時,多菌靈的防治效果將下降至60%。隨著多菌靈的大量使用,抗性菌株比例增高,對赤霉病的防效已下降,而使用劑量已從以前的純品525 g/hm2上升到現(xiàn)在的750 g/hm2,農(nóng)藥使用量大幅增加,且使用多菌靈會刺激菌株毒素產(chǎn)生,尤其是抗藥性菌株產(chǎn)毒能力更強[7]。目前建湖吧區(qū)防治赤霉病的主體品種仍為多·酮,因此,提高多·酮的利用率、促成多菌靈的減量使用、選擇代替多·酮的藥劑新組合來防治小麥赤霉病也已變得迫在眉睫。
當前,使用苯并咪唑類農(nóng)藥多菌靈及其復配劑多·酮來防治小麥赤霉病,為了保證防效,仍以加大藥劑的用量為主,而通過提高施藥技術(shù)、添加助劑等手段來增加多·酮防效的研究很少,國內(nèi)的農(nóng)業(yè)科學雜志上還沒有類似的論文發(fā)表。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翻閱了大量施藥器械影響病蟲防治效果、助劑對藥劑增效作用的文獻,提出了小麥赤霉病藥防的新理念:一是通過比較小麥赤霉病防治過程中,多·酮的3種常用兌水量之間的防效差異,來尋求防治過程中的最佳兌水量,以提高多·酮的利用率來增加防效。二是通過在多·酮中加入常用助劑,比較在添加不同助劑的情況下,該藥劑對赤霉病防治效果,去探尋提高多·酮防效的有效助劑,以達到保證防效的情況下促成多菌靈的減量使用。目前報道的防治赤霉病品種較多,主要有如下幾類:一是氰烯菌酯及其復配劑,有25%氰烯菌酯1500 mL/hm2[8]、48%氰烯·戊唑醇750 mL/hm2[9]、20%氰烯·已唑醇1500 g/hm2[10];二是戊唑醇及其復配劑,有43%戊唑醇240 mL/hm2[11],75%戊唑·百菌清1500 g/hm2[12],40%戊唑·福美雙1350 g/hm2[13];三是咪鮮胺及其復配劑,有50%咪鮮胺750g/hm2[14]、40%戊唑·咪鮮胺450mL/hm2[15];四是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及其復配劑,10%苯醚菌酯300 g/hm2[16]、75%肟菌·戊唑醇225 g/hm2[17];五是苯并咪唑類及其復配劑,有50%多菌靈1500 g/hm2[18]、70%甲基硫菌靈1500 g/hm2[18]、50%多·酮2100 g/hm2[19]、40%多·酮·福美雙1500 g/hm2[20]、59.7%咪錳·多菌靈450 mL/hm2[21],42%咪鮮·甲硫靈1200 g/hm2[22]、30%氟環(huán)·多菌靈1200 g/hm2[23],30%戊唑·多菌靈1500 g/hm2[18],28%烯肟·多菌靈1500 g/hm2[13];六是生物農(nóng)藥,有1%甲嗪霉素1800 mL/hm2[24]。筆者篩選出防效較好的藥劑氰烯菌酯和戊唑·咪鮮胺進行組合,設(shè)計出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試驗三,揭示新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對小麥的增產(chǎn)效益。
1.1防治對象、品種
防治對象:小麥赤霉病。
供試品種:小麥弱春性、早熟品種‘西農(nóng)9718’(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選育)。
1.2試驗設(shè)計
1.2.1使用不同用水量試驗的藥劑、用量及小區(qū)安排40%多·酮WP(江蘇豐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市售)。
試驗處理:(1)40%多·酮1500 g兌水675 kg/hm2;(2)40%多·酮1500 g兌水450 kg/hm2;(3)40%多·酮1500 g兌水225 kg/hm2;(4)40%多·酮2250 g兌水300 kg/hm2;(5)CK(清水對照)。
每個處理均設(shè)4次重復,共20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為66.7 m2,隨機區(qū)組排列。
1.2.2添加不同助劑試驗的藥劑及用量 40%多·酮WP(江蘇豐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市售);有機硅(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市售);5%白醋(建湖縣上岡黃海醬醋廠生產(chǎn),市售)。
試驗處理:(1)40%多·酮1500 g/hm2;(2)40%多· 酮1500 g+有機硅150 mL/hm2;(3)40%多·酮1500 g+ 5%白醋750 mL/hm2;(4)40%多·酮1500 g+5%白醋1500 mL/hm2;(5)40%多·酮2250 g/hm2;(6)CK(清水對照)。
每個處理均設(shè)4次重復,共24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為66.7 m2,隨機區(qū)組排列。
1.2.3藥劑新組合試驗的藥劑及用量 40%多·酮WP(江蘇豐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市售);25%氰烯菌酯EC(江蘇省農(nóng)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80%戊唑醇WP(江蘇豐登農(nóng)藥有限公司);45%戊唑·咪鮮胺WP(鹽城雙寧農(nóng)化有限公司)。
試驗處理:(1)常規(guī)用藥區(qū):40%多·酮2250 g/hm2二次;(2)新藥劑組合區(qū):第一次使用25%氰烯菌酯1800 mL+80%戊唑醇150 g/hm2,第二次使用42%戊唑·咪鮮胺750 mL/hm2;(3)CK(清水對照)。
常規(guī)用藥區(qū)面積2667 m2,新技術(shù)方案區(qū)面積20000 m2,CK區(qū)66.7 m2×4。
1.3試驗基本情況
1.3.1試驗環(huán)境及栽植條件 試驗地位于建湖縣建陽鎮(zhèn)建設(shè)村4組,土壤類型為粘土,pH 7.2,土壤肥力中等,前茬為水稻,小麥種植方式為旋耕種植,于2014年10 月26日播種,密度均勻,長勢與大面積無明顯差異。
1.3.2施藥時間及方法 試驗于2015年4月26日(揚花5%)用第一遍藥,用藥時,天氣晴好,日平均溫度22.2℃,南風3~4級;5月1日用第二遍藥,用藥時,天氣晴好,日平均溫度17.8℃,東南風3~4級。施藥前10天有2個雨日,第一次用藥后連續(xù)2天有雨,總降雨量14.2 mm,下雨時小麥正處于揚花高峰期,5月份有11個雨日,天氣條件有利赤霉病發(fā)生。該試驗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常規(guī)均勻噴霧,除水量試驗外,每個處理藥劑兌水300 kg/hm2。
1.4調(diào)查內(nèi)容及方法
1.4.1防治效果調(diào)查 試驗于5月25日(病情穩(wěn)定期)調(diào)查各小區(qū)小麥赤霉病發(fā)生情況,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方法,每小區(qū)調(diào)查5個點,每點調(diào)查0.25 m2,調(diào)查記載總穗數(shù)、病穗數(shù)和病情嚴重度,計算各處理發(fā)病率、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
1.4.2嚴重度分級標準 0級:無??;1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3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5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7級:發(fā)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25]。
1.4.3計算公式[25]
2.1不同用水量試驗
各種處理的防治效果見表1。病穗防效:40%多· 酮1500 g/hm2防治小麥赤霉病,兌水225 kg的效果最好,達53.84%,優(yōu)于兌水450 kg(防效44.40%)和兌水675 kg(防效41.55%)的效果,均呈極顯著差異,且防效隨著兌水量的增加呈逐步下降的趨勢,40%多·酮1500 g/hm2兌水225 kg的防效低于40%多·酮2250 g/hm2兌水300 kg的防效(66.66%),呈極顯著差異。
病指防效:40%多·酮1500 g/hm2防治小麥赤霉病,兌水225 kg的效果最好,達65.24%,優(yōu)于兌水450 kg(防效43.99%)和兌水675 kg(防效39.41%)的效果,均呈極顯著差異,且防效隨著兌水量的增加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同時40%多·酮1500 g/hm2兌水225 kg的防效與40%多·酮2250 g/hm2兌水300 kg的防效(68.43%)相當、略低,方差分析無差異。
2.2不同助劑試驗
表1 不同用水量下多·酮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結(jié)果
各種處理的防治效果見表2。病穗防效:40%多· 酮1500g/hm2防治小麥赤霉病,加入5%白醋1500mL/hm2的防效為50.92%,與加入有機硅150 mL/hm2的防效(52.64%)相當、略低,無差異;高于加入5%白醋750 mL/hm2(防效42.31%)和不加增效劑(防效42.42%)的防效,均呈極顯著差異;低于40%多·酮2250 g/hm2不添加增效劑的防效(66.66%),呈極顯著差異。
病指防效:40%多·酮1500g/hm2防治小麥赤霉病,加入5%白醋1500 mL/hm2的防效最好,達71.04%,優(yōu)于加入有機硅150 mL/hm2(防效63.86%)、加入5%白醋750 mL/hm2(防效59.26%)和不加助劑(防效50.27%)的防效,均呈極顯著差異,同時40%多·酮1500 g/hm2加入5%白醋1500 mL/hm2的防效高于40% 多·酮2250 g/hm2不添加助劑的防效(68.43%),但差異不顯著。40%多·酮1500 g/hm2加入有機硅150 mL/hm2的防效低于40%多·酮2250 g/hm2不添加增效劑的防效,差異顯著,好于加入5%白醋750 mL/hm2和不加增效劑的防效,均呈極顯著差異。
2.3藥劑新組合試驗
各種處理的防治效果見表3、測產(chǎn)結(jié)果見表4。病穗防效:藥劑新組合的防效高達85.77%,高于常規(guī)用藥區(qū)(防效66.66%),呈極顯著差異。
病指防效:藥劑新組合的防效高達84.71%,高于常規(guī)用藥區(qū)(防效68.43%),呈極顯著差異。
增產(chǎn)效果:藥劑新組合的增產(chǎn)效果明顯,理論產(chǎn)量為6633.0 kg/hm2,比常規(guī)用藥區(qū)(5878.5 kg/hm2)增產(chǎn)12.83%,是對照區(qū)理論產(chǎn)量(3532.5 kg/hm2)的1.88倍。
建湖縣2015年的天氣條件有利小麥赤霉病的大流行。供試小麥品種‘西農(nóng)9718’,為赤霉病的感病品種,未施藥區(qū)的病情較高,田間各種試驗的結(jié)果對小麥赤霉病的大面積防治均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3.1提高多·酮的利用率
表2 不同助劑下多·酮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結(jié)果
表3 藥劑新組合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結(jié)果
表4 藥劑新組合對小麥產(chǎn)量的增產(chǎn)結(jié)果
不同用水量試驗的結(jié)果表明:在多·酮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過程中,控制兌水量,能夠起到提高其病指防效的作用。40%多·酮1500 g/hm2兌水225 kg的防效優(yōu)于兌水450 kg和兌水675 kg的效果,差異極顯著,且防效隨著兌水量的增加而下降。這種結(jié)果應當源自于施藥過程中,霧滴的聚并和反彈。聚并,霧滴在運動過程中與其他霧滴相撞,就會發(fā)生霧滴聚并而形成較大的液珠,且這個過程會由于噴霧量的不斷增大而持續(xù)進行,當液珠的重力大于葉面對其的持著力后,就會從葉面滾落。反彈,當霧滴落到葉面的瞬間,會從葉面上反彈,彈起的霧滴有可能再次落到葉面上,也有可能沉積到葉背面或反彈后脫離葉表面而飄失,當噴霧量不斷加大時,脫離葉表面而飄失的越多。因此就出現(xiàn)了40%多·酮1500 g/hm2兌水225 kg的防效與40%多·酮2250 g/hm2兌水300 kg的防效相當、略低,方差分析無差異的結(jié)果。在使用多·酮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過程中,常用的3種對兌水量分別為225、450、675 kg/hm2,兌水225 kg/hm2的病指防效最好,說明在相同劑量的情況下,多·酮兌水225 kg/hm2時的利用率最高,可在小麥赤霉病的大面積防治中進行推廣。另陳林生[26]和杜衛(wèi)民等[27]在不同施藥器械防治病蟲害的研究報告中也表明,用水量較少的處理對病蟲的防治效果較理想。
3.2多菌靈的減量使用
不同助劑試驗的結(jié)果表明:在多·酮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過程中,添加助劑,能夠起到提高其病指防效的作用。40%多·酮1500 g/hm2防治小麥赤霉病,加入5%白醋1500 mL/hm2的防效好于40%多·酮2250 g/hm2不添加助劑的防效。同時,雖然加入有機硅150 mL/hm2的防效低于40%多·酮2250 g/hm2不添加增效劑的防效,但是也達到了63.86%,能夠起到農(nóng)藥減量施用的作用。供試助劑為2種:白醋為增效劑,可以提高多·酮的毒力,以此來提高其防效;有機硅為表面活性劑,可以增加藥物在葉片上的覆蓋面積,阻止藥劑從葉片上流失,以此來提高防效。白醋為有機酸,趙勇等[28]在研究中指出,有機酸與多菌靈混配有增效作用,與本試驗的結(jié)果相吻合。有機硅作為表面活性劑,也能提高藥劑的防效,陳軼[29]、袁會珠[30]的研究表明,在病蟲防治藥劑中添加有機硅可以提高藥劑的防效,與本試驗的結(jié)果相仿。使用多·酮防治小麥赤霉病,添加增效劑(白醋)和表面活性劑(有機硅),均能夠起到提高其防效的作用,且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前提下,起到了降低多菌靈的使用量、減少抗性菌株產(chǎn)生的效果。大面積防治小麥赤霉病,推薦使用5%白醋1500 mL/hm2。
3.3代替多·酮的藥劑新組合
藥劑新組合試驗的結(jié)果表明:藥劑新組合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遠高于常規(guī)藥劑40%多·酮,且具有很好的增產(chǎn)效果。藥劑新組合用藥區(qū)和常規(guī)用藥區(qū)相比,病穗防效高出了19.11個百分點,病指防效高出了16.28個百分點,穗實粒數(shù)增加1.6個,千粒重增加2.6 g。新藥劑組合中,氰烯菌酯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好,郭正國等[8]、許艷云等[31]在各自的試驗中已經(jīng)驗證;戊唑醇對小麥赤霉病的高防效及其對小麥的增產(chǎn)效果,孔祥英等[11]、高家旭等[32]在研究中也都得出了較好的結(jié)論;戊唑·咪鮮胺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理想,王艷等[15]、周群芳等[33]也都有相關(guān)的試驗論文發(fā)表。選擇藥劑新組合來代替多菌靈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目的,除了保證防治效果外,更主要的是為了降低多菌靈抗性菌株出現(xiàn)的頻率和減少小麥籽粒中的赤霉菌毒素。李恒奎等[34]在研究中表明,使用氰烯菌酯防治赤霉病,多菌靈抗性菌株出現(xiàn)的頻率僅為0%~1.39%;韓青梅等[35]在論文中指出,使用戊唑醇防治小麥赤霉病,可顯著降低小麥籽粒中赤霉菌毒素的含量。
參考文獻
[1]劉紅軍,侯青松.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抗赤資源利用[J].小麥研究,2014,35(1):11-17.
[2]沙光明,徐莎莎,常蘭.麥類赤霉病長期預報技術(shù)及服務效益評估[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象與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2011:1-5.
[3]劉壽東,王恩眷,郭安紅.2003年江蘇省小麥赤霉病大流行的天氣條件分析[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9,25(23):370-374.
[4]陳永明,林付根,趙陽,等.論江蘇東部麥區(qū)赤霉病流行成因與監(jiān)控對策[J].農(nóng)學學報,2015(5):33-38.
[5]張潔,伊艷杰,王金水,等.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技術(shù)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2014(1):24-27.
[6]曾娟,姜玉英.2012年中國小麥赤霉病暴發(fā)原因分析及持續(xù)監(jiān)控與治理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3(4):38-41.
[7]張雁南,樊坪升,陳長軍,等.禾谷鐮刀菌對多菌靈抗性的監(jiān)測及其演變規(guī)律[J].農(nóng)藥,2009,48(8):603-613.
[8]郭正國,徐振宇,顧永明,等.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篩選示范試驗[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4(1):120.
[9]刁亞梅,周明國,王建新.48%氰烯菌酯·戊唑醇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開發(fā)[J].農(nóng)藥,2012,15(5):375-376,384.
[10]關(guān)祥斌,孫國強,宋建峰.20%己唑醇·氰烯菌酯懸浮劑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初探[A].河南省植保學會第十次、河南省昆蟲學會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3.
[11]孔祥英,馬鴻翔,張旭,等.戊唑醇對小麥赤霉病的田間防治和增產(chǎn)效果[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4,26(4):64-67.
[12]王曉芹,孫曉榮.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簡報[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4(2):106.
[13]袁月芳,張景飛,須兆龍,等.不同新型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藥效試驗[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3(6):131.
[14]徐柳,張有為,郁東航.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簡報[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3(2):103.
[15]王艷,許燕子,鄒華麗,等.400g/L戊唑·咪鮮胺水乳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J].湖北植保,2013(1):37-38.
[16]尤愛琴,張昌杰,胡宇峰,等.5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探[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532-535.
[17]孫永軍,劉婭,李春梅,等.拿敵穩(wěn)、富力庫防治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試驗[J].植物醫(yī)生,2013,26(6):23-25.
[18]楊森,劉廣軍,緱國華,等.不同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總結(jié)[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3(12):88-89.
[19]吳福民,李華,劉才忠,等.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篩選結(jié)果初報[J].現(xiàn)代農(nóng)藥,2014,13(1):55-56.
[20]單芳勝,郟云生.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3 (18):125-126.
[21]劉軍.59.7%咪鮮胺錳鹽·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初報[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4(2):107.
[22]吉沐祥,高定如,吳祥,等.42%咪鮮·甲硫靈WP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示范初報[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0,22(11):104-106.
[23]曹其會.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田間藥效研究[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3(15):140-141.
[24]趙影,張影,趙鳳梅,等.1%申嗪霉素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藥效試驗初報[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2,18(24):87-88.
[25]邵振潤,周明國,仇劍波,等.2010年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與抗性調(diào)查研究及防控對策[J].農(nóng)藥,2011,50(5):385-389.
[26]陳林生.不同施藥器械、施藥方法防治稻縱卷葉螟效果試驗[J].福建稻麥科技,2011,29(2):8-10.
[27]杜衛(wèi)民,羅定棋,張成省,等.不同施藥器械對煙蚜的田間防治效果研究[J].中國農(nóng)村小康科技,2010(10):54-56.
[28]趙勇,李俊凱,徐漢虹,等.有機酸與多菌靈混配對水稻紋枯病菌的增效作用[J].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6,25(4)378-380.
[29]陳軼.農(nóng)用有機硅助劑對防治稻縱卷葉螟的增效作用[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08,1(4):478-479.
[30]袁會珠.Silwet(R)系列農(nóng)用噴霧助劑在蔬菜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中國農(nóng)技推廣,2008,24(3):47-48.
[31]許艷云,徐榮欽,劉美剛,等.25%氰烯菌酯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試驗示范[J].湖北植保,2012(6):11-12.
[32]高家旭,藍天瓊,劉成家,等.戊唑醇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對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J].福建農(nóng)業(yè)科技,2015,46(2):26-27.
[33]周群芳,孫俊銘,吳偉.戊唑·咪鮮胺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效果[J].中國植保導刊,2015(2):67-68.
[34]李恒奎,周明國,王建新,等.氰烯菌酯防治小麥赤霉病及治理多菌靈抗藥性研究[J].農(nóng)藥,2006,45(2):92-94.
[35]韓青梅,簡利茹,車俊儀,等.戊唑醇防治小麥赤霉病的田間示范及對籽粒毒素的影響[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
致謝:鹽城市植保植檢站陳永明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研究員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
Drug Prevention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Ma Yong
(The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Jianhu,Jianhu 224700,Jiangsu,China)
Abstract:Now the frequency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occurrence is high in Jianhu of Jiangsu Province,an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main prevention drug—carbendazim and its mixtures is declining year after year. So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new view of drug prevention for controlling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 in large area. Three ways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drug prevention of 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availability of polyketone,reducing the dosage of carbendazim,and selecting new substitute combination of polyketone.The results showed that,40%polyketone 1500 g/hm2with 225 kg water ha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disease index as 65.24%;and it was similar to the efficiency of 40%polyketone 2250 g/hm2with 300 kg water(68.43%).40%polyketone 1500 g/hm2mixed with 5%white vinegar 1500 mL/hm2ha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disease index as 71.04%,better than that of 2250 g/hm2of 40%polyketone(68.43%).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disease index of the new drug combination was 84.71%,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drug 40%polyketone 2250 g/hm2(68.43%).The increasing effect of theoretical yield was 12.83%.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lling of water coul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polyketone,adding the additives could reduce the dosage of polyketone,and the use of new combin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control efficiency and yield.
Key words:Wheat Gibberellic Disease;Technology of Drug Prevention;Drug Combination
中圖分類號:S482.2+99
文獻標志碼:A論文編號:cjas15110020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項目“小麥產(chǎn)品中鐮刀菌毒素的風險評估與監(jiān)測預警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CX(14)2126]。
作者簡介:馬勇,男,1981年出生,江蘇建湖人,農(nóng)藝師,本科,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工作。
通信地址:224700江蘇省建湖縣雙湖路東首農(nóng)委大樓二樓西側(cè)建湖縣植保植檢站,Tel:0515-80627269,E-mail:drage0@163.com。
收稿日期:2015-11-23,修回日期:201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