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上海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 20009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張 悅 (上海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 200093)
家庭教育作為孩子認知的第一環(huán),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是重中之重。然而,在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模式的熏陶下,家庭教育變得針對性、 應試性,而這對于孩子的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今社會和家長應該具備的家庭教育觀念進行分析,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家庭教育要遵守生活為教育的中心、行而后知等原則。這樣,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不容忽視的教育職能。
生活教育理論;家庭教育;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自1914年陶行知先生不遠萬里赴美國留學,并師承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門下后,就奠定了他對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的偉大貢獻,他根據當時中國的基本國情,提出了為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爭取自由的教育理論——生活教育。那么,他在當時提出的生活教育觀念,能否對如今的家庭教育發(fā)揮作用呢?
家庭教育,一般指在日常家庭的生活和學習中,由家庭中的年長者或父母來承擔對其子女及年幼者進行教育和影響的過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師,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啟蒙的角色。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俗語用來描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優(yōu)質或粗糙,直接影響著子女三觀(一般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對于其日后的行為及處事有著深遠的影響。《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份文件突出闡明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緊密結合。特別指出:“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兒童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養(yǎng)子女的良好習慣,加強與學校的溝通配合”。家庭教育同時也是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特別提出的一個議題,如何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的結合,是我們如今應當探討的亟待解決的嚴肅問題。陶行知先生深信先“行”,而后“知”,這與如今我們提倡的教育方式不謀而合。
然而,現實往往事與愿違,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的大力發(fā)展,在取得了良好成果。但是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也為家庭教育埋下了禍根。高考的嚴酷也讓家長和學校對分數更為看重,從而對于孩子的教育也變?yōu)橹磺蠓謹蹈撸磺髮嵺`能力。家長也對這種教育方式深信不疑,而這種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學習機器,這與素質教育和全面發(fā)展的宗旨背道而馳。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生活教育理論產生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生活教育理論自然的與家庭教育緊密的聯系起來。陶行知先生于1914年赴美留學,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攻讀教育學,拜入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門下,受到杜威實用主義的影響,提倡“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后回到中國,面對國內當時的國情,提出了適應我國的基本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即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使得教育與大眾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因為它是實際的,與生活打成一片,它又是發(fā)展的,實踐出真知。陶行知先生主張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親知是一切知識的基礎,這也是陶行知先生名字的由來。那么,為了更好地了解生活教育理論,將生活教育歸結起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生活性:生活教育理論與現實生活緊密鏈接,改革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封建傳統教育,沒有真實生活,就沒有生活教育,同時,教育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是以,生活教育具有生活性。
2.可操作性:生活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教學做合一”,而教學做需要人來完成,那么生活教育理論存在的前提就是必須具備可操作性。
3.發(fā)展性:社會不斷進步,我們的生活也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那么相應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基礎,它也是發(fā)展進步的。
有學者從教學哲學的角度把世界分為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并認為“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是人的兩個生長家園,科學世界是異鄉(xiāng)、生活世界是故鄉(xiāng)??茖W世界的存在意義在生活世界,并服務于生活世界,如果這兩個世界的教育發(fā)生斷裂,或產生鴻溝,就會導致深層的教育危機。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就是割裂了兩個世界的聯系,使得孩子一味追求科學世界,忽略了生活世界,但其實,科學離不開生活,我們現在所接觸的大多數的科學,都是科學家們從生活小事當中總結推廣,從而形成如今的科學世界,故而,現如今的家長和學校乃至社會,讓孩子死記硬背這些科學知識,卻忽略了生活中可以潛移默化教授孩子的簡單途徑。
(一) 牢固確立生活教育觀
長久以來,我國家長都存在一個普遍的誤區(qū),認為勞心者高于勞力者,這使得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的重視程度要高于孩子的生活能力,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產生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生活教育使得我們對于傳統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疑,勞心者如果不勞力也變成了高分低能的生活低能兒。同樣,生活教育理論也是大眾教育理論,他用直白簡練的語言描述了教育的真理,所以,在我們更好的普及家庭教育之前,要牢固確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觀。
(二) 創(chuàng)造溫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家庭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家庭中進行的教育活動。所以,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就尤為重要了,根據研究,不論是一個大眾眼中的好學生,或者是一個在步入社會后思想品格高尚、杰出成績的人,絕大多數都與他是否從小接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影響有直接的關系。相對應的,學校的問題學生,或者在走向社會后暴露的種種問題的孩子,也都可以在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優(yōu)秀家長營造優(yōu)秀家庭,問題家長促成問題孩子。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一定站著一個有問題的家長。只顧教育問題學生是治標,解決問題不能治標不治本,只有針對教育問題和家長來雙管齊下,才能標本兼治。 以色列有一句名言:一個好母親勝過 100 所學校。 欲造偉大之國民, 必自家庭教育始。 要改變中國教育, 也必須著力改變家庭教育。 先打好“家長教育”這個 “地基”,建好 “家庭教育” 第一層 “樓房”, 才能建設好 “學校教育”的 “高樓大廈”。所以,要想讓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發(fā)展,就一定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出良好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使得孩子在家庭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三) 教學做合一方法的運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最適合家庭教育的就是“教學做合一”,提倡做的方法就是教的方法也是學的方法。教學做根植于生活中,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也是生活中的熏陶。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應用生活教育要注意以下三點:
1.重在“做”。 做就是勞動,也是實踐。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勞力跟勞心一樣重要,同樣,做也就是實踐,“實踐出真知”,生活很多真理都是需要孩子真的自己去做才能真正理解的。教與學都是以做為前提的,故而一定要動手去做,去實踐才能獲得經驗和真理。
2.手腦并用,做中思考,即在勞力上勞心。陶行知先生的做不是蠻干,而是在實踐中思考,只做不想,只能是蠻干;只想不做,便是空想,只有在做中思考,才是最有效的做。生活教育告訴我們,哪怕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也要在做中思考,多想多做才能對生活中的道理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做中思考也能使得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問為什么,學會從實踐中得到知識,而不是單純的勞力,那就失去了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意義了。
3.創(chuàng)新知識。在完成了勞力中勞心的基本方式以后,我們就要在思考中創(chuàng)新了,現在我們做事情不能只單純完成,而是應該思考如何能更高效更好的完成。如何運用我們已學的知識,如何利用已有的資源,前人的經驗和現有的工作使得我們做的事情更深入,更具象。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由淺入深、從簡單到復雜、從具象到抽象、從片段到系統。而這樣循序漸進的模式便會產生創(chuàng)新,在家庭教育中多讓孩子有這樣的鍛煉,便能訓練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使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創(chuàng)新知識。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重要部分,它也是生活法,是家庭教育需要了解和深入結合的。這種教育法是適合家庭教育的最好的方法,也是培養(yǎng)可造之才的家庭教育法。
[1]陶行知教育文選[M].科學教育出版社,1981.
[2]沙銀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 2009(10):9-10.
[3]吳剛.論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對我國當前教育的啟示[D]. 湖南師范大學,2014.
張悅,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