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欣?。ㄎ錆h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70)
?
淺析商時期到清朝韘紋樣變化
黃佳欣(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430070)
摘要:蒙古式射箭開弓方式非常容易磨傷使用者的手指,因此有了韘的產生,將其套在拇指上,保護拇指不被飛出的箭尾擦傷,其最早可追溯到商時期。本文描述了韘到韘式佩再到扳指的演變歷程,主要對其外表形態(tài)和紋樣的不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韘;韘型佩;扳指;紋樣
韘是射箭時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射程,同時保護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傷,屬于武器型玉器。最早發(fā)現(xiàn)于殷商時期,后多次變形,由傳統(tǒng)的韘,變?yōu)榱隧s型佩,后到清朝后演變?yōu)榱爽F(xiàn)在人們所熟識的扳指。形制的改變是因為功能的不同,而其紋樣也因為不同的因素而發(fā)生改變。
紋樣既反應這一時代的生產水平,亦反映出這一時代的社會意識,一時代的花紋必然地表現(xiàn)出這一時期的眾多的器物上,作為一種流行紋飾。即便是在一枚小小的韘上,也有這樣的紋樣變化。商代、西周和春秋時期圖案的發(fā)展,是由簡單粗糙趨于成熟精工;從詭異神秘的想象力轉變?yōu)閷ΜF(xiàn)實生活美好的愿望,從嚴肅到活潑。這些轉變和進步,其根本原因是基于社會經濟的大力發(fā)展和社會各方面的大變革。
1.商代前期
商代前期,在銅器和陶器的制作,花紋有饕餮紋、圓渦紋、繩紋和云雷紋。這個時期的韘出土較少,其中饕餮紋在韘上的裝飾頗多(圖1),如婦好墓中出土的玉韘,就以饕餮紋作為裝飾。殷商時期,周邊國與方國之間的戰(zhàn)爭屢屢發(fā)生,射箭是冷兵時代唯一的遠射武器,弓矢顯然是戰(zhàn)爭中的重要武器,并且在軍隊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令教三百以射”,可見當時軍隊中掌握“射”技術的人較多。
而由于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把大量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都歸于神靈的力量,也因此在紋樣上用這一類神獸的紋樣,取悅神靈,借助神力以支配事物,以此來表達對神靈的敬畏。婦好墓中出土的玉韘,上面有明顯的使用痕跡,說明當時婦好帶兵作戰(zhàn)時經常使用該枚韘,也說明了當時的軍隊對于騎射的重視。
韘的紋樣上曲線和弧線很少見,大部分是方形和直角。除去自然崇拜等因素,這個時期的韘紋樣粗狂簡單也有當時生產能力底下,一切制造工藝都比較粗糙的原因。殷商時期的韘其使用目的為戰(zhàn)爭和狩獵,因此用饕餮或者夔之類的兇猛神物作為紋樣,體現(xiàn)出了殷商人的尚武精神和英雄崇拜的信仰感。
2.商代后期和西周前期
這個時期的玉器制作大件比較多,但是玉韘作為一種技藝的象征,也有些許出土,其雕刻手法主要是陰刻,紋飾仍然以饕餮紋、夔紋為主,西周前期的鳳鳥紋飾多余商代,不同的是一些局部變化。殷墟遺址位于現(xiàn)在的河南省,河南省盛產各種玉石,為當時的器物制造提供了原材料。玉本是物之精華,具有溫潤、縝密、靚麗、精光內蘊等良好品質,由此被周人進一步推崇為“玉德”。即使如此,鳳鳥紋在韘的裝飾上幾乎沒有,因為此時的韘還非常具有實用性,不論是在戰(zhàn)場還是射獵,都還存在實用的意義。
3.西周后期和春秋時期
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開始,玉韘的制作工藝越來越精致,而其形制越來越趨于扁平化。東周時期,由于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推動了制玉工具,尤其是磨制技術的改進,使得韘的紋樣變得更為繁復。
4.戰(zhàn)國時期
戰(zhàn)國時期的紋樣多為人物、鳥獸和各種集合紋樣,其中龍形較多,并且以圓渦線作為龍形的裝飾,并非寫實的龍形象。此時的紋樣已經基本拋棄了對自然崇拜的饕餮紋和夔紋等兇神惡煞的神秘形象,戰(zhàn)國時期的紋樣特點是:渾厚樸實造型奇麗。在戰(zhàn)國時期,佩戴韘形玉佩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君子美德和身份地位的追求。
5.秦朝到漢代
冷兵器時代隨著晉朝火藥的發(fā)明而告一段落,而弓矢也被改進成為弓弩,弩的發(fā)展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達到非常高的程度,后更有大宋時期床子弩的發(fā)明,這種需要十幾個人才能轉動的武器成為了守城的主要武器。很顯然,此時弓弩已經不需要人用手去拉開,因此可以得知隨著弩機的發(fā)明,韘的實用性減退,畢竟韘的質地很硬,帶上韘,拿其他的兵器也不方便,若摘下來,待射箭的時候再帶上,也很不方便,韘的實用性慢慢降低,已經不符合多種武器存在的戰(zhàn)場。
配合這種社會情況,韘的形制發(fā)生了變化,而韘的紋樣也因為形制的變化而更加豐富多彩起來,這時期的器物不叫韘,而是演變成了韘形佩,其紋樣有以動物形象為主的,如虎,蟠螭,象,羊,蟬,龜,也有以大自然為主的,如山河,渦線和云雷紋為主。
6.清朝
乾隆非常推崇儒家的玉文化,認為玉有它的思考方式,這無疑大大豐富了玉扳指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讓我們窺見到了乾隆皇帝的內心世界。扳指與韘的紋樣大不相同,題材更加豐富,尤其是畫意扳指、御題詩文扳指為主要。扳指這個載體如此之小,卻要在這上面刻字雕畫,可見扳指制作的精細程度。
乾隆御用玉扳僅畫意扳指所雕刻的內容就有射鹿圖、射兔圖、松鹿圖、射虎圖、哨鹿圖、蘋鹿圖、寒江獨釣圖、觀泉圖、桃花圖、坰牧圖、弋鳧圖、秋聲賦圖、穿楊圖、四駿圖、李廣射虎圖、獵騎圖等。從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用畫意玉扳指來看,這些作品都構思嚴謹,雕琢精細,水平相當之高,確實值得細細把玩品味,無怪乎乾隆帝要屢屢為之題詩詠贊。
每一時代的歷史環(huán)境大不相同,一個紋樣的產生結合了軍事原因、自然條件原因、政治原因、技術原因等多種因素,因此紋樣本身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思想。韘的紋樣變化和性質變化相輔相成,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紋樣。和韘一樣,設計應適應社會、科技、自然環(huán)境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吳山.中國紋樣全集[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80.
[2]許曉東.韘、韘式佩與扳指[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01).
[3]陳潔.《世說新語》名詞研究[D].揚州大學,2009.
[4]陳琛.從饕餮紋到殷商人的信仰之源[J].美與時代(上半月),2010(01).
[5]方其.品味西周玉器之鳳鳥紋[J].收藏界,2012(05).
黃佳欣,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本科(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工業(yè)設計及其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