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為知 (四川美術學院 401331)
道家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對現(xiàn)代設計的影響
李為知 (四川美術學院 401331)
工業(yè)革命以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帶來了社會結構的改變,從而也影響到了自然環(huán)境。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生態(tài)倫理逐漸被人們所提及和關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如今也被生態(tài)學歸納進了生態(tài)倫理的范疇。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道家“道法自然”“知常明曰”“人與天一”等一系列思想。這些具有前瞻性的哲學觀念,打破了人與自然對立的二元論。本文通過梳理老子、莊子所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道家思想,并找出國際上一些著名的設計案例來進行分析和對照,來探究中國古代哲學觀念中的生態(tài)倫理觀對現(xiàn)代設計所產(chǎn)生的影響。
道家思想;順物自然;慢設計;有機建筑理論
(一)天網(wǎng)
老子,春秋末期楚國人。在老子的哲學思想里,大致可以把倫理歸納到通過“四大”組成的天網(wǎng)中。而這“四大”便是“天,地,人,道”?!暗馈眲t是老子哲學體系里的最高范疇,是萬物之源。天網(wǎng)通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規(guī)律運行。所以由此看出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道法自然”便是他的思想核心。
(二)道德
所謂道德,便是先循道,再具德。老子認為遵循“天道”之人便具有崇高之德。所以老子繼而又曰:“故道生之畜之,長而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中的方法論核心便是“無私”,所以衍生出了“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綠色消費觀以及“虛極靜篤”的樸素觀,強調人們要保持心境空明寧靜的狀態(tài)。老子這種無私的觀念正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有力抨擊,無私便是一種大智慧,它強調不爭不搶,復歸于本心。當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而不是以一種索取的方式相處,那便是一種無私之境界。
(三)慢設計
在設計倫理中,”返璞歸真“一詞成為了近年來生態(tài)設計觀的核心思想之一,而這種樸素的哲學觀念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老子。設計領域中,在強調技術革命過快的背景下,一些設計師開始討論的命題逐漸轉變?yōu)樵O計對人的生活節(jié)奏所產(chǎn)生的影響。于是產(chǎn)生了一些對快餐文化的反動——慢設計?!奥O計”最早由瑞士建筑設計師AtelierPeter Zumthor在《Anything Goes,But Slow》一書中提出。它不同于1998年Donald A.Norman所提出的省時省力高效率目標,但又并不是在倡導設計低效率。它是設計師與快餐文化所做出的倫理與實踐斗爭。作為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慢設計除了強調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平衡關系外更注重現(xiàn)代生活中消費者心中的非物質的精神需求,提倡人們用“慢”下來的時間體驗生活的本質。但“慢”并不是提倡一種懶散的生活態(tài)度,而是一種針對于“快”的反思,就像老子的“無為”,它強調的是一種寧靜的心性,以及對生活一種細致的體驗。在設計的案例中比如意大利設計師Fabio Molinas設計的tavola archaica系列是一個詮釋人與日常物品和食物之間有很強的情感紐帶的能力的概念性餐具設計項目,設計本身超越了它的使用功能。原始人從制造石器就已經(jīng)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技術發(fā)現(xiàn)。Fabio Molinas很好的吸收利用了這些啟示。tavola archaica系列餐具是在現(xiàn)代設計的語境中對史前工具的重新詮釋。在該餐具中,工業(yè)技術與原始手段加以結合,餐具并沒有華麗的裝飾,而是遵循了石頭本身的形狀和功能,讓人們能夠在快餐文化中慢下來思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這里,設計探討的重點可能并不是產(chǎn)品的易用性或者觀賞性,它強調的是一種對生活的反思和對浮躁快餐文化的有力反動。以設計逐漸改變人們的心性,觸發(fā)大眾的思考。這也是慢設計的理念核心所在。這也正是“致虛靜,寧靜篤”的返璞歸真之意。
(一)至德之世
莊子,戰(zhàn)國宋國人。莊子的哲學體系是在老子哲學思想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至德之世”可謂是莊子的思想核心。“至德之世”便是人們最為純真,心無私欲的年代。莊子提倡人們回到原始狀態(tài)的文明,從他的理論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莊子是偏向性善論的。莊子認為,在堯舜禹以前就有容成氏、大庭氏等十二個時代,他稱之為“至德之世”。但是到了封建社會的堯舜禹時期人類的天性便受到了損害,封建等級制度導致了人們?yōu)榱藱嗔θセハ酄帄Z。社會開始有了壓迫與不公,相對于與春秋的老子,戰(zhàn)國的莊子更處于一個諸侯爭霸的亂世,所以莊子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開始思考倫理的意義。莊子是反儒家的,他認為強制性的道德倫理只會讓人善良的天性受到禁錮,人們的本性受到了壓抑便更會做出有違背道德之事。因為在原始社會的最初,人們的本性是善良的,生活的方式是和睦平等的。
(二)物我同一,順物自然,物無貴賤
莊子在”物我同一“的基礎上又引申出了”人與天一“”物無貴賤“”順物自然“的思想。”物我同一“的思想即是把人類同自然有機地看做成了一個整體。在這三個分支理論中最為先鋒性的便是“物無貴賤”,雖然它晚于希羅多德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個世紀,但是莊子的的理論卻更為宏觀,因為莊子認為平等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人類,人類同物也是毫無貴賤之分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三)“順物自然”“物無貴賤”對現(xiàn)代設計的影響
莊子這些思想也在不斷滲透到設計領域之中,丹麥設計師Jonas Edvard生態(tài)燈具-MYX就是順物自然思想的最好證明,他采用的方法是用來自商業(yè)農(nóng)場的牡蠣蘑菇菌種和紡織行業(yè)中植物麻纖維的邊角料,讓牡蠣蘑菇生長在麻纖維上。收獲新鮮健康的蘑菇后,可以飽餐一頓,而菌絲已經(jīng)將植物纖維塑造為一個輕質燈罩,干燥即可使用,當然也可以將這兩種有機物堆肥而使其可持續(xù)利用。2~3周左右,蘑菇菌絲體和植物纖維生長在一起此時彈性十足和柔軟活動的紡織品燈罩就已成形。這種燈罩的設計是綠色設計和慢設計觀念的完美結合。是莊子“順物自然”在歷史翻新后的理論結晶。
并且早在現(xiàn)代建筑的弗蘭克?賴特強調的有機建筑理論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觀念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因為在該理論中提出的一個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方向便是—建筑,人,自然都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
巴巴納克所提出的為真實世界而設計,為第三世界的國家而設計,為殘疾人而設計,從而將設計從精英主義,大眾主義徹底過渡到了全民主義。設計師們不僅開始關注各種群體的同時也在關注對材料本身的尊重,每一樣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索取一定是要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進行。
通過對道家理論探究可以看到古代哲學思想對當今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警示與啟示的意義。老莊“道”論中蘊含的生態(tài)智慧作為東方具有跨時代性的文化智慧和價值思想。
[1]Donald A.Norman著.情感化設計[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5.
[2] 李耳著.老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3.
[3]任俊華著.環(huán)境倫理的文化闡釋—中國古代智慧生態(tài)探考[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
李為知,四川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