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琳 (營口理工學院 115014)
淺談禪宗美學對書法審美意味的影響
黃曉琳 (營口理工學院 115014)
禪宗盛行后對書法的審美意味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書法與禪宗有著割不斷的聯(lián)系,尤其是禪宗美學中的頓悟、沖淡、圓融、空靈,對理解書法審美意味有很大的作用。
禪宗美學;書法審美意味 ;頓悟;圓融;空靈
自從佛教傳到中國,對中國人的世界觀、心理結(jié)構(gòu)、審美理想、藝術追求起了極大的作用,其對書法的影響也是非常的大,到了隋唐時期,佛教的禪宗理論對之影響堪稱巨大,使書法成為獨立審美意義的表情藝術。禪宗美學在描繪主觀心靈、追求和平淡審美意味和“空靈忘我”境界等法方面,對書法審美意味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禪宗重視頓悟,是指謂頓然領悟。這種主張若轉(zhuǎn)換為實踐,則需要達到“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思想境界,只有這般才能夠真正的領會到人的品性中所蘊藏的真,真正的做到參透本性。在禪宗的主張中,十分突出正確修行的價值和作用,這也是在短時間內(nèi)領略佛法真諦的最為重要的途徑,而且能夠為人們的行為實踐做出正確的指導。但是,想要實現(xiàn)頓悟,單純的依靠修行是不足夠,能夠?qū)崿F(xiàn)頓悟的人,往往具備他人不具備的天賦和靈感,往往能夠在一霎間實現(xiàn)真正的了悟。禪宗的這種主張,與書法學習的理論相通,頓悟那一刻的了然與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之后的那種暢快、審美上得到的滿足一致、
很多書家把禪宗的頓悟用到書法中,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明末大書法家董其昌就是禪宗頓悟主張最為典型的推崇者,他將這種主張融入到書法創(chuàng)作當中。這與他早年與老年時候的經(jīng)歷有關,在年輕時,董其昌見到了羲之的《官奴帖》,非常震驚。當他五十四歲的時候又見到《官奴帖》,便頓悟出王羲之的筆法,領悟到了東晉時代書法中所蘊含的那種獨特的神韻與氣質(zhì)。在《容臺別集》一文中,董其昌通過:“豁馬心胸,頓釋凝滯”,表達出了他突然了物王羲之書法時的感受。這種領悟和感受與禪宗的頓悟主張幾乎一致,充分證明了禪宗主張在書法創(chuàng)作和審美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董其昌通過王羲之的《官奴帖》產(chǎn)生了靈感,開始頓悟,對他一生書法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但是這種頓悟也不能一下就能獲得,因此,董其昌也說“非一朝夕……不經(jīng)苦心懸念,未必契真。”禪宗“入定”之后的內(nèi)心解脫,在直覺中體驗人生自由亦為書法中的通變打開了一條道路。戴叔倫詩:“心手相師勢轉(zhuǎn)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边@是懷素禪定之后的結(jié)果。現(xiàn)在我們也認為書家在創(chuàng)作前排除雜念、萬神歸一就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神來之筆。
禪宗認為,人的心性清凈空寂,只要靜悟心中佛性就可成佛。這種禪理與藝術思維、審美感悟有共同之處,就是感性中的直覺領悟:中唐以后,書法藝術審美觀念中,出現(xiàn)了“沖淡”審美意識;這種意識十分重視體現(xiàn)一種空靈沖淡與閑寂清幽的感覺,極富有禪意,這正是禪趣所賦予這些審美意識的特色。
“沖淡”審美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逐漸衍生了“平淡”“古淡”兩種審美理念。它與道家美學所主張的“虛靜”存在著本質(zhì)上的差異,它更接近于禪宗對于“美”的領悟和理解?!皼_淡”審美,通常將生活中的景象最為對象,雖然這些事物并不起眼,甚至平淡無奇,但是卻蘊含深刻的含義,如一花一木一菩提。
蘇軾曾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但是想要真正的實現(xiàn)并達到“平淡”審美,卻并不是十分容易,單純的依靠自身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能力是不足夠的,書法家必須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用自己的心靈與感受自然中的事物,了解它們生存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明董其昌《容臺別集》說:“蘇子瞻曰:‘筆勢崢嶸,詞采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實非平淡,絢爛之極?!奔词钦f它絕不是純粹的一無所有的空,而是涵蓋萬有的空?!肮诺敝?,在其質(zhì)樸古雅,古淡求淡而厚、淡而味永、淡而深。
圓融是禪的最高境界。圓,周遍之義,融,融通融和之義?!皥A融”在禪宗的美學預設中占有著最為崇高的地位和價值,它講求圓滿,為所有的頓悟和感受給出了一個更加完美的解讀方式,與李叔同說的,“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境界相近。
禪宗美學展示了主客對立思考方式的新視角,提倡主客間的圓融,它以它精致靈敏的理論思維和感性觸角,重塑了中國人的審美經(jīng)驗,形成了審美價值的重新定位,使之變得極度的心靈化。“圓”以“圓滿”而美,移于論藝,又有“理”(內(nèi)容)圓而美,“技”(形式)圓而美之分。理圓而美,是指以善為美,清何紹基《與汪菊士論詩》說:“落筆要面面圓,字字圓。所謂‘圓’者,非專講格調(diào)也,一在理,一在氣。理何以圓?文以載道,或大悖于理,或微礙于理,便于理不圓。讀書人落筆,謂其悖理礙理,似未必有其事,豈知動筆用心,稍偏即理不圓?!闭尜F方,草貴圓,方者參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方圓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之法也……妙處在方圓并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或比方而章法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這種思想在禪僧懷素的《自敘帖》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在用筆上,懷素圓勁細挺的筆畫,用方筆或重筆,剛?cè)嵯酀嗟靡嬲?。墨法上運用渴筆枯墨,使線條在枯潤濃淡的對比中,虛實相應,活潑生動,這些藝術處理,處處透著禪宗美學的意味。
禪宗講究的一個“空”字,所謂“空一切相”,“目中無人”, “永絕我人,畢竟空寂”等,都是強調(diào)無我之空的重要性。其實“無我”,并非真的“我”,而是說不要把身外之物、身外之事放在心上。因為心的體會比實境更為重要,也更加真實。是在“物我兩忘”、主觀于客觀融為一體的狀態(tài)下,追求的空靈超然的情感。禪宗主張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只要想通事理,發(fā)現(xiàn)自性即可。
美學家宗白華認為,想要真正的獲得美學層面的真諦,創(chuàng)作出具有“美”的價值的作品,就一定要心無旁騖,敢于拒絕外在誘惑,擁有安靜、自由、深刻的靈魂。而在禪宗的主張中,也認為想要獲得頓悟,展開正確的修行,就一定要將外在的一切具有迷惑性的事物視為無物,達到物我兩忘、空靈超然的境界,方能夠?qū)⑷说谋拘灾凶顬檎鎿?、自然的情感展現(xiàn)出來。這種情感更加講求主體與客體的融會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了對生命和世界本質(zhì)的尊重以及實現(xiàn)頓悟那一刻的喜悅。
總之,禪宗思想美學對書法藝術審美意味起了重要的作用。禪宗是佛教精華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成為藝術型的宗教。而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書法,文化底蘊深博,吸收了禪宗的思想精華,發(fā)展成了具有生命的、哲學的、宗教性的藝術。
[1] 張立文.空境—佛學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5.
[2] 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3]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黃曉琳,營口理工學院教師,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