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信玉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330013)
關(guān)于朱光潛在《詩論》中《陶淵明》一章的思考
鐘信玉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330013)
《陶淵明》一章是對《詩論》中前面章節(jié)中心思想的演繹,朱光潛先生在詩論的前幾個章節(jié)闡述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而這一切觀點,都在《陶淵明》章節(jié)中,通過對陶淵明人格和詩格的推崇進行了一一印證。
《詩論》;陶淵明;朱光潛
《詩論》是一部以西方現(xiàn)代美學的視角審視中國的古典詩歌的論著,在這個以詩歌為研究對象的書中,朱光潛先生對詩歌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與闡述。從起源到內(nèi)容,從表現(xiàn)形式到與其他藝術(shù)形式的比較,特別針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律特征做了分析。然而在最后一章,朱光潛先生單獨談到了陶淵明,這似乎與體例不和,卻恰恰顯示了朱光潛先生對于詩歌境界的追求。陶淵明在朱光潛《詩論》中的獨特位置,正傳遞了朱光潛先生對陶淵明有著獨特的推崇。他推崇他、仰慕他,他甚至把他的境界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如陶淵明一樣儒道兼修、情思兼勝的平靜詩人??梢哉f,《陶淵明》一章是對《詩論》中前面章節(jié)中心思想的演繹,朱光潛先生在詩論的前幾個章節(jié)闡述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而這一切觀點,都在《陶淵明》章節(jié)中,通過對陶淵明人格和詩格的推崇進行了一一印證。
關(guān)于朱光潛先生為什么如此推崇陶淵明,《詩論》中有如此描述“他的特色是在處處都最近人情,胸襟盡管高超而卻不唱高調(diào)。他仍然保持著一個平常人的家常便飯的風格。法國作家福樓拜認為人生理想在‘和尋常市民一樣過生活,卻半神人一樣用心思’”。朱光潛先生曾多次在他的著述中提到:陶淵明的詩與他的人格是一致的,陶淵明的詩和他的為人都很淳樸,這種純樸卻不是簡單的無。如果用音樂來形容的話,陶淵明的詩就像是一曲大型合奏的交響樂而非一管一弦的清妙單曲。陶淵明的詩文亦枯亦腴、亦平亦奇、亦質(zhì)亦綺,有其自成的風格。這些都來源于他性格中調(diào)和了許多不同的性質(zhì),因此形成了獨有的風格。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認為,在中國古代詩人中可與陶淵明相媲美的只有屈原、杜甫,但陶淵明卻要高于屈、杜,因為他的詩和諧靜穆、天然本色,其原因正在于陶淵明有深厚的人格修養(yǎng)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此外,朱光潛在《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答夏丐尊先生》一文中,同樣毫不修飾的表現(xiàn)了自己對陶淵明的仰慕?!啊o穆’是一種豁然大悟,得到歸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觀音大士,超一切憂喜,同時你也可說它泯化一切憂喜。這種境界在中國詩里不多見。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剛怒目,憤憤不平的樣子。陶潛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在《陶淵明》這一章節(jié)中,朱光潛首先描繪了陶淵明的身世、仕途、生活圈子,根據(jù)陶淵明所閱讀的書籍了解陶淵明思想的基礎(chǔ),根據(jù)佛儒對陶淵明的影響去理解陶淵明為人處事,闡述陶淵明的生活背景以及嗜好。在這樣的過程中,朱光潛先生發(fā)現(xiàn)了陶淵明的朋友圈,同時厘清了他的人脈。朱光潛先生對陶淵明生活本身也做饒有興致的了解,通過梳理陶淵明交往的人際圈,研究陶淵明其思想的動態(tài)變化提供了脈絡清晰的思路,特別是他通過第四類人物的發(fā)現(xiàn),解讀了關(guān)于陶潛當時躬耕于田園時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超脫、恬淡而曠達,而第四人物的發(fā)現(xiàn)正是這種心態(tài)形成的重要因素。關(guān)于閱讀,朱光潛先生認為陶公“一生生活可算是半耕半讀”。從陶淵明涉獵的書籍來看,《詩論》中提到他“大抵采興趣主義”,廣而不拒任何有意思的書籍。陶淵明熟識幾乎所有的儒家典籍,而他最常念叨而體現(xiàn)于作品中的是《詩經(jīng)》《楚辭》《莊子》《列子》《史記》和《漢書》等。他甚至還讀過劉向所著的《列仙傳》和皇甫謐所著《高士傳》之類較為偏奇的書記,所以不論是黃老之術(shù)還是道家修仙,似乎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一些影子。他酷愛讀一些傳記,特別是那些他認為值得敬佩的人,他為這些人的事跡所吸引,如伯夷、叔齊、荊軻、四皓等等,陶潛讀書,我們不能把當成一個專業(yè)學者來看。朱光潛先生對陶淵明閱讀生活的研究,送給了我們一把最有效的鑰匙,為我們理解陶淵明的文化心理建構(gòu)開啟了一扇大門。書籍的研究也使我們了解到陶淵明的作品為什么常常偏向于儒道思想。
朱光潛先生將陶淵明對酒的情結(jié)做了一次闡釋,他說:“淵明詩篇篇有酒,這是盡人皆知的,像許多有酒癖者一樣,它要借酒壓住心頭極端的苦悶,忘去世間種種不稱心的事……酒對他仿佛是一種武器,就拿在手里和命運挑戰(zhàn),后來它變成一種沉疴,不但使他‘多謬誤’,而且耽誤了他的事業(yè),妨害了他的病體?!碧諟Y明嗜酒如命,酒是他詩意人生的必備,并以此“壓悶”“去煩”。陶淵明很平凡,他也遇到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的煩惱,然而他卻能將此沖淡,達到調(diào)和,酒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朱光潛先生說陶淵明并不是一個那么遙遠的人,正如他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發(fā)生的矛盾,這些矛盾和沖突來源于物質(zhì)和精神;然而不同的是,他和所有偉大的詩人一樣,“也終于達到調(diào)和靜穆”。今天,所有的人都在讀陶淵明的詩,在他的市中企圖找到一種“沖澹”并沉醉于這種“沖?!?,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這‘沖?!菧Y明從生活著苦悶著辛酸著的歷程中得來的。然而酒癖容易傷身,陶淵明的身體并不好,這使得他早早的結(jié)束了自己的人生,傷病辭世。前人解讀陶淵明對“酒”的情結(jié)常常著眼于“寄酒為跡”,并以此詩化他的生活,使人生進入一種“酒神”狀態(tài)的審美境界。客觀上講,陶淵明對酒的情結(jié)這點,朱光潛先生對此的解讀比前人更為全面、平實、真切,他的解讀貼合陶淵明的生活本身,準確而真實的把握了陶淵明復雜而纖細敏感的內(nèi)心世界以及其豐富高尚的生命情調(diào)。正是因為如此,朱光潛對陶淵明的酒情結(jié)做了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的人性化的解讀,力匡時俗之偏。朱光潛說,在近代人看來,陶淵明是在‘逃避’,但我們不能拿近代人的這種觀念去責備古人。但無論怎么說,陶淵明的‘逃避’是事實,只是逃避者自有苦心“讓我們慶賀無須飲酒的人們的幸福,同時也同情于‘君當恕醉人’那一個沉痛的呼聲?!敝旃鉂摰慕庾x立足于詩人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和心理感受,滿懷對詩人的體悟與理解,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
“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是溫克爾曼對古希臘藝術(shù)的評價。從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來說,溫克爾曼狂熱的推崇希臘時期的雕刻,認為它們“就像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靜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濤洶涌”,這句話說明了在溫克爾曼看來,它們具有"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一般特征。朱光潛先生正是立足于西方美學思想的角度,認為陶淵明的生活與詩歌是靜穆的,因為靜穆而偉大。他認為陶淵明一方面沉湎于酒精中半睡半醒的度日,拒絕一切仕途邀請,一方面又熱愛生活、鄉(xiāng)鄰關(guān)系密切;一方面給人遺世而獨立的感覺,一方面又熱愛家庭、勇于承擔家庭責任,常常因為自己的貧困給孩子們帶來的苦而感到內(nèi)疚。他忠誠,對侍奉二主的人持有否定態(tài)度,卻又不似荊軻等人的極端。他窮苦,他耕作煩累,可是他卻仍然不乏發(fā)現(xiàn)美的心靈。陶淵明的這種調(diào)和,在人生境界中做到的和諧是令人尊敬的。而他這種人生境界反映到他的詩歌中,便成就了他的平靜、自然與恬淡。
朱光潛先生在這里用到的是“靜穆”一詞。而我則更愿意用“中正平和”來形容。關(guān)于“靜穆”,希臘雕像最能解釋這一詞語的深刻含義,《拉奧孔》的臉上可以感覺到致命的痛苦,他那肉體痛苦和心靈的偉大集中體現(xiàn)在忍受力上,這種精神的強度深深地震撼著審美主題的內(nèi)心,這便是靜穆?!办o穆”不在于情感的迸發(fā)而在激情的凝煉,不是火山的爆發(fā),而是海底的靜溢。人類特有的靜穆將心胸里情感的風浪、意欲的波濤、外部世界的災難統(tǒng)統(tǒng)攝進寧靜和雅的境界。在拉奧孔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不可動搖的人的偉大,正是這些內(nèi)心的寧靜戰(zhàn)勝了世界的磨難。強大的內(nèi)心對于悲苦的隱忍、對于紛繁變幻事物的所保持的平靜、從而體現(xiàn)人類生命的偉大與震撼,這便是靜穆。簡而言之,靜穆是通過人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在正常生理物質(zhì)需求面前對自我的控制力,展現(xiàn)出的人的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見證。
然而,陶淵明的偉大與西方美學中的“靜穆的偉大”并不是一致的。陶淵明生活的境界與詩歌的境界乃是和諧之美,是與中國古代文化所推崇的“中正平和有關(guān)”,與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有關(guān)。在陶淵明身上,更多的是對大自然的關(guān)注與眷戀,比起西方的“靜穆”,陶淵明少了一份執(zhí)著。在大自然身上,他更愿意隨自然而動。對于詩歌,正如他的彈琴,陶淵明做了許多“彈琴”的詩歌,但他桌上常年拜訪的卻是一把無弦琴,每當他酒酣耳熱、興致盎然時,總要在琴上虛按一曲。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儒道兩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至深,也同時影響了陶淵明的思想。一方面,儒家思想主張入世有為,同時重視人對社會的貢獻,追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藝術(shù)上,強調(diào)藝術(shù)對人倫的教化作用。例如音樂,儒家所倡導的音樂是講究中正平和的,不追求聲音華美和瑰麗的外在效果。所以陶淵明的詩歌“和”“灑脫”,卻不至于消極。另一方面,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強調(diào)無為和一種逍遙的狀態(tài)。道家反對一切人為強加于自然的東西,倡導人與自然的共生。同樣以音樂為例,道家最理想的音樂是“至樂無樂”“大音希聲”的境界。莊子反對人工雕琢的音樂,提倡自然天成,他把音樂進一步分成“天籟”“地籟”與“人籟”三類,認為只有“天籟”才是音樂的最高層面。正是如此,對儒道思想的深入領(lǐng)會與體悟,陶淵明的詩歌沖澹、恬靜,以至于達到一種我們稱之為“靜穆”的境界。
陶淵明是屬于自然的,他與自然融為一體。陶淵明對仕途消極,但對于生活是積極的。他只是不貪念于物質(zhì)享受,只是用目前所能經(jīng)營得最好的生活來回饋家中的老幼?!稓w去來兮辭》只是謝絕了官場的邀約,息交了與自己觀念不合的同輩,“歸去來兮后”他談到了吸引自己的事情:“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薄皯蚜汲揭怨峦?,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天倫之樂、閱書彈琴、飲酒賦詩、田園種植、野外散步……這些都是陶淵明愛的生活方式。這些,不能說是“靜穆”,陶淵明有“靜”,但“靜穆”來形容卻有些偏頗。朱光潛先生推崇陶淵明所闡述的觀點是對的,他仰慕他的全部都是陶淵明最值得世人愛戴的地方,可是用詞卻不夠貼切。
于今天而言,陶淵明算是個文藝青年了,他的生活浪漫而有趣。雖然家貧,卻過著現(xiàn)代人所認為的小資生活,不是物質(zhì)的豐富,而是精神生活的充足。
鐘信玉,學歷: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藝術(shù)學理論藝術(shù)美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