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捷 (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 556000)
簡論董希文的“油畫民族化”主張
楊捷(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556000)
董希文是中國著名的油畫家,他對中國油畫的發(fā)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董希文的創(chuàng)作理念,主要作品及其風格特點,以及藝術主張、理念,論述了董希文“油畫民族化”的主張。他將中國繪畫元素和人文風情融入到油畫中并且?guī)ьI了一批畫家推進“油畫民族化”。
油畫;董希文;民族化
董希文(1914-1973年)是上個世紀中國著名的油畫家,從戰(zhàn)爭到和平,他經(jīng)歷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中華民族也有著很深厚的感情,他將中國的藝術,中華的民族特性與油畫相結合,提出了“油畫民族化”的主張。
從董希文后期的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很多民族化的元素,例如,他將中國壁畫精髓中敦煌的元素融合進油畫。首先他將中國傳統(tǒng)壁畫色彩體系特征融入油畫,經(jīng)過搭配之后使得色彩既具有裝飾性又具有民族性,同時這種色彩體系還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中國畫的白描可以獨立成為一種畫體,可見中國畫對線條十分講究,中國畫的這一特性也被董希文融入進自己的油畫中,他十分強調線條在油畫中的應用,讓線條的質感和美感加強,提升線條在畫面整體中的比重。董希文將油畫中的光影因素減弱,色彩看起來平面畫,裝飾化,有時甚至能從他的油畫中感受到民間年畫的一些特征。董希文的油畫獨具匠心,他把油畫的布局、色、線條、光影等做了新的安排,有別于傳統(tǒng)的西方繪畫。事實上,董希文對歐洲的油畫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一方面借鑒西方油畫,一方面又在探尋中國油畫民族化、本土化的道路,他希望將中國繪畫中的意境和詩意融進油畫,使得中國油畫具有民族特色。
1948年董希文的《哈薩克牧羊女》一經(jīng)問世便引來了多方關注,因為這張畫就是來源于敦煌壁畫,哈薩克族又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所以在造型和色彩上都采用了中國元素。表現(xiàn)手法上他也做出了相應的處理,相對平面化的處理,重視結構的美感,高度提煉了人物和畫面。在當時,人們普遍受到西方油畫尤其是印象派等畫派影響極大,董希文能夠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出如此具有民族性的畫作實在是非常震撼。
1952年,董希文完成了具有重大意義的畫作即《開國大典》,這張作品的意義不僅在于他所描繪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時刻,即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發(fā)表講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也在于這張畫的寫實水平,董希文將人物刻畫的十分逼真,人物、場景的寫實水平都十分了得,體現(xiàn)了畫家寫實主義成就。在國家成立的重要時刻,社會歷史的轉型時期,畫家深刻體會到藝術應當具有社會責任性,藝術應當為社會服務,貼近大眾,貼近歷史、貼近社會。西方的油畫也可以為中國的現(xiàn)實社會服務。從藝術語言來看,《開國大典》這張油畫的技法來源于文藝復興的寫實主義傳統(tǒng),同時,為了更加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在畫面里融入了工筆重彩的表現(xiàn)方式和傳統(tǒng)壁畫的構圖方式,顏色單純、典雅、莊重、濃烈,氣象宏達,深刻地把握了畫面的精神。
董希文的作品用筆自由而且生動,注重筆法的韻律和美感,強調人物的內心情感和精神。他有很多作品描繪的是異域風情的人物,這些人物特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為了更好地表達和描繪這些人物,董希文在西方立體造型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并不受西方油畫方法的桎梏,而是將其靈活運用。時而簡潔明快,時而優(yōu)美動人,時而氣勢雄渾。董希文的作品《春到兩藏》就是借鑒希望繪畫的表現(xiàn)技法又具有濃郁的中國風。畫家所用的技術和形式適合當時的審美理念,他借鑒了西方畫家米勒的《拾穗者》的一些元素,又在人物背景中融入了中國的山水畫元素,體現(xiàn)中國的風土人情。在董希文看來中國的繪畫語言與西方的繪畫語言是不同的。他曾說“在認識表現(xiàn)對象的主客觀關系上,中畫不是客觀地模擬然,而是在認識客觀的基礎上對客觀對象加以主觀的再現(xiàn),即夕卜師造化,中得心源……在表現(xiàn)現(xiàn)象與本質的關系上,屮閨畫不滿足于表面現(xiàn)象的模擬,而足視表現(xiàn)對象的本質……由此產(chǎn)生各種農(nóng)現(xiàn)筆法,要見筆、筆筆傳神,一筆下去形體、質感與生命三個因素的結合,做到形祌兼?zhèn)?。在造型上不重可變的光,而寬不變的形;在色彩上,不重色彩的光化作用(條件色),而寬本色(問有色)。在藝術手法上要求提煉、概括。表現(xiàn)在造型上就是線的運川,線屮網(wǎng)造型的本方法;它表現(xiàn)在色彩上,就是色彩的裝飾風……重函理、規(guī)律、重作法?!袊嬛匾饩?、情調,重描寫對象的精神氣質……”董希文認為:“油畫民族化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味著藝術家對一個民族審美和一個吋代特征的心理把握和反映……藝木家將西方油畫的厚重到中國民間年畫中概括性和色彩的鮮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種區(qū)別于西方傳統(tǒng)油畫、又不失東方藝術精華的特殊效采……在油畫民族化的探索屮,最直接的方法是將油畫中的寫實與中國傳統(tǒng)繪賊中的線和繪畫中色彩的純度相結合。”
董希文在藝術上潛心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他的身上我們不僅能看到一個藝術家的修養(yǎng)和勤奮,而且可以發(fā)現(xiàn)他還有著心系民族、國家的情懷,他將自己的藝術理念和藝術精神傳遞給其他畫家。很多油畫家逐漸借鑒中國畫的傳統(tǒng)理念,更加重視線條、黑白等傳統(tǒng)因素,讓中國油畫更加具有中國情懷。
[1]北京畫院.董希文研究文集[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2]劉淳著.中國油畫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3]水天中《中國油畫的現(xiàn)代性進程》見:中國油學會編《拓展與融合——中國現(xiàn)代袖畫研究屜作品集》.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4]《鐘涵先生訪談》見:《世紀中國繪畫名家邀請展》.國家大劇院,2009.
[5]邵大箴《藝術屬于人民——為新中國美術60年而作》見:范迪安,王鐵全主編.中國美術館[M].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第81頁.
[6]鐘涵《寫實油畫問題芻議》見:《美術研究》編委會,邵大箴主編.美術研究[M].美術研究雜志社,2006:4.
楊捷(1969-),男,侗族,籍貫:貴州省岑鞏縣,供職于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術理論及藝術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