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耳科簡介
中耳力學專家K.B.Huttenbrink教授(左起第二)與李永新教授(左起第四)及團隊部分成員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耳科,隸屬于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于2002年與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共同組建成立北京同仁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又稱為北京市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研究中心。中心多年來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學術影響并享有較高的學術地位,現為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臨床重點??疲抑行某袚芯?、教育、衛(wèi)生管理等不同的社會職能,現為教育部耳鼻咽喉頭頸科學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鼻病研究重點實驗室、首都醫(yī)科大學耳鼻咽喉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國家生命科學與人才培養(yǎng)基地—首都醫(yī)科大學耳鼻喉科學院、世界衛(wèi)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中心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1名,國家杰出青年1人,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耳科,自1958年北京市耳鼻咽喉科醫(yī)院并入以來,與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的基礎臨床合作模式一直運行至今。耳神經外科以治療面神經疾病、位聽神經疾病、內耳疾病、人工耳蝸植入等顱底及側顱底疾病為主;耳顯微外科以鼓室成形、聽力重建、外中耳畸形矯治等治療外、中耳疾病為主。歷經數代前輩努力,逐漸形成了目前在韓德民院士指導下,耳神經外科和耳顯微外科合并由李永新教授領導的以人工聽覺技術為特色的耳科團隊?,F耳科設有病床72張,年耳科專家門診量近4萬人次,年手術量2500余例,有主任醫(yī)師7人,副主任醫(yī)師4人,博導2人,碩導3人。
耳科近年來確立了人工聽覺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開展人工耳蝸技術臨床應用及相關研究、小耳畸形的外科治療與相關研究及耳科疾病基礎研究等研究,“人工耳蝸技術的臨床應用及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外科治療”先后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華醫(yī)學科技獎二等獎。圍繞人工聽覺技術研究,近10年來獲得各級課題資助26項。
耳科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治療、人工耳蝸相關技術具有學科特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扑Y合形成了全國最大的人工耳蝸中心,現年手術量近400例,其中1/2病例為不同程度內耳畸形,還有部分來自各地轉來需要再次修復的病例逐年增長,主持制定了全國人工耳蝸植入工作指南??剖议_展的項目還包括中耳炎手術、膽脂瘤手術、耳硬化癥手術、耳腫瘤手術、聽小骨重建手術、聽神經減壓術、耳道重建術、先天性耳異常手術、眩暈治療及手術、聽力障礙評估與治療、助聽器選配等,近年來在聽神經腫瘤、頸靜脈球體瘤、面神經疾病、手術中的面神經監(jiān)測等取得突破,側顱底手術有顯著增長,在腫瘤全切的基礎上,做到了“保面、保聽”,無重大并發(fā)癥。最近新開展了血管性耳鳴手術治療和義耳植入術,手術后患者恢復效果顯著。
人工耳蝸中心前身來自于1996年北京同仁醫(yī)院開展了第一例人工耳蝸植入術并成立的人工耳蝸小組。1997年,耳科成功地開展了我國第一例幼兒人工耳蝸植入術,該患兒目前和正常孩子一樣地學習和生活之后,人工耳蝸技術得到長足發(fā)展。于2001年2月24日人工耳蝸中心正式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家針對人工耳蝸比較系統、全面的專業(yè)機構。中心聘請韓德民院長和澳大利亞聽力學專家許時昂教授為顧問,下設四個專業(yè)技術組。其中聽力學評估組負責術前病人的聽力學評估、咨詢、登記及隨診工作;手術組負責手術咨詢、住院和手術安排;調試康復訓練組負責術后開機、調試和指導、聯系康復機構及術后病人登記隨訪工作;人工耳蝸應用研究組負責新技術、手術的實驗和研究。迄今為止,中心已成功地為3000余位患者植入了人工耳蝸,其中絕大部分為兒童,最小的僅五個月。患者術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言語康復訓練,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韓德民院士為聽障患兒檢查
李永新教授為耳病患者檢查
人工耳蝸中心定期在門診舉行專題講座,幫助更多的人了解人工耳蝸,進而走出無聲的世界。在2001年3月3日愛耳日當天,中心與中央電視臺合作現場直播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這是國內對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首次直播。中心不但在常規(guī)手術中精益求精,而且還不斷在探索高難手術和新技術,我們已成功地為八十余位內耳畸形患者進行了手術,同時也準備開展腦干植入技術。對于術后的患者,調試康復訓練組會對每一位患者反復多次調試程序并配合言語康復訓練,以達到最佳效果。2008年3月3日是以“奧運精彩——我聽到”為主題的第九次全國“愛耳日”。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正式成為中國十字基金會在北京開展“天使回聲——貧困失聰兒童救治行動”的第一家定點醫(yī)院。我中心將對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篩選出的貧困家庭失聰患兒進行治療,每名患兒將可獲得5萬元耳蝸費用的資助。此外每年“愛耳日”定期舉辦大型專家義診咨詢活動,并選派醫(yī)生下社區(qū)開展老年性耳聾耳鳴的宣傳和預防活動。在人工耳蝸植入方面,積極配合國家和社會的大型公益活動,包括中國殘聯的“聽力重建啟聰行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天使回聲貧困失聰兒童救助行動”以及衛(wèi)生部中國殘聯“國家人工耳蝸救助項目”,服務質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在其它人工聽覺技術領域,耳科緊隨人工聽覺技術發(fā)展趨勢,在耳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應用經驗,并與法國、德國、美國、意大利、丹麥等多個國家耳科、實驗室建立了長期交流機制。在被動中耳植入裝置如人工聽骨技術,于近5年年平均開展1000余例。為了提高術后聽力效果,自2008年引入并開展中耳力學研究,在清除病灶基礎上,更加強調如何從生物力學角度縮小術后氣骨導差。還積極推廣應用CO2激光鐙骨底板開窗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手鉆開窗的并發(fā)癥。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聽力重建與耳廓再造,作為北京同仁醫(yī)院耳科的特色技術,每年接診患者近千例。自2010年以來,我科相繼在國內率先開展振動聲橋、BAHA以及骨橋等植入式聽覺刺激裝置,為廣大聽障人士,尤其是先天性耳畸形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手術康復機會。
轉化醫(yī)學研究是耳科發(fā)展重點。耳科學集中了臨床醫(yī)學之外的聲學、生物力學、電磁學、微電子技術、信號處理、材料力學、精密制造等多學科,轉化醫(yī)學研究是聯系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關鍵紐帶。在韓德民院士領導下,于2011年在科所合作基礎上依托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由北京市科委認定了“北京市人工聽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旨在開發(fā)人工聽覺技術相關外科手術及輔助設備,恢復聽力損失和/或改善聽覺感知和清晰度。分別于2013年、2015年舉辦了首屆與第二屆“耳力學研究與耳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國際研討會,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鼓室成形技術的發(fā)展。目前致力于研發(fā)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聽骨技術、骨傳導聽覺技術、人工耳蝸相關技術以及助聽器相關技術,為耳科人工聽覺臨床技術發(fā)展奠定基礎。
耳科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領導下,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培養(yǎng)醫(yī)學人才、服務大眾健康為中心,為百姓提供高品質醫(yī)療服務,實現基礎和臨床并重的科研創(chuàng)新,促進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
李永新教授訪問Causse Ear Clinic.
趙守琴教授小耳畸形團隊部分成員
·刊首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