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春++金超
[摘要]本文介紹了國外、國內情感教學的發(fā)展歷程,著重論述我了國情感教學歷史、發(fā)展與概況,力圖為我國的差異教學、生本課堂、生態(tài)課堂等基于人本主義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情感 情感教學 教學合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233-02
一、國外的情感教學研究
情感教學在西方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蘇格拉底及其弟子的著作中。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可以說是啟發(fā)式教學法在西方教學中的開端,他善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他通過與學生對話,讓學生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去主動探求知識。柏拉圖主張讓孩子通過一系列的游戲,如:音樂、體育、文學等方式進行學習,他認為這樣不但可以讓孩子來獲取知識,同時還可以陶冶孩子的心靈,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最終幫助孩子形成高尚的靈魂。亞里士多德注重兒童身心的發(fā)展,他強調教學應該遵循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他認為音樂能夠給人以樂趣,幫助人們形成高尚自由的心靈。[1]
古羅馬著名的教育家昆體良持有“樂學”思想,他主張對兒童的教育應是鼓勵的,能激發(fā)他們興趣的。主張:“教師對待學生要如慈父一般”,“不能通過挖苦、諷刺、辱罵等方式來糾正學生的過失”。教師不能用嫌棄厭惡嘲笑等預期責備學生,否則會嚴重影響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2]
14世紀,“樂學”思想開始被大多數學者接受,開始進行實踐逐漸形成以反對封建專制下對兒童心理和個性所采取的宗教教育,提倡人文主義教學思想教育,主張個體具有自由發(fā)展的權利。16世紀,維夫斯繼承和發(fā)揚了和諧式教育。他認為教育和教學應遵循兒童的天性,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因此教師應依據兒童的年齡特征進行教學。他認為教育和教學的具體措施應以兒童不同的個性表現為前提,要尊重兒童的個性、激發(fā)兒童的興趣,建立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和師生關系。
17世紀,捷克著名的教育學家、西方近代教學理論的奠基者夸美紐斯,努力探索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最終他在他的著作《大教學論》中提出:第一,直觀原理,他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過分的注重語言上的描寫,這帶給學生的是抽象的知識,同文字相比圖片、模型等教具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讓這些感官與大腦進行合作,很好的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第二,活動原理,主張學校在設置文化課的同時要設置相關的實踐課,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相關的實踐活動來對知識加深理解,進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第三,興趣原理,他強調學生的求知欲望是自然形成的,所以為了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強烈愿望,教師應當盡可能多的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來達到這一目的,而不能強制、約束學生的學習活動。[3]這些教學思想依然是我們今天的教師在教學活動應該中遵循的基本原則。
20世紀中期,在美國有著著名心理學家,新教學論思想家之稱的布魯姆,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學目標分類法。他將教學目標分為三部分:1.認知領域:包括對知識的回憶、再現以及理智、技能等方面能力的形成;2.態(tài)度領域:包括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以及鑒賞力的提高;3.技巧領域:包括對知識的分析與運用。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最終目標是要鼓勵教學者對三個領域的教育目標都要達到,以達致整全的教育。[4]情感目標分類的出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的出現使情感因素與認知因素一同作為教學目標的組成部分,使它在教學目標上從此擁有了重要的地位。
20世紀60年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被美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所關注。最具代表性的是心理學家羅杰斯。他在他的著作《學習自由》一書中闡述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他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知道自己該如何學習且能夠在適應各種社會性變化的同時保持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美麗,即羅杰斯所說的“自由人”。羅杰斯強調,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策略和理論,要真正意義上的做到:尊重學生、重視學生、在思想情感上與學生進一步的交流,進而產生共鳴;要信任學生,并同時感受到讓學生信任。這樣才會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5]
20世紀70年代,在情感方面的研究,西方大家著手要早研究的更深,因此西方一直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但是前蘇聯情感方面的教育家們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應是,前蘇聯教學學家贊科夫。他在《教學與發(fā)展》一書中充分的論證了情感的重要性。他說:“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直接地依靠甚至利用這些積極的情感體驗,以便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技巧?!薄霸鷮嵉恼莆栈A知識和技能,與其說靠多次的反復記憶和練習,不如說是靠理解,靠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靠學生的積極情緒狀態(tài)而達到的?!盵6]
20世紀80年代,情感教學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逐漸興起了更具有進步意義的理論—建構義教育。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并不能簡單地從施教者傳遞到受教者?;蛘哒f,教學的本質不只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 實際上是一個由教師幫助學習者依據自身的經驗建構意義的過程。[7]
二、國內情感教學研究
(一)中國古代情感教學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情感教育由來已久,首先要提及的必是先秦時期的儒家學派。作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的孔子,他的教學理論對我們整個中國的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有著深遠的不可替代的影響。在《論語》中有很多的名句就是闡述情感教育的。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語句,都很好的體現了孔子的“樂學”的治學思想。據統(tǒng)計,在《論語》一書中,與情感相關的詞語達30 多個,如“樂”“厭”“喜”“悲”等。這些都進一步體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樂學”的教學思想。《學記》肯定了孔子的“樂學”觀點,從正面論述了孔子關于積極情感對學習促進作用的觀點,令其更加具體、詳盡。《學記》主張知識與實踐要相結合,既要擴充知識的涉及領域,又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并形成高尚情操。強調教學要按照由淺即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要引導他們向正確的方面發(fā)展。它強調一個人要想全面的發(fā)展,一定要在同學之間學會取長補短。[8]南宋大教育家朱熹進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也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愛好。他將孔子“樂學”思想,進行進一步的詮釋,通過對前人的經驗的總結并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基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的階段,并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9]。至此,我國情感教育思想有了初步的發(fā)展,雖然這些思想是不成系統(tǒng)的、零散的,但是這些思想使啟發(fā)式教學也就和愉快教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且沿用至今,為我國近現代的教學思想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二)中國近現代情感教學
中國近代教育史中,梁啟超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他提倡教學的“兩重趣味”,即教師邊教邊學,兩者打成一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實現“樂學與樂教”的辯證統(tǒng)一問題。蔡元培主張重視學生的個性自由,提倡啟發(fā)式教學,他提出“與其守成法,勿如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狈磳^去舊式的不關注學生情感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立了完的教育理論體系,提出“教學合一”的教學模式即“教和學緊密聯系,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負指導而學生負學習。兩者合一,學生在“教”中學會學習,產生學習興趣;在“學”中獲取“自得”,以“自得”激發(fā)學習的“自動”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方面富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情感教學很有啟迪。[10]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我國當時的教育教學思想是以傳授學科知識為目的的唯理性教育模式,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發(fā)現了這種教育的弊端,進而又開始提倡情感教育。王國維,在《教育世界》上發(fā)表了幾十篇文章主要論述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的教學思想,是我國教育史上把美學納入到人全面發(fā)展教育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的第一人[11];蔡元培主張尊重學生的個性自由和力爭塑造人的健全心理。他提出了“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提高了教育者對情感教育的重視。陳鶴琴在其的“活教育”的理論中也包含著許多情感教學的理論和思想。他提出:“一切為了兒童,為了兒童的一切”,反對在傳授知識方面教師知識拿兒童比作容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外先進情感教學思想和理念的大量涌入,使我們的教學視野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拓展。實踐表明這不光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識儲備,更需要學生掌握創(chuàng)新的本領和技能,從而擺脫所謂的“高分低能”的現狀。冷冉先生的《談情知教學》一文中指出,情感和知識都應是教學的目的,引起了人們對情感教學的普遍關注。隨后一些關心和熱愛祖國教學事業(yè)的先進工作者他們克服各種阻礙,努力尋求適合我國情感教學發(fā)展的方式方法,先后產生了:盧家嵋教授的《情感教學心理學》;盧家媚、魏慶安、李其維等出版的《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其教育應用》;盧家嵋教授的個人專著《以情優(yōu)教理論與實證研究》,這些著作都從很多的角度充分的論證了情感教學的重要性,在我國情感教學的進程中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在此之后,更多的相關專著涌現出來,如朱小蔓的《情感教育論綱》和《兒童情感發(fā)展與教育》、魚霞的《情感教育》等等。從上海一師附中創(chuàng)辦的“愉快教學”學校到這種教學理念在全國范圍內的逐步推廣[12],這是我國教育在情感教學方面邁出的成功的一步。在情感教學這條路上,我國仍有很多的學者在研究、探索,通過他們不斷地努力,堅信在情感教學方面一定會有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李麗.初中歷史情感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歷史學院,2008.
[2]昆體良.昆體良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23
[3]趙慧君,李春超.中外教育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85-294.
[4]車宏生.心理學基礎[M].北京:教學科學出版社,2002:116.
[5]周玲.新課標下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6]閔裕.高中英語情感教學及其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3.
[7]戴爾·H·申克.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23-24.
[8]辜愛蘭.基于教育智慧的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D].上上海師范大學,2009.
[9]劉秀芳.中國古代家庭幼兒教育論略[J].山西: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4):58-59.
[10]黃書光,陳鶴琴.與現代中國教育[J].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01):56.
[11]劉宣文.近代以來中國情感教育述評[J].寧波: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21):4.
[12]陳鶴.高中生物情感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6.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