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在中國,屈原可謂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每年的端午節(jié),中國各地都舉辦賽龍舟、吃粽子之類的活動。這個節(jié)日最初雖非因屈原而設(shè),但后來的確成了紀念屈原的特定節(jié)日。在中國,一個人與一個節(jié)日、與一項民俗、一種精神關(guān)系如此之緊密,歷史上很罕見。屈原,是一個政治家,一個思想者,一個詩人,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而言,他都為中華民族的品格、精神、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成為古今多少志士仁人磨礪自我、戰(zhàn)勝困厄的強大精神支撐。
參照史書及楚辭作品,我們可以用四個詞將屈原的一生經(jīng)歷及精神特質(zhì)做出簡要概括。
第一,忠直之臣。
屈原的一生,楚國經(jīng)歷了兩任國君:楚懷王與楚頃襄王。屈原一生的巔峰時期是在楚懷王時期,是積極有為的忠直之臣。
在楚懷王時期,屈原擔任過兩個官職:三閭大夫、左徒。楚國官職的名稱與中原諸國在稱呼上多有不同。三閭大夫的主要職責(zé)是掌管王族三姓:屈、昭、景,負責(zé)這些貴族子弟的譜系編纂,并督導(dǎo)貴族子弟學(xué)習(xí)與修養(yǎng)。在此期間,屈原應(yīng)該是培養(yǎng)了一大批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子弟的,所以,在《離騷》中,屈原不止一次地用這種詩歌形式表達自己的自豪之情。例如:“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他把自己比作辛勤勞作的園丁,把培養(yǎng)的人才比作各種香草。屈原希望,他培養(yǎng)的這批優(yōu)秀人才,日后能夠成為楚國發(fā)展中的前驅(qū)與主導(dǎo)力量。
在楚懷王期間,屈原還做過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官職——左徒。左徒究竟是怎樣的官職,有多種說法,比較通行的看法是左徒是僅次于楚國的國相令尹的地位很高的官職。在這個職位上,屈原如魚得水,因為他的確完全具備了這方面的才能,司馬遷說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意思是說,屈原知道得特多,記憶力超強,對于治理國家很有一套,對于應(yīng)對其他諸侯國家也相當在行。這個時候的楚懷王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因此,楚懷王很信任屈原,委以內(nèi)政、外交的大任,“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屈原發(fā)揮了他的政治才能,干得有聲有色,對內(nèi)修明法度,對外連齊抗秦,楚國的國勢大有改觀。
對楚國來說,楚懷王十六年(前313)是轉(zhuǎn)折性的一年。楚懷王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放棄了屈原極力主張的“連齊抗秦”的路線,拋棄了屈原制定的強國的改革政策,結(jié)果喪兵失地,這就是屈原在楚國的作用和價值。楚國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走向了衰落。
到楚懷王十八年(前311)的時候,秦國派出使者向楚國示好,并說將漢中一半的土地還給楚國。這時的楚懷王對張儀的怒氣仍然沒有消除,不顧國家的利益,說不要土地,只要張儀,要用張儀的血來消弭心中的怨憤。結(jié)果張儀有恃無恐、胸有成竹地來到楚國,通過賄賂楚國的大夫靳尚和懷王的夫人鄭袖,最終騙得了楚懷王,大搖大擺地從楚國回國了。張儀被放走后,屈原正好從齊國出使回來,問懷王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被屈原一番質(zhì)問,方恍然大悟,后悔莫及,趕緊派人追趕張儀,但為時已晚??梢?,這時的屈原雖被疏遠,但還是擔當了出使齊國的重任。實情應(yīng)該是這樣的,每當秦楚關(guān)系惡化之時,楚國就需要屈原出使齊國,與齊國通好;反之,秦楚關(guān)系一旦緩和,堅持抗秦的屈原就必然受到冷落。
在齊秦兩國首鼠兩端的懷王,一會兒合縱抗秦,一會兒毀約盟秦,終于嘗到了惡果。楚懷王三十年的時候,秦國的國君秦昭王又給他挖了一個坑:邀請楚懷王在武關(guān)(今陜西丹鳳)相會,訂立盟約。屈原對當時的形勢、秦國的野心看得明明白白,竭力阻止懷王前往。可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極力慫恿,楚懷王最終還是去了。但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最終楚懷王客死在秦國。謚法上講“失位而死曰懷”、“民思其惠曰懷”,楚國人沒有得到他多少恩惠,反而跟著死了那么多的子弟,看來這個“懷”屬于前者。
在這一個時期,屈原是一心一意為楚國的現(xiàn)狀盤算,為楚國的未來謀劃,是楚國內(nèi)政外交的核心人物,這是屈原的忠,對楚懷王忠,對楚國忠;然而,屈原的性格之中又有耿介的一面,情感激烈,不會掩飾;固守理想,秉持己見,不會虛與委蛇,眼里揉不得沙子,自覺地將自己置于了他原先所屬的楚國舊貴族集團完全對立的一面。這是屈原的“直”,自信能夠?qū)⒊鴰峡登f大道的他,最終成了“一個人在戰(zhàn)斗”。
第二,貶謫之客。
一般認為,屈原一生中,曾經(jīng)有兩次被貶,一次是在懷王時期,一次是在頃襄王時期。一次流放漢北,一次被貶江南。
屈原第一次被貶,大約是楚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之后,學(xué)者大都認同是在楚懷王二十四年(前305)前后,屈原被流放漢北。關(guān)于這一次的被貶,文獻反映得不是很清楚,主要是通過屈原的作品《抽思》中的個別語句做出的判斷(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見《楚辭集注》,86頁)。不過,從有限的文獻來推測,屈原第一次被貶,時間應(yīng)該不會很長。因為在齊楚絕交之后,楚懷王意識到被張儀戲耍了之后,還曾命屈原出使齊國,希望修復(fù)與齊國的聯(lián)盟,重修舊好。在此期間,屈原雖然被貶,但仍然一心為國,一心為懷王,他在此時是悲情下的積極者。
屈原的第二次被貶,是在頃襄王時期。
當楚懷王于三十年入秦不返之后,楚國人立懷王太子為國君,這就是頃襄王。頃襄王當上國君以后,讓他的弟弟子蘭做了令尹。但是,楚國人對子蘭很不滿,因為他是積極攛掇懷王入秦以致一去不返的關(guān)鍵人物,所以楚人將此事歸咎于子蘭。不滿的人當中也有屈原,因為屈原是極力勸阻懷王入秦的,而且屈原對于令尹子蘭等人與秦茍合、暫時茍安的立場也大為不滿。當上令尹的子蘭惱羞成怒,遷怒屈原。于是,子蘭指使上官大夫等人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頃襄王的昏庸勝過其父,即位之后不但不貶斥讒佞之人,而且對他們言聽計從。結(jié)果,屈原被流放江南,被迫離開了楚國的權(quán)力中心,完全失去了參與楚國大政方針決策的機會。在此期間,屈原真正感受到了“貶謫”之苦,此苦不在于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不在于遠離政治中心的痛苦,而在于理想無從實現(xiàn)、希望破滅的悲苦。
在屈原流放期間,楚國的形勢每況愈下。屈原窮困落魄,還時刻擔憂國家之命運。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的仲春二月,秦將白起率領(lǐng)秦國“虎狼之師”,以破竹之勢攻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楚國王廷倉皇流亡。郢都千里之外,“風(fēng)颯颯兮木蕭蕭”,屈原的內(nèi)心痛苦可想而知。汨羅江畔,屈原峨冠博帶,形容枯槁,披發(fā)行吟。絕望悲憤之下,他懷抱大石,自投汨羅江。這縱身一躍,永遠地定格在他生命最后的壯烈之舉。悲情的汨羅江,終于接納了這個游蕩無依的痛苦魂靈。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是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初五原來是楚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論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第三,狂狷之士。
屈原亦可稱為狂狷之士。屈原的狂,來自他高貴的出身、過人的才能、特殊的禮遇,以及由此養(yǎng)成的睥睨天下、舍我其誰的傲然個性。屈原的狂,不是無知之狂,而是來自他對自己才能的自信與認可。他在《離騷》中自敘說:“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保ā冻o集注》,3頁)意思是講,我不僅有高貴的出身、生逢良辰、美好的名字這些內(nèi)在的美好品質(zhì),更有后天學(xué)習(xí)培養(yǎng)的多種優(yōu)秀的才能。多重內(nèi)美與外在修能,是屈原足以傲視他人的資本,是屈原狂狷性格的生成底氣。
一個人光有才還不行,必須有人用他,否則便會落入懷才不遇的境遇。楚懷王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重用屈原,對內(nèi)實行改革,發(fā)布號令,為楚國的未來繪制了美好的藍圖,屈原自信他的“美政”能夠?qū)⒊鴰峡登f大道;對外接待賓客,應(yīng)對諸侯,是楚國政壇上的核心人物之一。這一切,無形之中也養(yǎng)成了屈原高傲的個性,也由此造成了他被讒遭廢、孤立無援的境地。
屈原之狷,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后,其實他有好幾種選擇。一則可以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觀點,與當時楚國政壇上的主流,如上官大夫、鄭袖、子蘭等人,進行適當?shù)耐讌f(xié),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美政”理想,放棄自己的追求,讓他們重新接納自己,依然過著高官厚祿的優(yōu)越生活;二是可以隱居山野,不問世事,忘卻時事,過一種閑云野鶴般悠哉的日子;三是可以到其他國家尋求發(fā)展。但是,屈原就是屈原,一旦選擇了以上三種生活,他就不是那個獨一無二的屈原。事實上,屈原堅持理想,不愿妥協(xié);要實現(xiàn)理想,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不愿隱逸 ;而且依戀故土,不想到別國去。所以,獨醒者屈原最終站在了所謂主流政壇的對立面,成了一個人的戰(zhàn)斗。
楚辭中有一篇《漁夫》,雖然可能不是屈原的作品,但其中很真切地反映了屈原的獨立意識及對操守的堅持。此篇寫道: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面容憔悴,孤獨行吟。一個漁夫見到他,問 :“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落到如此境地?”屈原說 :“全社會都是骯臟的,只有我一個人干凈 ;所有的人都醉了,唯獨我一個人清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見《楚辭集注》,116頁),所以才被流放了?!睗O夫說:“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而是能夠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混濁,你何不也攪動泥沙,推波助瀾?世上的人都醉了,你何不也連酒帶糟,喝一個酩酊大醉呢?何必把事情想得那么長遠,行為又如此高潔,以至于讓自己流放呢?”屈原說 :“我聽說,剛洗過頭發(fā)的人,必定彈干凈帽子再戴,剛洗凈身體的人,必定抖干凈衣服再穿。我怎么能讓干干凈凈的身體,去沾染那些污穢不堪的東西呢。我寧愿跳進江水,葬身魚腹,也不愿讓高潔的品德蒙受世俗的灰塵?!边@其中所反映的,不僅有屈原對高潔人格的堅守,也有對“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怨懟,這就是屈原的“狷”。
這就是屈原,志向遠大,上下求索,固守理想,堅持節(jié)操的狂狷之士。
第四,文學(xué)之士。
屈原“文學(xué)之士”的標簽,需要先從“風(fēng)騷”這個詞說起。風(fēng)騷最基本的意義是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與屈原的《離騷》的合稱,它們共同被視為中國詩歌發(fā)展的源頭,對中國文學(xué)影響極為深刻。不過,仔細比較一下,就可以顯出屈原的偉大?!秶L(fēng)》顯然是集體的創(chuàng)作,而《離騷》是個體所為,一個人能夠與一群人等同并論,足見屈原對中國文學(xué)之影響了。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卷一,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年,47頁),是說屈原對后來中國文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李白寫詩云:“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边@是對屈原作品的高度肯定。楚國的亭臺樓榭早已成為斷壁殘垣,化為滄海桑田,但屈平的辭賦以及他的人格理想,如昭昭日月,千古垂照。
正是基于這些方面,中國文學(xué)史中經(jīng)常如此表述:屈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他之前出現(xiàn)的《詩經(jīng)》是眾人的吟唱,在他之前,天下沒有詩人;他的降臨卻呼喚出一批英才,使詩的荒原充滿了春的氣息,他的詩的個性化,標志著“詩人”這一形象的真正誕生,標志著一個新紀元的開始。
屈原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創(chuàng)作了一種與《詩經(jīng)》迥異的詩歌,更重要的是屈原的作品、屈原的行事所體現(xiàn)的人格與精神。
屈原的精神展現(xiàn)在許多方面,這里只講兩點最為突出的。
一是堅持正義、追求真理的責(zé)任、擔當與勇氣。
屈原的“美政”理想,屈原的改革,屈原為楚國命運的身體力行,對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楚國,至少保證楚國不受其他諸侯國的侵犯,明顯是有現(xiàn)實作用的。屈原認為,他的理想是能夠?qū)崿F(xiàn)楚國的強大的。但是,理想與變革必然觸及當時楚國的弊端:政治政策的失誤,吏治的腐敗,舊貴族的貪腐,甚至楚王的缺陷,不可避免地觸及了當時各階層的利益。不過,對屈原而言,一旦他的美政理念與政治抱負確立,即使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楚辭集注》,15頁),依然堅貞不改,矢志不渝,“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見《楚辭集注》,8頁)。他不愿改變自己的堅守,不愿同流合污,不愿離開家鄉(xiāng),唯有以死明志,以死殉志。屈原用一種自沉的極端方式,踐行了對真理、正義、理想的堅守與高揚。在屈原身上,生命的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生命本身,生命的意義遠遠大于生命本身。
屈原的這種精神,受到后世的敬仰與效仿。漢代的賈誼,被貶長沙,以屈原自比,哀悼屈原,感傷自己,用屈原的精神激勵自己。司馬遷南游沅江、湘水,“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2503頁)。李白、杜甫、陸游,這樣的人名可以列出一大串。
二是對楚國深沉不渝的熱愛。
在今天,我們談起屈原,很自然地將其與愛國主義精神聯(lián)系在一起,屈原就是這種精神的代表與化身。屈原對楚國懷有深厚的情感,這在他的詩篇和實際行動中都有著極為鮮明的表現(xiàn)。但是,20世紀80年代,也有一些學(xué)者對屈原的愛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偨Y(jié)其中的主要觀點,大致有二:一是先秦時期人們的意識中并不存在中國與外國的對立,因此也就不存在熱愛祖國的觀念;二是先秦時期,留在自己出生的國家與離開,并不是愛國與否的標志。這些觀點,在當時也引起了很大的影響。
的確,這種觀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先秦時期,所謂的“中國”,也就是“天下”,《詩經(jīng)》中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49頁),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因此,當時的戰(zhàn)爭,可以視為一個國家內(nèi)部的戰(zhàn)爭。而且,當時的人,到其他諸侯國去,完全可以自由來往。比如,孔子、孟子、荀子,先秦時期的三位儒家大師,都曾在諸侯列國之間奔走,尋找發(fā)展的機遇,在當時也沒有被視為不愛國。這一點,我們是必須承認的。
但是,同樣不能否認的是,屈原的精神中確實存在著愛國主義的因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的中國處于諸侯割據(jù)的狀態(tài),各個諸侯國在實際上都有行使其政權(quán)的職能。因此,生活在各個諸侯國的人民,對自己所生活的諸侯國的前途與命運都不能不關(guān)心,在這種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生活于一國中的人民,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富強,不受其他諸侯國的侵害,再進而希望謀求統(tǒng)一。這完全可以視為當時的愛國。而且,對楚國而言,對屈原而言,那種濃烈熾熱的故國鄉(xiāng)土之情完全可以轉(zhuǎn)化為愛國主義精神。
在先秦時期,楚國在地理上地處中原之外,相對封閉,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風(fēng)格的楚文化,造就了楚人對故土依戀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在屈原的詩歌中,有多次表現(xiàn),比如“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哀郢》,見《楚辭集注》,84頁),意思是講,鳥兒高飛最終還要返回舊巢,狐貍死時頭一定向著狐穴所在的方向。這是用比喻來表達自己的戀鄉(xiāng)之情。在《離騷》的最后,也寫到屈原在經(jīng)歷多次的猶豫彷徨之后,下定決心準備離開楚國,然而當他從天上回首遙望自己的故鄉(xiāng),所有的決心頃刻瓦解。這種突出的戀鄉(xiāng)情結(jié),就是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種情感,在此后的國家分裂的時代,在異族入侵的時候,往往被提升到國家的層面,被賦予更高層次的含義與解釋,逐漸形成了屈原以愛國主義為主要特征的人格精神。直到現(xiàn)代,聞一多、郭沫若均認為這種為國盡忠的信念,構(gòu)成了屈原精神的主體,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核心。
屈原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1953 年,世界和平理事會確定屈原為世界文化名人,2009 年以紀念屈原為核心內(nèi)容的中國端午節(jié)及其傳說進入“世界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這標志著屈原不僅僅是世界文化名人,同時他的作品及精神價值,也是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不朽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