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俊
提問是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師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教師都有引導學生“真正理解,達到課堂目標”的愿望.侃侃而談的律師,富有激情的主持,他們精彩的表現(xiàn)本質上是因為在他們的言語中有高效的提問機制.不是所有的提問都能獲得高效的結果.比如,考試試題,實質上就是一組提問,試題本身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只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一種考核,一種評價.作為教師,僅知道要在教學中提問學生,而不考慮如何有效提問,顯然會使課堂教學僵化和低效.
一、提問的意義
提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學手段,必然為教學目標服務.(1)提問能幫助教師正確評價學生,了解學生對所學任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經(jīng)學會了指定的任務.(2)提問能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集中精神,積極應用思維的技能去解決問題.(3)提問能保持教師的注意力.只通過講授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產(chǎn)生的后果就是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去重組教材和設計提問,常常假設學生能及時理解,很少有機會獲知學生的錯誤認識.(4)提問能使教師依據(jù)學生的答案,得到即時反饋,即教師依賴提問使學生理解問題及相關的知識,同時利用學生的答案設計新的問題,促使學生理解知識.高效的提問,要求學生在每個問題上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高效的提問機制
1.課堂提問應該是開放的.這里的“開放”并不是指隨意提一些問題,而是要求問題本身和問題的措辭在保證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鼓勵學生進行更多的腦力活動.教師的注意力應集中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所反映的思維過程,而非問題的答案.如果提問的答案僅僅用“是”或“否”就可以表達,那學生的思維過程就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完全不動腦筋.因此,教師提問時要注意:(1)問題的范圍.即有關問題的可能答案的寬闊度,起步問題要給予寬廣的范圍.在提出開放性問題時,答案要有助于表明學生在理解問題上的智力水平.(2)目的性提問.就是教師期望從學生的回答中獲得什么,盡管問題是開放的,也希望學生的回答具備“具體、正確和完整”的特質.有時教師的提問不能誘使學生尋求到答案,或學生的回答離教師期望太遠,教師應要求學生回答得更完整或更合理,回到有效的提問過程中.所有的問題在本質上都有指向性,開放的問題也不例外.在高效的提問中,教師應尋求開放式問題與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間的平衡.
2.利用提問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使問題的類型和提問的順序成為教師在教學中考慮的重要因素.根據(jù)布魯納的認知規(guī)律,知識的掌握包括如下過程:辨別發(fā)現(xiàn);比較聯(lián)系;解釋綜合;應用實踐;整合小結(評價).這也是學生思維由低到高的發(fā)展順序.第一步要求訓練學生尋找重要的相關性信息,挖掘知識內涵;第二步是讓學生建立各信息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它們在同一個內容主體中互相聯(lián)系的不同方式;第三步是通過對知識的各組成部分的分析,懂得怎樣將它們合成;第四步,使學生在看到問題全貌的情況下,再進行拆分.前四步中的提問,必須確保誘發(fā)學生產(chǎn)生的智力活動是正在學習的知識和內容所要求的,即要限制提“綜合先前知識”和“與其他章節(jié)相聯(lián)系”的問題.由于教師會自覺地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所以提問就可能經(jīng)常超越即時內容的限制.如果學生偶然獨立地建立了一個跨章節(jié)或學科的聯(lián)系,就不要打擊這種思維,而應該讓他保留那些思想,因為沒有人能夠“關閉”舊知識.不受內容限制的問題,應該由教師來問,關鍵在于什么時候問才能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益,這是一個過程和時間問題.第五步提問的綜合質量或層次應該最高,甚至不再受內容的限制,以期完成新學知識的建構,新舊知識的整合.
3.對提問本身的要求.(1)提問題時,態(tài)度應當積極或中立,避免提問過程中的消極因素影響學生,包括語氣、表情、甚至內容本身,否則會降低學生回答的渴望程度.(2)不要讓學生逃避提問,要讓學生明白說“我不知道”是不可接受的,不能作為不參與課堂和不努力學習的借口.學生一無所知的情況是很少的,多數(shù)情形是學生不完全理解問題,或不能全部正確回答,甚至有時是不愿意回答,這些都是不主動進行思維活動.(3)不使用鼓勵嘗試的問題.一是課堂中的嘗試學習,會使成績差的學生的“缺乏計劃、無組織、沒有因果邏輯感和學習中的馬馬虎虎的態(tài)度”的特點得到強化;二是課堂時間有限,而嘗試學習是一個較大的學習過程,容易使教學重點淡化,目標模糊.盡管數(shù)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過程性目標,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體驗,但重過程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結果,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統(tǒng)一性的正確結論.課堂嘗試的學習過程,會使學生對問題懸而不決,降低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