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王丹丹
摘要: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由于語言表達習慣不同,對語言的接受性也有不同的要求。本文從語言、文化以及語體與文體三方面因素來研究對譯入語可接受性的影響。
關鍵詞:譯入語;語言;文化;語體與文體;翻譯的可接受性
翻譯是一種語際交際,是一種信息傳遞,翻譯是通過一種語言轉達另一種語言的文化信息。由于兩種語言的結構體系不同、詞匯組成和詞的語義成分不同,再加上兩個民族歷史、文化的不同使各自的語言描述主客觀世界的習慣和角度也不同,必然引起言語表述的差異,在各個方面絕對對等的詞語常常是找不到的。因此,翻譯的時候就不能忽視譯入語的可接受性。
關于譯入語的可接受性,我國著名的翻譯大家嚴復先生在其所譯著作《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一直為翻譯界所推崇的翻譯標準“信、達、雅”。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博士說:“翻譯就是譯意”(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這句話是對翻譯的最深刻最本質的概括。奈達在這里說的translating meaning包括詞匯的、句子意義的以及修辭方面的“全部意思”。
譯入語的可接受性牽涉到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以及不同語體與文體等問題。
一、語言因素
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由于語言表達習慣不同,對語言的接受性也有不同的要求。英漢兩種語言,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字,分別屬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不同的語系有著不同的語言規(guī)則,不同表達習慣等等。例如,漢語里說“下著瓢潑大雨”,英語中說“rain cat and dog”;漢語說“半斤八兩”,英語也說:“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漢語里用“亂七八糟”,英語里則用“at sixes and sevens”;漢語說“花錢如流水”,英語也說“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上述例子中,如果不考慮譯入語的可接受性將“半斤八兩”和“亂七八糟”分別譯成“half a catty and eight liang”和“at sevens and Bights”,英美人士恐怕會不知所云的。
然而,英漢兩種語言由于在詞法、句法以及表達習慣士有很大差異,翻譯時就不能忽視譯人語的可接受性,切忌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例如.
1.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不能直譯成: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玫瑰和刺。宜譯成:生活中有苦也有甜。
2.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宜譯為:因為需要才會有發(fā)明。而不能譯成:需要是發(fā)明之母。
3.This is not my cup of tea.譯為:這個,我不喜歡(或不感興趣)不譯成.這不是我的一杯茶。
漢語譯成英語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請看下例:
4.他是個大肚漢。不能譯成.'He is a man with a big stomach.”而應譯成:He is a big eater.
5.如遇火災,請走樓梯.勿乘電梯。這句話直譯成英語是:In case of fire,walk on stair..Don't take the elevator.但這樣譯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操英語的人讀起來別扭。應該譯為In case of fire,use slams.Dont use the elevator
6.我姓張,弓長張。譯成英語應是:My family name is Zhang,and it is z-h-a-n-g.而不宜譯為:My surname is Zhang,the left part is bow and the right is length.
二、文化因素
語言是不能脫離文化的。語際交流實際上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文化因素同樣是影響譯入語可接受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在文化方面的差異,否則會導致譯文讀者由于文化差異而看不懂譯文的現(xiàn)象。如美國人把星期六星期天加上星期一(因為“總統(tǒng)節(jié)”、“老兵節(jié)”、“國慶節(jié)”等定在某個星期一)的周末稱作“three-day weekend”,如果漢語將其說成“三天周末”,意思雖然很準確,但可接受性卻很差;而旅美華人華僑稱其為“長周末”,若跟美國人說“l(fā)ong weekend”,他們同樣不易接受。美語里的"C-note”必須譯成“面值為l00美元的鈔票”。英語里的“Good Friday”只能譯成“復活節(jié)前的那個星期五”或“耶穌受難節(jié)”,切忌譯成“好星期五”。
再比如,漢語里所說的“烏紗帽”,也不能直譯為"black gauze cap",而宜譯為“official post”?!八聛G了烏紗帽”這句話譯成英語應該是:He is afraid of being dismissed from office.漢語里的“黃色”象征著莊嚴、崇高、輝煌之色,代表帝王之色。所以天子登基按黃歷(almanac),擇黃道吉日(lucky day),黃袍加身(to be acclaimed emperor).而后,他可以示黃榜(emperor's document),派黃衣使者(high-ranking officials)(方夢之,1999)。如果將上述的“黃歷”、“黃道吉日”、“黃衣使者”分別譯為“yellow calendar”、"to put the yellow robe on”、“envoys with yellow garment”,一定不能為英語讀者所接受。
在當代,黃色在漢語里的意思也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它可以用來表示失敗、倒霉、淫穢之意:
7.買賣又黃了。The deal is again off.
8.他在看一本黃色書。He is reading a filthy book.
9.那些家伙常去看黃色電影。Those guys often go to see pornographic films.
千萬不能將“黃色書籍”譯成“yellow book”。因為“yellow book”,在美國是指各城市所印的有關居民和商業(yè)部門的電話號碼簿。而在法語里,相當于英語里的“blue book”,是指政府或議會發(fā)表的報告書。
上海人常說某某是“十三點”,意思是指某個人不明事理,辦事沒準,有點像“二百五”,這里所說的“十三點”和“二百五”,絕對不能譯成“thirteen points”和“two hundred and fifty",因為它們牽涉到文化因素。因此,上述的“十三點”和“二百五”只能譯成英文的“foolish”,“stupid”,“mad”,“insane”之類。所有這都關系到文化的差異,翻譯時切忌照葫蘆畫瓢,令人不得其解。
三、語體與文體
譯入語的可接受性也同社會場合有關。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要適合特定的社會場合。一幫學者在討論專業(yè)問題時所說的話不同于他們回家跟妻子說的,大人之間談話所用的詞不同于他們對孩子用的,閑聊時所用的句子結構也不同于書面報告所用的。根據(jù)語言學中“語域”(register)和“語類”(vane ties)的概念,語體可簡單地分為口語體和書面語體,文體則包括政論、科技、文學、法律、新聞、應用文體等。比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用“你去哪兒?”“吃早飯了嗎?”等表示問候,譯成英語應該是:"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breakfast?”。但在英美語言里這種文化現(xiàn)象缺省。這樣翻譯過來,英美人士一定會感到驚訝,會是丈一金剛摸不著頭腦。因此,上述問候語應根據(jù)不同場合,用他們能夠接受的語言的表達習慣來進行翻譯,代之以:"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Nice to see you.”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Hid!”“Hello!”等。同樣,英語里面所說的“Can I help you?”譯成漢語時也因根據(jù)場合作適當調整,不能澤成“要我?guī)湍鷨??”而宜譯為:“您要買什么?”(在商店)、“您需要住店嗎?”(在旅館)或者“您有事嗎?”(陌生人來辦公室)等。
針對不同的文體,譯入語的可接受性也不一樣。揭示語“油漆未干”屬應用文體,它譯成英語只能是“Wet Paint”,而不是“The paint is not dry”。像two martins ago(兩杯雞尾酒以前),a grief ago(在發(fā)生一件悲慘事件以前),恐怕只能用于文學語言。再看下面的例子:
10.A thousand mustaches can live together but not four breasts.
A.千個男人可住一起,兩個女人卻不成。
B.千條漢子能共處,兩個婆娘難相容。
1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A.Bosom friends there are within four seas,
Even the remotest regions are like close neighbors.
B.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 a distant land near.
上述兩例中的譯文A在意義上與原文大致相同,但與原文文體相去甚遠。前一例是諺語形式,后一例是唐詩中的一句,相比之下,譯文B的可接受性要好得多。
在現(xiàn)代英語里,名詞化現(xiàn)象具有明顯的文體特征,用于政論以及科技文體中具有莊重感和嚴肅感,更能體現(xiàn)哲理性和科學性。所以,You can rectify the fault if you insert a wedge…這句話在科技文體里,寫成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tion of a wedge...更能為讀者所接受。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同語言由于語言本身的差異、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語體與文體的不同,在語言互譯時,譯入語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同程度不可接受性問題。同一語言,由于文化不同以及語言群體所使用的語域不同,同時也存在交際中的不可接受性問題。譯者在翻譯時始終要考慮到譯文的接受者,不能生搬硬套。
【參考文獻】
[1]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2]金陡.等效翻譯探索[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3]萬夢之.翻譯新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4]范仲英.實用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5]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論文集[ 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
[6}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李 蕾:(1981-)女,河南焦作人,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講師。
王丹丹:(1978-)女,河南開封人,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