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勇
Buddy就是“好朋友”的意思。然而在澳洲的學校卻專指剛上小學的小學生,在開學的第一個學期,學校會專門指派一個四年級的大同學作為小同學的buddy,為的是讓初入小學校門的孩子盡快熟悉學校環(huán)境,安頓下來,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我不確定別的國家是否也有這種buddy制度,還是澳洲獨有的特色。
開學一周了,我女兒天天把她的buddy的名字掛在嘴上。她的buddy的名字叫Jane,跟《簡愛》里那個女主人公的名字一模一樣,一雙藍寶石般的大眼睛清澈深邃,說起話來,既有些害羞,又非常自信。這幾天,Jane就像一個大姐姐一樣帶著我女兒熟悉校園,中午一起吃飯,下午回家的時候還要給個擁抱,送別一下。女兒一臉幸福的笑容,讓我們懸著的心漸漸安穩(wěn)了許多。我們都不知道該怎么感謝這位可愛的buddy。這要是在國內,受到人家這樣的幫助,禮尚往來,怎么也得請人吃頓大餐,或小恩小惠地送點禮物,以示謝意。然而在澳洲卻大可不必,家長表現(xiàn)得太過,可能還會弄巧成拙。因為buddy制度在澳洲的學校制度里已經(jīng)有很長的歷史。這里充分證明了中國的一個老生常談的道理: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為任何一個buddy都是從進小學校園這個階段走過來的,都受到過高年級buddy的幫助和愛護,這種愛是可以傳遞的。
女兒上的這所學校是一所教會私立學校,口碑極佳。我一個同事的孩子就讀這所學校,于是力薦我女兒也上這所學校。我問朋友,這所學校好在哪?我其實對“教會”這個詞是有一些顧慮的,因為我們全家都不信教。另外,我知道我所在的這座城市有另一所學校的學習抓得非常緊,很大比例的學生都能升入重點中學,重點中學考上名牌大學的概率自然高,這個邏輯全世界通用。這里的重點中學都是通過考試才能入學,競爭也是很激烈的。對于我的問題,朋友說,這所學校最好的地方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好孩子。什么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誠實,善良,有愛心,另外好孩子還是一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孩子。學校里有非常專業(yè)的游泳課、舞蹈課、樂器課、美術課老師,這里畢業(yè)的孩子都是多才多藝。還沒等朋友說完,我就迫不及待地問,這里的學習抓得怎么樣?朋友說,也很不錯啊,當然比起你說的那所學校還是要差一些。小孩子不要搞得壓力太大,否則會不快樂。另外,你們一家人信不信教,并不重要,學校也不會強迫你們信教,老實說,我也不信教,我也沒時間參加教會的那些活動。但教會學校讓孩子每周做祈禱,其實也是對孩子們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熏陶和培養(yǎng),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過段時間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所學校的學生言談舉止都彬彬有禮,十分有教養(yǎng)。
學習這塊怎么辦?將來考不上名牌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那前途怎么辦?看我這么問,朋友一下笑了,說,學習當然也非常重要,但一個人一生的幸福與否并不一定取決于是否學習非常好,是否一定上名校。幸福的路有很多。再說,孩子現(xiàn)在這么小,我們哪能給她們規(guī)劃那么遠的人生路?路還是要他們自己去走,我們只能遠遠地注視他們成長的背影。
接女兒回家的路上,我問女兒將來長大了準備做什么?女兒說,做個buddy可以嗎?我說,可以。(作者為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