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環(huán)宇
著名作家孫友田的《月光啟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文章講述的是,每個夏夜,“我”沉醉在母親動聽的歌謠、幽默的童謠、美麗的神話和有趣的謎語中,漸漸進入了夢鄉(xiāng)。沈老師的這堂課,用他充滿智慧的語言讓孩子們感受著語言文字的愉悅,充分感受學習的快樂。
一、順學而導,關注課堂生成
沈老師在課堂上倡導個體研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解讀文本,體驗情感,獲得感悟和思考。課堂上,沈老師讓學生研討歌謠,暢談體會,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也實現(xiàn)了生生互動,于相互啟發(fā)、碰撞中生成新資源,擴大個體研讀成果。
例如,在教學歌謠“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薄霸聝簭潖澫裥〈?,帶俺娘倆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钡倪^程中,通過不斷地體悟,層層遞進,學生越讀越有味道。第一遍讀時,學生吐字清楚,聲音明亮,語速明快,但在這時學生讀得鏗鏘有力,與文章的情境明顯不符,但是沈老師沒有馬上指出。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品味當時寧靜悠遠的意境,體會母親那芳香的音韻,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之后,教師再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母親摟著我,還會像剛才一樣鏗鏘有力地讀嗎?”學生恍然大悟。
二、品味文字,授之以漁
沈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時,可謂匠心獨運。印象深刻的是沈老師在講解“啟蒙”的意思時,運用了象形字這一獨有的特點進行講解。
同時沈老師對四個“了”字的挖掘和探究,可謂細膩至極:
師:孫友田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讓我們一起去讀一讀。
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
師:平常寫作文的時候,老師經(jīng)常說這個“了”字病,那到底有沒有問題,讓我們?nèi)サ糇x一讀。
生自讀比較。
師:你覺得哪個更美?
“了”背后所蘊含的美妙詩意也在沈老師的層層點播中躍然而出。
三、精心設置問題,銜接自然
我教學這篇課文前就在思考:如何把文字中的愛傳遞給學生,給學生美的熏陶?因為本文是一篇如詩的課文,通過朗讀可以讓我們感動,沈老師從初讀,到深讀,到研讀,在讀中感悟、品析語言,層次清晰。沈老師不是僅僅為了解疑而解疑,而是把問題融入不同的教學過程,整個教學如行云流水般,問題的解決卻不留一點痕跡。同是問題的教學,沈老師精心設置問題,采用了巧妙的處理方法,讓人回味。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