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超
摘 要:英語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過程,又是學生陶冶情操、磨煉意志的過程。在基礎教育階段,每一門學科在本學科基礎上,都負有德育的任務和責任。
關鍵詞:德育;初中英語;教學;滲透
在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公民,要以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質為己任來培養(yǎng)學生。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十分必要的。
一、發(fā)揮老師的模范作用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庇绕湓诨A教育階段,教師就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美國所羅門教授也曾說,在人格發(fā)展方面,教師對孩子的影響力僅次于父母。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老師要發(fā)揚自己的人格魅力,憑借自身優(yōu)良的素質和精神,發(fā)揮榜樣力量,使學生在老師的影響下,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和習慣。
英語老師在上課時,要主動跟學生打招呼,除了基本的“Good morning!”之外,教師還要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用“hows it going?”或者“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等問候學生,大家用英語討論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者趣事,形成互相問候的習慣,學會關心別人;當請學生在全班面前講英語時,語言輕快,在學生發(fā)言前用激勵性的語言來鼓勵學生:“Im sure you can do it!Lets have a try.”等等,當學生不自信時,溫柔地告訴他們:“Reading aloud is helpful to you. Try it again,please.”等,幫助學生放松,培養(yǎng)他們開口說英語的自信;老師在黑板上板書時要保持字體的工整和形體美,讓學生在字體美的影響下追求自身書寫的工整;在日常交流中要常常使用“please”“thank you”“Excuse me”“you are welcome”等禮貌用語……英語老師應將自身作為德育的模范,使學生上行下效,達到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愉快、自信地投入學習。
二、挖掘教材和時事中的德育滲透點
教材是老師進行語言教育和德育滲透的主要依據(jù)。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刻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滲透點,將德育滲透融入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里。就英語教材本身而言,它涉及的人物中許多對于青少年具有啟迪和借鑒作用,可以幫助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從講禮貌到遵紀守法、互幫互助到環(huán)境保護等各個方面,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資源,在教學中因勢利導,設計好德育的滲透點,帶領學生把握德育的要點,通過啟發(fā)給學生以深刻的啟迪。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單元“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中,先從問路者的角度講述,“問路時一定要有禮貌,問路前說Excuse me,或者I am sorry to bother you, but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somewhere, 別人指路后要說謝謝”,再從指路的一方說起,“給別人指路時,要詳細一點,比如說turn left at the second turning,指出在第幾個路口,如何左右轉彎,當別人不知道路途遙遠準備走著去時,幫助別人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比如說You had better take a bus/taxi,在為別人指路時如果知道怎么走,盡可能地幫助他?!痹谶@樣的教學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指路的英語表達,更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幫助別人。
在此基礎上,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單元“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時,老師還可以聯(lián)系當下的新聞事件或者電視訪談等,跟學生分享相關事件的英文報道,比如天津大爆炸、雪災、地震等,使學生正面困難,在面對危險和困難時,不畏懼、不害怕,而是互相援助,一起渡過難關;在感恩節(jié)來臨之際,結合西方感恩文化,向學生講述感恩節(jié)的由來、習俗和精神,引領學生感恩身邊的人和事,請學生用英語制作圣誕賀卡,獻給自己想要感恩的人。
三、在合作中培養(yǎng)學生友善、互助的精神
英語課堂上,一個老師要教育全班同學,數(shù)量懸殊,很難照顧到每一位同學的學習和生活,而且現(xiàn)在的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比較強烈,很少會主動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交際能力比較差。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大力提倡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發(fā)揮小組內和全班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在互幫互助中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在英語合作學習中,根據(jù)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表達水平等,科學地把學生按照優(yōu)差結合的原理進行小組分配,這樣不但有助于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還能培養(yǎng)學生之間團結互助的精神。有時候,學困生用英語發(fā)言時,小組內部分學生會起哄,這時候老師要及時制止這種行為,并告訴學生,“Dont laugh at others.”“Dont b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They can help us to be better”等,請學生之間互相尊重、理解,運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大家一起成長和進步。不僅是在課堂活動中請學優(yōu)生帶領學困生進行演練、學習,即使是在課下,也請學優(yōu)生積極幫助學困生成長、進步,把幫助組內的學困生當作自己的任務來完成。這樣,學生在團結協(xié)作中,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使課堂教學能夠覆蓋全班同學,還能在互助學習中進一步提高雙方成績,建立起自己的責任感和集體感,同時實現(xiàn)從重視自我到關心他人的轉變。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德育渲染
隨著多媒體在教學應用上的普及,妥善利用多媒體進行德育滲透也是可行的。比如,在學習英語單詞family時,在多媒體上給學生播放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對“family”的解讀,通過一系列形象的動畫逐漸演變?yōu)椤癴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帶學生在這個廣告中感受父母之愛,學會感恩父母,培養(yǎng)學生愛的責任感;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和記憶遠遠大于對枯燥文章的記憶,而且很多來自歐美的英文歌曲中,用詞造句更加地道,包含了很多語法知識和教材中學不到的口語表達,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利用學生心理和歌曲資源,為課堂學習挑選合適的英文歌曲,帶領學生進行欣賞、學習,如“Yesterday once more”“Pretty boy”“God is a girl”和“Country road takes me home”等等,其中歌詞“when I was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旋律是大眾都喜歡的,而且歌詞簡單,學生能理解,其中又包含了初中生所學的單詞、時態(tài)、句型等,“as they melt the years away(好像他們把時光都消融了)”歌詞的詩意和感嘆美好時光不再來的感情,在給學生聽覺刺激時,又能幫助學習英語,感受歌詞的韻味,學會珍惜時光;在中央電視臺CCTV-9 News頻道里,對政治、經(jīng)濟、社會時事熱點等話題均有涉獵,對初中生來說,故事性和趣味性是他們開展英語閱讀的有利條件,因此,可以通過CCTV-9 News里的中英文紀錄片來開展英語教學,在中英文對照里,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最準確的英語表達,也可以截取CCTV-9 News里簡短的英語新聞,通過有深度的紀錄片和對外的中國新聞報道,培養(yǎng)愛國情懷。
五、以德育內容為主題,開展英語活動
英語活動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英語活動還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在自主思考、探究的基礎上深入了解活動主題,實現(xiàn)德育滲透。英語活動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比如,以保護動物或者時下熱點的環(huán)保問題為主題,請學生提前收集資料,進行個人演講比賽,學生在準備過程中可以增強對當前部分動物瀕臨滅絕的認識,對社會上虐狗虐貓的現(xiàn)象也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加深如何將環(huán)保從口號化為行動的認識,從自身做起,提倡環(huán)保;還可以以小組辯論賽的形式,比如辯論初中生是否應該花費時間去運動,學生在辯論中越辯越明,了解了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培養(yǎng)起健康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以班級共同交流、分享的形式,談一談科技發(fā)展,教師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科技變化談起,使學生在交流中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還可以組織學生去當?shù)鼐包c,感受我國山河和建筑文化、風土人情,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學生作為導游,想一想如何為外國游客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景觀,如何發(fā)揚我國文化。
教師不是為教英語而教,而是在教英語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運用能力和道德素質,為社會培養(yǎng)有良好品德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謝穎穎.淺析如何把“立德樹人”融入初中英語教學中[J].英語教師,2015(9).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