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義同詞”是指一個詞的詞義系統(tǒng)中包含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義位的現(xiàn)象。本文就學界對反義同詞現(xiàn)象的研究狀況,包括反義同詞的界定、分類性質、認知語用研究等方面進行簡單的梳理和概述,來反映其研究概貌,以推進反義同詞的深入研究。
關鍵詞:反義同詞;現(xiàn)代漢語
作者簡介:閆白靜(1991.12-)女,漢族,山西長治人,河北大學文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中圖分類號]:H13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1
“反義同詞”現(xiàn)象是很多語言中,如英、漢、法、德、拉丁語等語言都存在的一種特殊的詞匯現(xiàn)象。在漢語中,不僅在古代漢語中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存在反義同詞,如上古“亂”可訓“亂”、“治”,現(xiàn)代“借”可理解為借出、借入,等等。對反義同詞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提出“義相反而兼通”和“美惡不嫌同名”的觀點。傳統(tǒng)訓詁學家將這一現(xiàn)象稱作“反訓”,并對“反訓”現(xiàn)象做出了全面而豐富的研究?,F(xiàn)代學者在此基礎上,運用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對反義同詞研究更為全面深入,提出了不少新見解,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反義同詞的界定
對于反義同詞現(xiàn)象,學者們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稱。伍鐵平在《模糊語言學》中稱之為用“一詞兼有兩反義”,孫德宣先生稱之為“反訓詞”,王寧稱其為“反義共詞”。在一些研究成果中,有學者將其稱為“反義同詞”(王玉鼎,1993)、“同詞反義”(師璐,2008)、“同形反義”(吳云,1999)、“反義同形”(張金泉,柴艷,2005 )、“反義同字詞”(馮浩菲1986 )、“詞內反義對立”(鄭遠漢,1997 )、“語義對立詞”(陳嬌,2011)、正反義同詞(袁光,2011)、“反義共字”(商忠,2006)等。名稱雖然各不相同,但學者們所探討的現(xiàn)象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指同一詞形能表示兩個固定的相反或相對的義項,只是因研究角度和范圍而異采取了不同名稱。
二、反義同詞的分類性質
反義同詞的類型,根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可劃分為不同類別。學者們大多是從原因角度進行分類的,也有從詞性、共時等其他角度劃分的。
根據(jù)反義同詞形成原因劃分的如王玉鼎將“反義同詞”分為五類,即因動作涉及雙方、詞義引申、上下位概念、語法作用、以及其他原因形成的反義同詞。吳云也是根據(jù)成因分為“借字”和“詞義在語用中的轉變”兩大類,“借字”分為兩小類,“詞義在語用中的轉變”下則分出了十二小類。余雄杰就成因分為詞義演變、詞義引申、詞類活用、假借及通假、感情色彩等七類。王春淑和楊大剛將反義同詞從嚴分類為內含反義同詞,互換反義同詞,引申反義同詞,省語反義同詞等十七類;從寬分類為詞義變遷反義同詞,音轉關系反義同詞,假借關系反義同詞等六類。
還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對反義同詞進行分類。如李慧霞、胡文靜按照其詞性的不同可以分為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反義同形詞等。袁光分為正反同詞、施受同詞、美惡同詞、內含同詞、引申同詞、假借同詞。
三、反義同詞現(xiàn)象與認知語言學、語用學研究
隨著現(xiàn)代語言學的發(fā)展,一些學者借鑒了西方語言學理論對反義同詞進行研究。李紅葉認為反義同詞是在轉喻、語境及對立聯(lián)想多方面認知機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學者們從認知語言學、語用學角度探討反義同詞現(xiàn)象,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角度。
1、從轉喻方面
轉喻是指涉及同一認知域中兩個元素之間的映射關系。學者們認為反義同形源于同一認知域中不同元素之間的關系,轉喻是反義同形語義構建的重要方式。吳淑瓊認為反義同詞的生成依托于概念轉喻機制,侯冰潔指出反義同形的語義構建是借助基于意象圖式的轉喻識解得以完成的。陳麗平、岳好平也運用轉喻相關理論,根據(jù)反義同詞生成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轉喻關系的類型分為表范疇與范疇成員關系、表范疇成員間關系、表施受關系、表正反關系的反義同詞。
2、從語境方面
人們的言語交際離不開認知語境,由于反義同詞的兩個語義剛好相反,所以對這類詞的解讀特別需要依賴語境。張金泉、周丹認為反義同形現(xiàn)象是因為語言語境、文化語境、情景語境等語境因素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以及人們對文字使用的習俗所定,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說話人所要表達的是詞語的原型意義收縮、延伸、近似用法、喻式用法等,要求聽話人在話語理解時要進行以語境條件為基礎的意義選擇與調整。
3、其他方面理論
除了以上理論,一些學者從認知語言學的其它角度對反義同詞進行了研究。如余渭深、馬永田從認知識解角度指出由于優(yōu)越視點、指向和關系成分突顯程度不同,以及詳略程度的不同產生了同詞反義。姜淑珍從矛盾的統(tǒng)一性、反義詞的同一性、事物的兩面性、詞義的反向引申等多維度地論證了反義同詞現(xiàn)象產生和存在的語義基礎和哲學理據(jù)。
綜上所述,反義同詞研究從古到今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對反義同形詞的界定上各家的標準不一,研究者大多是通過例舉描寫,發(fā)表的多是單篇性的期刊文章,很少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全面系統(tǒng)分析,這不能不說是反義同詞研究中比較遺憾的地方,也更是今后反義同詞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姜淑珍.反義同詞現(xiàn)象探微[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師璐.同詞反義的認知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1).
[3]王玉鼎.反義同詞的產生、發(fā)展和消亡[J].古漢語研究,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