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領導層擺脫阻礙改革開放的思想束縛,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如果不敢觸動它,不去觸動它,改革開放就無非是空談一陣子。
“決不可把法治只看做治民的工具,依法治國重在依法治權、依法治官,而不是治老百姓”。
田紀云愛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電視連續(xù)劇和網(wǎng)球賽,會像孩子一樣攥著拳頭對電視里的網(wǎng)球運動員說:“我給你加油!”
南方周末記者 劉昊
2016年6月20日,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田紀云文集》對外發(fā)行。這套文集收錄了田紀云從1979年到2010年的123篇文章,內容涉及農村發(fā)展、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以及民主法制等,有改革開放的總結文章,還有傳誦一時的黨校講話。
提到改革開放,田紀云是個繞不開的關鍵人物。在文集長達31年的時間跨度中,占了最大分量的文章涵蓋了田紀云從進入中南海到離任的20年。這正是改革開放艱難推進的20年。
從1983年開始,田紀云擔任國務院副總理10年,之后又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0年。他在1985年中共十二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他作為中共高層領導成員,長期在一線推動改革開放,是改革開放的親身參與者、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之一。
退休之后,田紀云在家中讀書看報,安享晚年,同時寫了頗多回顧改革開放歷程的文章。
歷史學者吳思曾為田紀云撰寫過書評。在他看來,田紀云的觀點體現(xiàn)了改革者的共識,“我看那些東西,覺得他們總結得既誠懇,又扎實,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封面不上頭像、 去掉個人因素”
經過四年的編輯,《田紀云文集》終于付梓發(fā)行。它的封面平實:上方白底紅字,寫著“田紀云文集”,下方是厚重的暗金色。該書責任編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封面是田紀云自己的要求:不上頭像、去掉個人因素,“發(fā)表講話也好,寫文章也好,不是個人智慧,是集體智慧”。
今年5月,田紀云就拿到了正式發(fā)行版的圖書,文集勾起了他對往事的回憶。“(這套書)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歷程,雖有遺憾,但問心無愧。”
文集一共分為三卷:農業(yè)卷、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卷、民主法制卷,清晰勾勒出田紀云的從政軌跡: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1年,長期從事經濟工作的他進入中南海。當了3年國務院副秘書長之后,他在1983年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在那之后一直分管農村和經濟方面的工作。1993年后,他又度過了身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十年時光,把更多精力放在民主法制建設和人大工作上。而“改革開放”這個關鍵詞則貫穿了他擔任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全過程。
在此之前,田紀云也曾出過一些文集,如《中國農業(yè)和農村的改革發(fā)展》和《中國改革開放與民主法制建設》等。他在一次采訪中把如實、客觀回顧改革開放、總結基本經驗稱為改革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套文集的責任編輯介紹,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轉企改制前隸屬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曾出版多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和副委員長的作品。
據(jù)他回憶,2012年4月19日,社里召開了這套文集編輯工作的第一次籌備會,編輯組的成員除了出版社的人之外,還有曾在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過的一些老同志。來參會的田紀云提出幾點要求,除了文章要精挑細選并且避免重復、增加圖片、增加人大外事出訪內容、稿子按時間順序排列之外,他還強調了兩點:改革開放卷是重中之重;文章要堅持口語化表達,“我當初怎么說的,就怎么用”。
“任何時候都不要 說糧食多了”
田紀云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十年間,推動了數(shù)個影響深遠的工作,例如以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農業(yè)、農村改革,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農業(yè)綜合開發(fā)以及建設商品糧基地等等——農業(yè)工作中蘊藏著改革開放的起點。
農業(yè)卷的開篇文章便是以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推行為背景的《農村改革調查報告》,責任編輯透露,“他(田紀云)非??粗剡@篇文章”。
1982年11月30日,田紀云在時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萬里的指示下,率領由有關部門參加的12人工作組,赴山東、河南、四川三省,進行了近1個月的農村經濟調查,針對農村形勢、農村商品流通和供銷社體制改革,形成了三篇報告。當年,這三份報告先被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作為內部文件印發(fā),后來又由《人民日報》連載,這被視為中共中央推動農村改革的重要節(jié)點。
田紀云在書中寫道,通過這次調查,他體會到馬克思所說的“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物質利益是人們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基本動因”的真正含義。
據(jù)介紹,農業(yè)卷中另一篇被田紀云格外看重的文章,是1992年4月25日他在中央黨校的講話稿:《中國農業(yè)和農村的改革與發(fā)展問題》。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再次為中國發(fā)展撥正了航向,田紀云在中央黨校的講稿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
在書中可以讀到田紀云生動的口語表達,他這樣描述農村改革前中國農民的生活和生產狀態(tài):“要想務農經商,會被當成不務正業(yè),搞點家庭副業(yè)還會被當成‘資本主義加以批判,有些事情現(xiàn)在講都是笑話了,可在那時卻是事實。一家養(yǎng)幾只雞都有規(guī)定,超過是不行的。哪塊地種什么都要按上邊的命令做。行距、株距都規(guī)定得很細的。種得不對,要拔掉。農民沒有種地的自由,更不用說農民跑到城里去做工、做生意了?!?/p>
講到如何理解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時,他認為在領導層擺脫阻礙改革開放的思想束縛,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如果不敢觸動它,不去觸動它,改革開放就無非是空談一陣子。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改革開放能否持久,要畫一個問號。
在農業(yè)卷亦可看到農村改革之于整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大意義。“農村改革的成功,其奧妙就在于使占我國人口大多數(shù)的農民得到創(chuàng)造與追求財富的自由?!碧锛o云這樣寫道。
直到現(xiàn)在,田紀云最關注的仍是農業(yè)方面的新聞,他會留意天氣預報,擔心水災和冰雹等災害給農民造成損失。農業(yè)卷中記錄了他對中國農業(yè)問題的諸多擔憂:“任何時候都不要說糧食多了,要限制糧食生產了,這是歷史經驗”。
“不怕丟官就行”
改革的背后是不同意見的激烈交鋒與斗爭。2010年,田紀云在《追憶關于改革的兩點建議》中回憶了自己1997年的一次發(fā)言:“回想我們20年來改革開放的進程,每前進一步都有阻力和干擾,比如:農村承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辦特區(qū)、沿海發(fā)展戰(zhàn)略、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讓外資承包開發(fā)、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證券股票市場,等等。每前進一步都有人出來責難,輕則戴帽子,重則打棍子?!?/p>
1988年8月15日的《當前的改革與發(fā)展的問題》,可作為了解那個時期改革開放如何遇到難關的史料。當時,價格“闖關”出現(xiàn)了問題,導致通貨膨脹,重回老路的聲音再起。田紀云發(fā)言說,“改革的大目標不能變,在改革的過程中,要想一帆風順,一點曲折波浪都沒有,是不可能的?!彼€談到,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遏制通貨膨脹……堅定不移地繼續(xù)推進改革,不能因某些人的責難而退縮?!?/p>
在一次采訪中,田紀云這樣總結自己國務院十年生涯的感受:“我最基本的體會是兩條,一是中國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二是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十多年來,我不能說我在一切工作中都做到了實事求是,但是我具有維護實事求是原則的勇氣,不怕碰硬,不怕丟官,這是我引以為自豪的。毛主席說‘五不怕,我看有一不怕就行,不怕丟官就行。”
改革開放卷引起不少共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年代曾任廈門市委書記的鄒爾均拿到《田紀云文集》后,最先翻開的就是這一卷,“我迫不及待地先看這一卷,尤其(里面)對經濟特區(qū)和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幾篇文章,總結得深刻、實際,回想當年非常親切”,他說。改革開放卷也令他想到“改革開放初期的困難和重重阻力”,“作為最早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做實際工作的人,感情特別深”。
“首先要加強 憲法的監(jiān)督”
1993年,田紀云轉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后又連任一屆,同時他一直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實際工作中,田紀云對人大監(jiān)督、人大制度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有諸多思考。
“對人大,不少人認為是‘橡皮圖章,是安置老干部的一個場所,有那么句話:‘退休不要怕,還有政協(xié)和人大”,1995年的最后一天,田紀云在同汕頭市人大常委會工作人員座談時,曾經這樣主動自嘲,進而以八屆人大加強了地方工作力度為契機,勉勵在座人員,“把腰桿子挺硬一點”。
他意識到法學界持續(xù)已久的“法治”和“法制”的討論:“我們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依法治國的實質是黨領導人民依法治理國家”,“決不可把法治只看做治民的工具”,“依法治國重在依法治權、依法治官,而不是治老百姓”。
書中頗多篇章涉及田紀云對人大監(jiān)督機制的設想。他將監(jiān)督制度作為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人民在把權力委托給政府時,必須保留對政府監(jiān)督控制的權力。國家權力離開了監(jiān)督制約,就沒有生命力,就會導致腐敗?!彼€提到“首先要加強憲法的監(jiān)督”。
民主法制卷中亦記載了八屆和九屆人大的法治觀念和立法進程。田紀云在1995年10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立法中,必須改變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對行政機關重權利,輕義務,而對公民和法人重義務,輕權利的觀念,保證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和統(tǒng)一”。
2002年,田紀云發(fā)表了《堅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國之路》一文,回顧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的歷程,闡述為何必須徹底結束“人治”,實行民主法治。這些文章都被收入了文集之中。
“我現(xiàn)在43公歲!”
2003年退休之后,田紀云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只在家讀書看報,間或練書法、寫文章,偶爾與老友小聚。他給自己的晚年生活編了一段順口溜:“早睡早起,粗茶淡飯,運動散步,加強鍛煉,會會老友,吃個便飯,讀書看報,只盼民安”。
“退休后應安心修身養(yǎng)性,頤養(yǎng)天年,爭取多活幾年,享享天倫之樂。千萬不可再利用各種關系干預‘朝政,對現(xiàn)在的領導人指指點點。要知道,革命就像接力賽跑一樣,一人跑一棒,你的一棒跑完了,就坐到一邊休息去吧,不要再對跑下一棒的人指手畫腳?!碧锛o云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常去田家的萬里長子萬伯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田紀云居住的院子不算大,但總是收拾得很干凈,樹木花草透著綠意,“田老以前主管農業(yè),他對綠化和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是很強的”。
因為文集的關系,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的圖書編輯四年來去了田紀云家很多次。他回憶,晚年的田紀云回歸了普通人的生活,每次他們約在田家見面,他總是穿棉拖鞋、白襯衫和軍綠色褲子。87歲的他身體一直很健康,腰桿兒筆直,滿面紅光,只是“耳朵稍微有一點兒背”。文集中的彩色照片上,五六十歲的田紀云滿頭黑發(fā),但自從退休后,他就不再染發(fā),頭發(fā)像平常的老人家一樣兀自白著。
“我現(xiàn)在43公歲!”2015年,田紀云在一次見面中這樣向別人介紹自己,他風趣地把年齡按照“斤”和“公斤”的轉化方式,直接縮小了一半。平時他愛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電視連續(xù)劇和網(wǎng)球賽,會像孩子一樣攥著拳頭對電視里的網(wǎng)球運動員說:“我給你加油!”
在這位編輯看來,田紀云的心態(tài)一直很年輕,并且記憶力驚人,“他哪年哪月哪日發(fā)表了哪篇文章,什么時候跟哪位重要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工作,都記得清清楚楚”。
他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田紀云的“頭腦不僵化”:他是同齡人中為數(shù)不多能夠熟練使用電腦的人,文集中的許多文章都是他自己在電腦上寫出來的。以前他們倆通過發(fā)短信交流,后來田紀云學會使用微信,他們就在微信上互通進展。
?下轉第10版
?上接第9版
田紀云也愛和年輕人交朋友,跟他們交流剛發(fā)生的新事兒。萬里之子萬伯翱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有一次他在《南方周末》上看了一篇紀念中共改革元老、原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的文章,正好遇到田紀云,就向田介紹此文。田紀云興致勃勃地說:“老大(田對萬伯翱的昵稱),把報紙送給我吧!我拿回去好好學習學習?!?/p>
田紀云思想開明。吳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曾經編輯過田紀云的稿件,總會有一些批注和修改意見,田紀云全都采納,“即使是一些我們擔心作者會不高興的修改,他也全都接受,放手給我們做,而且,他每次都主動派人把稿子送來,而不是叫我們上門去取。”
追憶不止
在《田紀云文集》中,鄧小平、李先念、萬里、喬石、胡耀邦、杜潤生等改革中的關鍵人物悉數(shù)登場,而在生活中,他與喬石、萬里等人也私交甚篤,對他們共同為改革開疆拓土的歲月頗為珍視,雖然高齡基本不參加社會活動,但老朋友離世,他都親自去送別。
2009年中共元老、前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病逝時,田紀云還為他手書過一副挽辭:“中國人民的優(yōu)秀兒子,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大功臣谷牧同志千古。”
在編輯《田紀云文集》的四年中,田紀云的生活有喜也有悲:喜的是家中添了第四代,他曾笑容滿面地與來拜訪自己的人分享這個喜訊。悲的是他的老伴李英華,以及老領導和老戰(zhàn)友喬石、萬里等人的相繼離世。據(jù)上述編輯回憶,2014年老伴去世后他甚至一度沉默了很長時間。
萬伯翱回憶,李英華去世時,滿臉淚珠的田紀云拉著他的手說:“我們不是一般的夫妻關系,我們是戰(zhàn)友,我們是同志,我像缺了半邊天一樣?!?/p>
而萬伯翱見到田紀云另一次流淚,是在萬里辭世那天。當時正在外地的田紀云聽說萬里彌留的消息,立即從幾百公里之外趕赴北京醫(yī)院,“他握著我父親的手,滿含眼淚,非常非常難過。”萬伯翱回憶。“萬里出于對革命事業(yè)的高度責任感,真心響應鄧小平關于干部年輕化的號召,積極幫助和支持新上來的比較年輕的人大膽工作”,在《我所知道的萬里》一文中,田紀云這樣回憶萬里對自己的知遇之恩。
“他們在一起經常聊農業(yè)啊、綠化啊、環(huán)境保護啊,老百姓的住房啊,田老對農民的感情非常深厚,這個跟我父親是一致的。”萬伯翱回憶。
對于其他共同參與改革開放的領導和“伙伴”,田紀云也頗為懷念。文集中收錄田紀云近年發(fā)表的《經濟改革是怎樣搞起來的》等文章中,改革開放元老們的形象都躍然紙上。他還寫過回憶鄧小平、胡耀邦、喬石等人的文章,這些回憶性文章有望在將來結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