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學中文的,所以就很敏感,第一眼看到就覺得這四個字不對勁?!比涨?,在重慶大學中文系讀大三的小趙和朋友在沙坪壩三峽廣場聚餐,幾個人在新世紀超市旁的空地等人時,被一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個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蘇武牧羊、昭君出塞,這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事件,可是如今卻出現了“昭君牧羊”,這樣的“張冠李戴”令人匪夷所思。面對公眾質疑,雕塑管理方三峽廣場管委會的解釋是,這個雕塑描繪的并不是某個典故,而是對于王昭君在塞外生活的場景的描述?!巴跽丫钤谌?,應該是有牧羊經歷的。”也就是說,“昭君牧羊”不是一個典故,而是描述昭君塞外生活的一個場景??墒?,這樣的解釋,又有誰知道呢?公眾在看到“昭君牧羊”時第一印象還是會對雕塑充滿著質疑,這樣的雕塑名字出現在公共場所還是容易給人誤解。這顯然是值得注意的。
昭君出塞和蘇武牧羊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歷史事件,也是眾所周知的成語典故,一提及這些成語,人們總能想到其背后蘊含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一個是忍辱負重十九年,面對威逼利誘甘愿牧羊的忠貞氣節(jié),一個是心憂天下、追求和平寧愿出使和親的巾幗英雄。這兩個人物身上都蘊藏著豐富的正能量和價值觀,這也是這兩個成語典故流傳至今的原因所在??墒侨缃?,這兩個成語典故卻被“合二為一”,成為“昭君牧羊”,這樣的雕塑出現在公眾面前,不僅讓人費解,也會對青少年造成誤導,這種對歷史典故的隨意篡改和曲解,胡亂嫁接使用,在現實中并不鮮見,這些都嚴重損害著歷史文化的傳承發(fā)展。
雕塑是對歷史文化的解讀,也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這些雕塑在為城市增添人文魅力的同時,也起著傳播文化,傳承歷史的意義,具有很強的引領和教化作用,因此,雕塑不管是對于歷史文化還是對社會教化而言,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是如今卻出現這樣“不倫不類”的雕塑,無疑是對歷史文化的褻瀆,更是對公眾的誤導。
即使是為了描述昭君塞外生活,完全可以避開這些已經廣為人知的歷史典故,另外取一個獨特的名字,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的尊重,更能起到給城市文化增光添彩的作用,何樂不為?
讀者 劉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