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
放眼藝術界,各種藝術流派和創(chuàng)作形式爭奇斗艷,以獨特的個性與新奇的創(chuàng)意博人眼球。幾位頗具天賦的視覺藝術家走進我們的視野,其獨到的藝術感悟和藝術理念令他們的作品脫穎而出。從各家畫廊的寵兒,到草根出身的藝術新秀,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意與才華獲得了公眾的認可。
攝影師Nona Faustine出生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她探訪過紐約奴隸制曾經(jīng)一度盛行的地區(qū),并拍攝了“白鞋子”系列作品。Faustine通常以無名氏的身份將自己裸體融入作品中,或是登上通向市政廳的階梯,或是休閑地躺在大西洋的海灘上。她的作品重現(xiàn)了被人遺忘或埋藏的歷史,將過去的暴行與現(xiàn)今的公正并置呈現(xiàn)。遵循攝影傳統(tǒng),反映真實歷史,F(xiàn)austine更像是一位民族志學者或人類學家。她以自己的作品呼吁人們銘記并承認那段不光彩的歷史,同時也向那些開創(chuàng)和建設這個國家的勞工致敬。
Ala Ebtekar是來自洛杉磯的畫家兼插畫家。由于他的波斯血統(tǒng),作品通常混雜了波斯元素與流行文化,帶有一絲異域色彩,令人耳目一新。無論是二維作品還是石膏裝置作品,他的創(chuàng)作中既有當代涂鴉,又有古老的神話形象。Ebtekar曾在采訪中說自己是在波斯地毯上長大的孩子,這種地毯圖案非常漂亮、豐富,編織技藝復雜。這種民族風格的花樣和圖案,為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靈感和啟發(fā),也讓觀者感受到神秘的波斯文化。
多媒體藝術家Paul Anthony Smith融合攝影、繪畫、版畫及雕塑等藝術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作出令人著迷的暗黑肖像畫?,F(xiàn)生活在紐約的Smith每次回到家鄉(xiāng)牙買加都會拍攝一些那里的親朋好友以及鄰里的照片,記錄下相聚的美好時刻?;氐郊~約后再通過繪畫、印制或其他手段將這些影像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使人物看上去都像戴上了面具。部落面具體現(xiàn)了人類肉體與靈魂的二元性,Smith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了人類精神超越物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自我意識戰(zhàn)勝了陳規(guī)陋習。
畫家兼版畫家Tschabalala Self 2015年獲得耶魯藝術學院的藝術碩士學位。她的作品類似于拼貼畫,風格有些像肯尼亞藝術家Wangechi Mutu,試圖剖析并重構女性身體,挖掘其中的幻想之美。她善用明亮的色彩和迷人的圖案,將人物形體進行扭曲變形,吸引觀者去感受人體的魅力。Self的作品凸顯了當代文化中黑人女性身體的肖像學意義,試圖帶給公眾啟發(fā),促進種族文化交流,糾正人們對黑人社區(qū)中黑人女性的誤解與偏見。
加拿大雕塑家兼演員Brendan Fernandes有著肯尼亞和印度血統(tǒng),他的作品探尋了虛構的真實性和身份的雜合性。在題為“掩飾”的巡展中,他展出了12只玻璃纖維制成的通常用作打獵誘餌的鹿,每只鹿都戴著相同的非洲特色的白色樹脂面具——這些曾在運河街的非洲特產(chǎn)市場上作為紀念品售賣的仿制面具從而具有了自己的特性。面具象征了肯尼亞流浪武士的政治屬性。藝術家通過這組毫無生氣的人造生物模型來暗指某種傳承或歷史。
來自蒙特利爾的Dominique Pétrin可以說是位跨界藝術家,她以表演和視覺藝術形式,通過認知或視覺幻想甚至催眠術重新詮釋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她的作品以幾何圖形和亮麗的熒光色為特色,并融合了卡通形象,可以用來裝飾居室或地鐵站。Pétrin曾是一名樂隊成員,表演和色彩給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帶來了很大啟發(fā)。她對色彩非常著迷,也很敏感,認為色彩就是創(chuàng)作的一切。
Genieve Figgis的丙烯畫描繪了那個流行襯裙、郊游、銀色假發(fā)和女用馬鞍的年代。而她多層涂抹的顏料似乎從霜狀逐漸融化,使18世紀田園詩般的風景畫呈現(xiàn)出另一種風格。畫中裸體女士被厚重的油彩勾勒出的臉部輪廓遮蓋住了粉紅色的臉頰,宴會上的男女傻乎乎地咧嘴笑著。作為一位具有愛爾蘭血統(tǒng)的藝術家,F(xiàn)iggis試圖通過她的作品給那段歷史注入更多的現(xiàn)實和幽默。有評論認為她的作品有些黑暗或者瘋狂,并且還有些滑稽。
來自匹茲堡的Vanessa German以創(chuàng)作圖騰式的雕塑為業(yè)界所熟知,由于經(jīng)常以鄰家的孩子為創(chuàng)作原型,其被稱為“超能娃娃”。她將自家的地下室改造成工作室,名為“藝術之家”。她采用天然材料,混合多種創(chuàng)作素材,風格類似于Betye Saar和Joseph Cornell。創(chuàng)作出的娃娃就像一種象征力量的圖騰,而其多樣的構成組件就是力量之源。German從大街上人們丟棄的廢舊物品中挖掘出可造之材,重新加工組合,賦予這些原料能量與生命。
生于華盛頓的Aidan Koch現(xiàn)居紐約,是一位漫畫作家兼藝術家。她的作品畫面誘人,風格介于Egon Schiele和Raymond Pettibon之間,通常采用粉色、桃色和黃色的背景,并點綴以一道道白色、藍色和黑色。她的圖畫講述了美麗動人的故事,贏得了不少漫畫粉絲的喜愛。但也有讀者看不懂故事到底講什么,Koch表示她的故事沒有唯一確定的解讀,留給讀者自己去挖掘、探究,只要深入地多看幾次,就能逐漸發(fā)現(xiàn)其中的細節(jié),并了解彼此的關聯(lián)。
Diedrick Brackens的混搭風格紡織作品將歐洲掛毯、西非織物元素與美國南部的縫制工藝融合在一起,表現(xiàn)形式介于繪畫與雕塑之間,風格處于民間藝術與工藝美術之間,可以掛到墻上,也可以鋪在地板上。他時而選用廣告用色,也會用茶、紅酒及漂白劑調制想要的顏色。Brackens重拾紡織傳統(tǒng),將不同的藝術傳統(tǒng)與手工技藝相結合,歐洲掛毯、加納織布及美國被子都是其作品的組成部分。他用作品來表明自己黑人以及同性戀的身份,將自己的經(jīng)歷通過編織和縫制的織物再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