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
清代寧夏地震災害研究
王功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西安710119)
【內(nèi)容摘要】學術界對清代寧夏地震災害的研究,多側重于對這一時期地震史料的匯編,關注點多集中于乾隆三年的寧夏大地震,對清代寧夏地震情況缺乏整體性的研究。有清一代(1644- 1911)268年間寧夏地區(qū)地震災害年份為22年,共發(fā)生32次,平均8.38年/次。
【關鍵詞】清代寧夏地震自然災害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六百年來西北地區(qū)人類活動與資源環(huán)境關系研究”(14JJD770014)的階段性成果。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是我國多地震的省區(qū)之一,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多次強烈的地震,給當?shù)厝嗣竦纳敭a(chǎn)造成極大的損失。學者統(tǒng)計,我國歷史上發(fā)生八級及以上地震一共有15次。[1]在這15次特大地震中,寧夏就發(fā)生過兩次。清代,是寧夏地區(qū)歷史上地震災害較為頻繁的一個歷史時期。清初,寧夏屬于陜西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1667)分省后,屬于甘肅省,之后屢有變動。至清末時,主要包括寧夏府(寧夏、寧朔、平羅、中衛(wèi)四縣和靈州、寧靈廳)、固原直隸州(海城、平遠二縣)、平?jīng)龈穆〉驴h等。
本文以當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為空間范圍,以有清一代(1644- 1911)268年為時間范圍進行研究。在回顧學術界的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梳理清代寧夏地震災害的整體情況。本文主要對這一時期寧夏地震的時空分布及其所造成的破壞情況做一定分析,至于清代寧夏地震后的救災重建,這部分研究成果頗多,這里不再贅述。
學術界對清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地震災害早有關注,已經(jīng)有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當下,學術界對清代寧夏地震災害的研究成果主要呈現(xiàn)出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專著方面的成果集中于對這一時期寧夏地震災害的資料整理匯編。二是論文方面關注點主要集中于乾隆三年(1739)的寧夏地震。
側重寧夏地震災害的資料匯編方面的專著主要有: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歷史組編寫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首部全國性的地震資料研究成果;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整理的《清代地震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59年版)按時間先后,分省編排。由于清代寧夏非省一級行政,故相關奏折材料見于陜西和甘肅兩??;謝毓壽、蔡美彪主編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第三卷·清代)(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在《中國地震資料年表》的基礎上增補而成,收錄了很多寧夏舊志當中記載的地震材料;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地震局編寫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地震歷史資料匯編》(地震出版社1988年版)是在《中國地震資料年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校正而成。是研究寧夏地區(qū)地震災害最為豐富的資料匯編類資料,但亦有誤收、遺漏之處。如“1823年清宣宗道光三年春正月,貸……甘肅靜寧等十七州縣地震災”,該條是否收錄為寧夏地區(qū)地震,值得商榷;中國地震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寫的《明清宮藏地震檔案(上卷)》(地震出版社2005年版)和北京市地震局、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寫的《明清宮藏地震檔案(下卷)》(地震出版社2007年版)收集了宮中朱批奏折、軍機處上諭檔等在內(nèi)的檔案資料共計718件,為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此外,袁林《西北災荒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以西北地震災害志的形式,列出了歷史時期西北地震的震中、烈度、震極、災區(qū)等信息,但關于清代寧夏地震資料方面收錄不夠全面,有較多遺漏之處。除以上所列,還有很多地震目錄編寫和地震圖集等其他方面的著作。①
關于乾隆三年寧夏地震的研究,多以論文形式,目前尚無專著。萬自成《1939年平羅大地震》(《地震觀測與預報》1982年第1期,5- 10頁),陳明猷《乾隆三年的寧夏大地震》(《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51- 58頁)是較早的研究乾隆三年寧夏大地震的文章,對寧夏地震人員傷亡情況等做了研究介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三年寧夏府地震史料》(《歷史檔案》2001年第4期,19- 24頁),劉源《乾隆三年寧夏大地震》(《歷史檔案》2002年第2期,91- 96頁),趙令志《乾隆三年寧夏府地震考》(《寧夏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95- 82頁),梁金倉《銀川平羅特大地震災害賑濟啟示》(《防災博覽》2004年第2期,28- 29頁),王曙明《試論乾隆三年寧夏府大地震的荒政實施》(《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121- 126頁),王永超《乾隆三年大地震救濟芻議》(《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96- 99頁),徐愛信、李學勤等《乾隆三年寧夏地震與政府救災》(《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90- 95頁)等對乾隆三年的大地震災情、政府的救災和災后重建等方面做了比較充分地研究。此外還有于此相關的其他問題的論文成果。②
這些研究成果為之后學者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然而,對于整個清代寧夏地區(qū)的地震災害卻缺乏一個整體性的研究。
文獻中關于清代寧夏地震災害的記載,主要見于以下幾處,一是《清實錄》及《清史稿·災異志》等正史資料。二是清至民國以來現(xiàn)存的寧夏地方志。如乾隆《隆德縣志》、《寧夏府志》、《銀川小志》、嘉慶《靈州志跡》、道光《平羅紀略》、民國《海城縣志》、《固原縣志》等等,約有27種。三是朱批奏折、故宮檔案等檔案資料。
這些文獻中記載在內(nèi)容大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一是地震災害的發(fā)生時間。這一部分材料按詳略程度可以分為四個等級:1.非常詳細,具體到某一日。如康熙四十八年(1709),“九月十二日,涼州、西寧、固原、寧夏、中衛(wèi)地震傷人”。[2](P1635)又如光緒三十四年(1905),“戊申夏五月望日,地震微,窗欞有聲”。[3](P466)更為詳細如乾隆十三年(1748),“據(jù)營堡守備楊國勛稟稱:十月初一日子時,初二日丑刻,本營汛地白咀子、黑城子一帶二十余村莊地震”,[4](P101)具體記載到了一天中的某一刻。2.比較詳細,記載為某一月或某一季。如“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寧夏地震”。[5](P934)。3.一般,只記載當年有地震災害發(fā)生,不能確定具體時間。如光緒二十五年(1899),“淫雨為災兼地震,傾塌民房無算,逾月乃止”。[6](P66)
二是關于受災地點的記錄。按詳細程度也可分為三等。1.非常詳細,具體到縣級以下。如順治十五年(1658),“廣武營:順治十五年,地屢震”。[7](P12)又如“康熙四十七年秋九月地震,西安州堡泉源壅塞。[8](P109)2.比較詳細,記載到州縣一級。如清德宗光緒五年五月十二日(1879年7月1日),“固原,地震崖崩”。[9](P582)又如咸豐二年(1852)四月十八日,“中衛(wèi)地震,涌黑沙,壓斃數(shù)百人”。[2](P1641)3.一般,記載到府一級。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jīng)龈卣稹!盵10](P654)
三是受災的程度。由于地震屬于突發(fā)性災害,人們往往沒有時間躲避,是造成人員傷亡較為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這一時期文獻中記載的關于人員傷亡的具體人數(shù),以筆者所見,約有14次。傷亡記載較輕的一次是乾隆十三年十月初一、初二(1948年11月21、22日),“本營汛地白咀子、黑城子一帶二十余村莊地震。共查得坍塌民房土窯一百三十余間,因黑夜壓死男婦大小共四十余名口,壓死牛驢二十余只”。[4](P101)最嚴重的一次是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酉時,寧夏地震……三縣地城垣、堤壩、屋舍盡倒,壓死官民男婦五萬余人”。[5](P934)
另外,史料中還留下了關于地震前兆的一些記載。如“寧夏地震,每歲小動,民習為常。大約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混濁,炮聲散長,群犬□吠,即防此患。至若秋多雨水,冬時未有不震者?!盵11](P147)
研究清代寧夏地震災害的首要問題就是在詳簡不一的文獻記載中,統(tǒng)計出受災年份或受災的次數(shù)。這樣才能對有清一代這一地區(qū)的地震災害情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而文獻中對清代寧夏地震災害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受災程度等信息詳略不等,有的時間不詳、但地點記載詳細,有的時間、地點比較詳細但受災程度記載不詳。這使得災害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工作難度較大,加之各學者參閱的文獻有別、統(tǒng)計的標準不一,所以統(tǒng)計結果往往有出入。
地震,俗稱“地動”,是自然界一種突發(fā)性的自然災害。下文將從時間、空間分布及地震帶來的破壞以及所引起的次生災害等方面分析這一時期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地震發(fā)生情況。
(一)時空分布
關于清代寧夏地震年份及次數(shù)的統(tǒng)計,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地震局編寫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地震歷史資料匯編》統(tǒng)計清代寧夏共有21年發(fā)生地震。筆者以《清實錄》和《清史稿》以及乾隆《寧夏府志》、《銀川小志》、民國《海城縣志》、《固原縣志》等寧夏舊志為基礎,結合前輩學者的資料匯編成果,對有清一代寧夏地區(qū)的地震資料重新做了全面地梳理,得出有清一代(1644- 1911)268年內(nèi)地震年份為22年,共發(fā)生28次地震,具體發(fā)生地震災害的年份如表1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歷朝中,以康熙朝發(fā)生地震年份最多,有8年。乾隆和光緒各有5年,這三朝發(fā)生地震的年份總計達18年,占到了這一時期寧夏地震年份的82%。其中,連續(xù)發(fā)生地震災害的年份有三次,康熙二十五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6- 1687)、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8- 1709)、乾隆三年至乾隆五年(1739- 1741)。
表1清代歷朝寧夏地震情況一覽表
表2清代寧夏不同時期地震災害次數(shù)統(tǒng)計
為了更直觀一些,將清代分為清前期:順治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644—1735)、清中期:乾隆元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736—1820)和清晚期:道光元年至宣統(tǒng)三年(1821—1911)三個時期,分別統(tǒng)計各時間段地震災害發(fā)生次數(shù),并計算出地震災害平均發(fā)生年份(參見表2)。從整個清代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平均大約8.38年就有一次地震災害發(fā)生,其中,清中期寧夏地震災害發(fā)生最為頻繁。
另外,文獻記載中的32次地震記錄中,能確定發(fā)生在某一月份或季節(jié)的有26次,占全部記錄的81%,為直觀展示清代寧夏地震災害的季節(jié)分布,特進行統(tǒng)計(參見表3)。從中可以看到,清代寧夏地震災害在各個季節(jié)都有發(fā)生,且比較平均。
表3清代寧夏不同季節(jié)地震災害次數(shù)統(tǒng)計
通常,全國可劃分為10個地震區(qū)、22個地震亞區(qū)和30個地震帶。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屬于有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區(qū)——寧夏、龍門山地震亞區(qū)——西海固地震帶和銀川地震帶。為更方便地研究清代這一地區(qū)地震災害的空間分布情況,筆者將文獻中清代寧夏地震的次數(shù)以州縣一級為單位加以統(tǒng)計(參見表4)。
表4清代寧夏各地地震發(fā)生次數(shù)遞增表
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這一時期寧夏的地震具有比較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地震災害發(fā)生最頻繁的地區(qū)恰好全部處于西海固地震帶和銀川地震帶上。
(二)地震造成的破壞情況及引起的次生災害
地震災害屬于突發(fā)性災害,發(fā)生時往往人們來不及逃避,所以是致人死傷較嚴重的一種自然災害。地震造成的危害,最主要的有兩方面,一是人員的傷亡,二是城鎮(zhèn)建筑的破壞。
關于清代寧夏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文獻中留存的多集中于乾隆三年寧夏大地震時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學者們也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探討,而對于其他幾次地震中的人員傷亡,學者卻較少關注。筆者梳理文獻發(fā)現(xiàn),除乾隆三年的地震外,還有幾次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也比較嚴重。順治十一年六月初八(1654年7月21日),“陜西西安、延安、平?jīng)觥c陽、鞏昌、漢中府屬地震,傾倒城垣、樓垛、堤壩廬舍,壓死兵民三萬一千余人,及牛馬牲畜無算”。[12](P658)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1709年10月14日),“辰時,地大震。初大聲自西北來,轟轟如雷。官舍、民房、城垣、邊墻皆傾覆,河南各堡平地水溢沒踝,推出大石有合抱者,井水激射,高出數(shù)尺,壓死男婦二千余口”。[13](P466)
地震造成的建筑物毀壞的情況,在各地地方志的“建制”部分一般記載較多。如康熙四十八年九月的地震,“中衛(wèi)縣:中衛(wèi)為應理舊治。元以前創(chuàng)建……迨本朝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地大震、崩塌十之七八,樓垣盡傾,雖司事者力捐金修復,僅完葺東西二門?!行l(wèi)縣署:在城西通衙,南向。為舊衛(wèi)署,康熙四十八年地震傾圮。……西路同知署:舊在城東南隅,順治七年移建通衙,南向。康熙四十八年地震傾覆”[13](P481)對地震造成的建筑物毀壞的具體情形記載十分詳細。
此外,地震發(fā)生時往往還會引起水災、火災等次生災害,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往往造成更大損害。關于這方面文獻當中也有記載,乾隆三年地震時,川陜總督查郎阿在奏報中說道:“因天時寒冷,房屋中間俱有烤火之具,房屋一倒,頃刻四處火起,不惟撲救無人,抑且周圍俱火,無從撲火,直至五晝夜之后,煙焰方熄。被壓人民,除當即創(chuàng)出損傷未甚者救活外,其余兵民商客壓死焚死者甚眾。”[14](P152)他在另一份奏報中,則述說了地震后發(fā)生水災的情形。他談到:“寶豐、新渠并所屬各營堡,以及沿河戶民一帶地震后裂開大窟,旋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漲進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以至六七尺不等,民人牲畜凍死淹死甚多……”
小結
綜上,本文在對寧夏地震研究學術史系統(tǒng)回顧的基礎上,重新梳理相關材料,統(tǒng)計有清一代(1644- 1911)268年間,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地震災害年份為22年,共發(fā)生32次,發(fā)生較為頻繁。同時對這一時期寧夏地震災害的時空分布情況及其所造成的破壞情況做了一些探討。
注釋:
①相關成果有:李善邦《中國地震目錄》(科學出版社1960年版);中央地震工作小組辦公室《中國地震目錄》(科學出版社1971年版);國家地震局《中國地震簡目》(地震出版社1977年版);國家地震局全國地震烈度區(qū)劃編圖組《中國地震等烈度線圖集》(地震出版社1979年版);顧功敘《中國地震目錄》(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主編的《中國歷史地震圖集(清時期)》(地圖出版社1990年版);國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國歷史強震目錄》(地圖出版社1995年版);張祥穩(wěn)《清代乾隆時期自然災害與荒政研究》(中國三峽出版社2010年版);張維慎《寧夏農(nóng)牧業(yè)發(fā)展與環(huán)境變遷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楊明芝等編《寧夏地震活動與研究》(地震出版社2007年版)。
②相關成果有:白銘學、焦德成《1739年銀川—平羅8級地震災害的歷史辨析》(《西北地震學報》2005年第2期,135- 140頁),馬建民《乾隆三年寧夏大地震后城鎮(zhèn)重建與阿炳安侵冒案述略》(《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17- 24頁),馬建民、陸寧《檔案文獻所見乾隆三年寧夏地震災賑中楊大凱怠忽案述略》(《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1期,95- 98頁),龔柳輝《1739年平羅地震之研究》(北方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馬建民《乾隆三年(1739)寧夏震災與救濟研究》(寧夏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
參考文獻:
[1]華林甫.清朝歷史上的八級地震[N].光明日報,2008(6).
[2][清]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民國]蓋世儒修.張逢泰纂.化平縣志[M].西北文獻叢書第一輯第54冊[Z].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
[4]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清代地震檔案史料[M].中華書局,1959.
[5][清]張金城,楊浣雨.陳明猷點校.乾隆寧夏府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
[6][民國]馮福祥修.王之臣纂.朔方道志[A].中國方志叢書·塞北地方[C].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7][清]俞益謨.朔方廣武志[M].1965年油印本.
[8][清]楊金庚等纂.海城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C].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9][清]王學伊等纂.固原州志[A].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C].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10][清]許容.甘肅通志[A].文淵閣四庫全書557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1][清]汪繹辰.柳玉宏校注.乾隆銀川小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12]清世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清]黃思錫纂.中衛(wèi)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塞北地方[C].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14]中國地震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清宮藏地震檔案(上卷·第一冊)[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 9106(2016)06- 0105- 05
*作者簡介:王功(1991—),男,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史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