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超,王彭偉,朱永康
(樂山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
音樂聆聽方法對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干預效應
李文超,王彭偉,朱永康
(樂山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摘 要】音樂聆聽不僅可以擺脫繁雜的思緒,恢復體力,還可以避免因自律神經緊張失調而導致的慢性疾病的產生,除此之外,音樂還可以敲開封閉的心靈,緩解憂郁苦悶的心情,甚至還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理治療。由此可見,音樂聆聽在干預睡眠質量上有一定的優(yōu)勢。本文主要探討音樂聆聽方法對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干預效應。
【關鍵詞】音樂聆聽法;大學生睡眠質量;干預效應
本研究的前提,是2015年12月起課題組在四川川西南地區(qū)大學進行大學生睡眠質量調查研究,包括調查問卷與深度訪談。統計結果顯示,精神壓力及生活習慣是影響大學生的睡眠的主要原因。為進一步了解,我們對隨機抽取的學生進行深入訪談。通過對訪談結果的分析和歸納,結果與問卷調查結果基本一致,超過半數的調查對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睡眠質量的問題。其中,幾名學生已經達到了睡眠質量極其不好的狀態(tài)。
本課題組期望能通過音樂干預方法幫助大學生在入睡前安靜下來,在音樂的引導下,釋放情緒,進入準備睡眠狀態(tài)。本實驗在睡眠質量調查活動中,抽取了幾名睡眠質量很差的志愿者,對他們以音樂聆聽方法為主的睡眠干預。
(一)研究對象
本次實驗選取了課題組在四川川西南地區(qū)大學進行大學生睡眠質量調查研究中睡眠質量一般和很差的志愿者共35人,組成實驗組。包括男生20人女生15人,其年齡分布在19-22歲,其中文科生13人,理科生15人,藝體生7人。
(二)研究材料
通過對已有相關文獻的梳理和預實驗,本研究分析得出,節(jié)奏輕快的輕音樂和抒情的鋼琴曲等音樂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而節(jié)奏感較強的音樂和過于悲傷的音樂最不適合大學生群體,一方面,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更容易刺激大腦,使聆聽者達到一種興奮狀態(tài)。另一方面,過于悲傷的音樂容易引起聆聽者的共鳴,情緒上會變得更為壓抑和消極。再者,避免歌詞對聽者注意力的吸引因素。
本研究最后選定《綠袖子》《秋日的私語》《星空》等系列作品作為材料。并在實驗前,根據被干預者的音樂偏好和對音樂的熟悉程度進行再進行進一步細致的選擇。
(三)研究過程
為順利進行實驗,在實驗開始前,筆者們通過逐一深度訪談,了解了被試的音樂偏好和平時聽音樂的習慣,以喜歡和不過于熟悉為原則,共同商議適合的曲目。同時,為與實驗后數據進行對比,在正式開始干預之前,對實驗組被試的睡眠質量進行為期一周的觀察,不做任何干預,僅記錄數據。
本研究的實驗包括兩個部分:其一,實驗組被試每天晚上進行睡前40分鐘的聆聽音樂干預,由幾首音樂作品組成的干預材料循環(huán)播放,采用手機播放佩戴耳機的方式,聲音不超過30分貝。持續(xù)兩周,為保證實驗規(guī)范及實驗質量,每人佩戴小米手環(huán)以便監(jiān)測記錄。其二,在實驗研究過程中,為配合音樂聆聽方法,課題組隔周帶領實驗者進行音樂活動,音樂活動主要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活動開始時采用節(jié)奏感較強的音樂帶動氣氛,使被試釋放情緒;活動過程中采用較為活潑動感的音樂帶動實驗者參與活動創(chuàng)編,以便被試緩解壓力;活動最后采用舒緩音樂使實驗者感受到動與靜的落差并放松身心。
實驗持續(xù)兩周,每一周為一個周期,在每一周期結束后,開展集體座談活動,以便分享體會、感受。在整體實驗過程中,我們隨時關注和了解實驗組成員的反饋及對實驗材料的反應。當實驗組成員表示音樂過于熟悉,已經出現審美疲勞或注意力集中關注音樂情況時,及時更換音樂。更換的條件仍是符合聽者的音樂偏好,音樂本體具備引導聽者平靜下來,進入準備睡眠狀態(tài)的特征。
從統計結果中發(fā)現,第一周期實驗結束后,實驗組成員參與音樂活動后,睡眠情況有所改善。如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音樂聆聽方法對大學生睡眠有明顯作用。實驗過程發(fā)現在40分鐘的音樂聆聽中,實驗組的同學從實驗開始到入睡的時間有縮短現象。
由于在第一周期的后兩天里,出現個別同學對音樂產生審美疲勞。因此,在第二周期的實驗中,我們及時更換音樂材料。
兩周的實驗結束后,通過訪談,實驗組的同學均表示個人認為睡眠質量有所改善,包括入睡更容易、睡得更香,白天精神更好。
例如:被試反映在參與實驗前,經常晚12點或之后才入睡,甚至彼時仍然毫無困意,而在幾周的實驗后,通常在晚10點左右就困意明顯,有入睡需求。還有同學反饋,剛開始進行音樂聆聽的時候,自己會不自覺地打開手機,查看是否收到信息,但幾天之后發(fā)現自己的睡眠的確有提高,便每天晚上強迫自己安靜地在音樂中放松下來,做好睡眠準備,幾周時間下來,幾乎養(yǎng)成了良好的入睡習慣。尤其是在日間功能方面,大多數實驗組人員都表示,在實驗的兩周內,越來越感覺到起床時精神更好,白天更加神清氣爽。而在對照組中,睡眠狀況較之前基本無異。
對比來看,被試較進行音樂聆聽方法干預前睡眠質量也有明顯改善。實驗的兩周內,夜醒、失眠、多夢、夢囈等癥狀明顯得到改善。
分析實驗過程中音樂材料的特征,本實驗組發(fā)現,能引導聽者進入睡眠狀態(tài)的音樂總體而言速度為中速,每分鐘節(jié)拍數基本略低于人類健康脈搏數。音色較為純凈,例如鋼琴、豎琴、長笛、古箏、小提琴等音色。調性較為單一,作品中也會有轉調的情況,但通常不是突然轉調或遠關系急切轉調,而是無痕跡漸入轉調。節(jié)奏簡單,強弱規(guī)律并鮮明,旋律線條清晰、優(yōu)美,旋律的進行以即進和小跳進為主。在整個音樂作品中,主題矛盾無明顯沖突。
從上述調查和實證研究中可以得出結論:一是大學生的睡眠質量的確形勢嚴峻,二是音樂可以有效地減少大學生睡眠中存在的問題,包括主觀感受到的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加強日間功能等。慢速、輕柔的音樂是引導睡眠狀態(tài)的最佳選擇,主要目的是在聆聽的過程中逐漸引導聽者放松、平靜。當然,在選擇音樂材料的時候,必然要考慮到聽者的音樂偏好和教育背景,選擇聽者喜愛但又不會過于熟悉而產生審美疲勞的音樂更為合適。雖說音樂不能瞬時提升現今的睡眠狀態(tài),但是它有著長效、安全的效應。在未來的研究中,有必要進一步探索更為系統的改善睡眠的音樂曲目和音樂聆聽方式。
參考文獻:
[1]杜奇鵬,胡水欣.淺談音樂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作用[J].大眾文藝,2011(5).
[2]童萍.大學生睡眠質量的現狀及催眠干預效果的研究[J].揚州大學,20100.
[3]曾琳娜.大學生睡眠質量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校醫(yī),2000,14(2):98-99.
[4]Lai HL,Good M. Music improves sleep quality in older adults. J Adv Nurs.2005,49(3):234-44.
[5]Hernández-Ruiz E.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the anxiety levels and sleep patterns of abused women in shelters.J Music Ther.2005,42(2):140-58.
[6]Bloch B, Reshef A, Vadas L, Haliba Y, Ziv N, Kremer I, Haimov I. The effects of music relaxation on sleep quality and emotional measures in people living with schizophrenia. J Music Ther.2010,47(1):27-52.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86-02
作者簡介:
李文超(1996-),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14級音樂學專業(yè);
王彭偉(1995-),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14級音樂學專業(yè);
朱永康(1993-),樂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12級音樂表演專業(yè)。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大學生睡眠康復工作室”(項目編號:201510649007)的資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