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莉
河南蘭考縣中心醫(yī)院外科 蘭考 4753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效果分析
范莉
河南蘭考縣中心醫(yī)院外科蘭考475300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治療急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將102例急性膽囊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觀察組實施LC,比較2組治療效果。結果2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LC治療急性膽囊炎,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
【關鍵詞】腹腔鏡;急性膽囊炎;膽囊切除術
急性膽囊炎是由于細菌感染或者是化學性刺激引起的膽囊急性炎性病變[1]。2014-11—2015-11間,我們對51例急性膽囊炎患者實施LC治療,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11—2015-11間我院收治的102例急性膽囊炎患者為觀察對象。其中男60例,女42例;年齡29~77歲,平均39.72歲。單發(fā)結石52例,多發(fā)結石30例。膽囊周圍積液20例?;颊呔圆煌潭鹊膼盒?、嘔吐、發(fā)熱以及膽絞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12例伴局限性腹肌緊張,莫菲氏征陽性者49例。發(fā)病至手術時間均<72h。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每組51例。2組患者病情、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取右上腹經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緣下切口。 進腹后常規(guī)探查腹腔,分離膽囊周圍粘連,顯露膽囊和膽總管,暴露膽囊三角區(qū)。常規(guī)順行或逆行切除膽囊。觀察組患者實施三孔或四孔法行LC。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仰臥位,頭高足低約25°,左側傾斜約20°~30°。臍部下1 cm切口,建立氣腹,二氧化碳氣壓維持12~14 mmHg。分別于劍突下方及右鎖骨中線肋下緣插入5 mm和3 mm套管。鏡下探查腹腔,如膽囊腫大,可先在膽囊底部行穿刺減壓術。分離膽囊周圍粘連,鈍性分離Calot三角,順行或逆行剝離并切除膽囊。電凝止血膽囊床,沖洗術野,劍突下孔取出膽囊后關腹。術后2組均常規(guī)予抗感染治療[2]。
1.3統計學分析數據應用SPSS17.0的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資料采用t檢驗,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手術情況比較2組均順利完成手術。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恢復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2.22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觀察組術后僅出現2例(3.92%)皮下氣腫患者。對照組術后出現并發(fā)癥9例(17.65%),其中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4例,均經對癥處理后痊愈。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性膽囊炎起病急驟、病情進展快,治療不及時可導致膽囊穿孔、膽囊壞死等,誘發(fā)腹腔內感染、膽汁性腹膜炎以及膽源性胰腺炎等。傳統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恢復慢[3]。 既往認為急性膽囊炎時膽囊壁充血水腫明顯,膽囊張力較高,夾持困難,術中滲血較多,妨礙術野,易誤傷膽管。隨著腹腔鏡技術和設備的不斷發(fā)展和醫(yī)生手術經驗的積累。急性膽囊炎行LC的安全性得到明顯提高。我們認為臨床實施中應注意:(1)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對于膽囊三角粘連致密、Mirizzi綜合征、三管關系辨別不清或出現無法控制的大出血及膽管損傷,或術中發(fā)現膽總管結石而無內鏡取石條件,以及高度疑似膽囊癌者均應實施開腹手術[4]。(2)合理選擇手術時機:發(fā)病<72 h因膽囊粘連輕,未出現壞疽和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可降低手術難度,增加手術安全性,為LC的最佳時機。(3)把握好中轉開腹手術的時機:一旦LC術中因種種原因引起局部解剖層次不清或發(fā)生無法控制的大出血及膽管損傷,應及時中轉開腹膽囊切除術,以避免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
4參考文獻
[1]柳己海.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時機的選擇及中轉開腹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3):260-263.
[2]馮偉,林斌,趙東波,等.腹腔鏡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228例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5(7):1 934-1 937.
[3]和壽杰.腹腔鏡微創(chuàng)療法與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膽囊炎的療效對比分析[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16(7):852-853.
[4]楊演清,周偉,林木青,等.腹腔鏡膽囊切除治療急性膽囊炎312例[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0,22(3):215.
(收稿2015-12-09)
【中圖分類號】R657.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77-8991(2016)03-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