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杰
“語文主題學習”課題組聯(lián)系方式
聯(lián)系人:黎老師 手機:18910793688 電話 010—59766299轉605
地址: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科技大廈A1110室
郵政編碼:100082 郵箱: ztxx@joyschool.cn 網址:yuwen.xinxuexiao.com
“小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交流QQ群:一群:202468487;二群:463959530
“初中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交流QQ群:182408609
◎學習目標
1.學習舉例子、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體會這兩種說明方法的好處。
2.能運用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進行小練筆。
3.了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激發(fā)熱愛科學的情感以及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學習過程
一、導入課題
二、精講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快速瀏覽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找一找: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生答。
課件出示: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2.學習第二自然段
過渡:那是誰在呼風喚雨呢?又是靠什么呼風喚雨呢?課文中哪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答案?生答。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指名學生讀第二自然段 ,其他同學認真聽,說一說:讀完這段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是發(fā)現(xiàn)? 學生自主發(fā)言。
3.學習第四自然段
默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呼風喚雨的20世紀,人類有哪些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呢?用橫線畫出“發(fā)現(xiàn)”的句子,用曲線畫出“發(fā)明”的句子。生答。
老師把這句話改一改,你自己再來讀讀,體會一下,哪個句子更好?好在哪里?對比讀。
生自由發(fā)言,說出自己對比讀的感受。
老師總結:作者通過翔實的事例,更加具有說服力,讓我們更具體更形象地體會到了20世紀的發(fā)現(xiàn)、發(fā)明之多,這種說明方法就叫“舉例子”。(板書“舉例子”)。
4.學習第三自然段
了解了20世紀的成就,那你們知道,農耕社會的人們又是怎樣生活的嗎? 誰能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指名生讀。
課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導學生讀好四個“沒有”。
那時候人們過著我們無法想象的生活,只能通過幻想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稍谧罱囊话倌曛?,他們的幻想紛紛變成了現(xiàn)實,他們幻想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騰云駕霧”都變成了現(xiàn)實,那你能用我們剛剛學習的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一下嗎?
20世紀,人們發(fā)明(發(fā)現(xiàn))了————讓 ————不再是幻想。
再想一下,20世紀人類還有哪些幻想變成了現(xiàn)實?
5.對比品讀三、四段重點句子
通過朗讀再次感受農耕社會和20世紀的不同之處!課件出示對比句子。
作者介紹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為什么要寫上百萬年的農耕社會的情景呢?這樣寫好在哪里?生自由發(fā)言。
師總結:這種說明方法就叫“作比較”,通過作比較,我們更深刻更強烈地感受到20世紀科技創(chuàng)造的奇跡,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板書“作比較”)
6.小結
孩子們,這節(jié)課作者運用舉例子、作比較等多種說明方法,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讓我們體會到了20世紀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創(chuàng)造的一個又一個神話,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了20世紀真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三、拓展閱讀
閱讀32課《飛機上的特殊乘客》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第122頁《奇異的激光》。要求:從課文中找出作者運用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或段落,在課本上作好批注,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匯報:略)
四、小練筆
通過同學們剛才的交流,老師知道同學們都掌握了這兩種說明方法,那也讓我們運用這兩種說明方法來一次小練筆吧。
舉例子:
字典用處大————————————————。
作比較:
沒有字典時,————————————————;有了字典以后,———————————————。字典用處真大!
【點評】崔巒/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原理事長
魏老師上的是人教版四年級的第八單元,用了單元里的兩篇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飛機上的特殊乘客》,又加了一篇“語文主題學習”叢書里的《奇異的激光》。整個單元圍繞著“走進科技”這個主題,精讀一篇,略讀兩篇。三篇文章用了一課時,不可謂不高效。魏老師,用了不到二十分鐘,指導學生讀《呼風喚雨的世紀》。這在教材里面是一篇講讀課文,魏老師放在主題學習實驗里面來講有所改變。要在我們的設計里,這篇課文要上兩個課時,她上了二三十分鐘。課時大大縮短,而目標更加清楚,這節(jié)指導閱讀課主要目標就是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而且是聚焦在舉例子、作比較這兩種最基本的說明方法,所以主題學習的閱讀課,特點就是目標集中,不側面沖擊,直奔重點。一課解決一個問題,一課一得。
一、重點突出,集中目標,兼顧詞語理解
在這節(jié)課上,魏老師有這么幾點值得肯定,一個盡管目標集中,但是有些必要的訓練,她并沒有忽視,比如詞語教學。第二段文字里有兩處出現(xiàn)了“發(fā)現(xiàn)”“發(fā)明”這一組近義詞,這兩個詞,在這篇說明文里非常重要。孩子的理解力是很強的,在討論之中,大家就比較清楚了,“發(fā)現(xiàn)”是已有的,“發(fā)明”是未有的,是創(chuàng)造的。學好這個問題對學好這篇文章非常重要,另外也培養(yǎng)了孩子們重視辨析近義詞的本領。我們平時閱讀教學,對關鍵近義詞要辨析,這樣不僅幫助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夠防止出現(xiàn)用詞不當,把近義詞用錯了這個毛病。
二、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她還重視培養(yǎng)學生從文本之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比如20世紀有哪些發(fā)現(xiàn)發(fā)明,你們好好讀讀第四自然段,把它劃一劃,找出來。這是提取信息的能力。這也是閱讀過程中,我們經常用到的基本的閱讀能力。魏老師在集中目標讓學生領悟說明文的兩個說明方法——舉例子和作比較時,處理得很巧妙。在引導學生認識舉例子這種方法的時候,老師用了一個比較的辦法,把課文的原句、原段和濃縮以后的句子作比較,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個語段有什么不同。結果學生發(fā)現(xiàn)了,濃縮的那一句話缺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內容,缺少的正是舉例子的成分,于是學生就懂得了舉例子,用這種方法來說明,就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加地具體和清晰。這個方法的習得不是老師講的,是讓學生在閱讀領會當中發(fā)現(xiàn)的。第二種作比較,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作者要寫上萬年前的農耕社會,學生就開始思考了,寫它的目的是為了同在20世紀涌現(xiàn)出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作比較。在這種強烈的對比當中,更能感受到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種教法非常有啟發(fā)性,這樣老師比較簡單的就把這節(jié)課的重點目標突破了,學生領悟了《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它很成功的一點就是用了舉例子、作比較兩種方法,結果用短短的幾百個字說明了20世紀真的是呼風喚雨的世紀,是科技進步飛躍的一個世紀。這是一篇,這是“舉一”,接著老師帶兩篇,這是“反三”。她讓學生讀這兩篇文章,然后運用老師給的一個辦法來談感受。一邊讀文章一邊畫批注,重點抓住舉例子和作比較的部分畫下來,然后談感受。談感受的時候,老師給了一個樣子,我覺得學生們的交流挺好。老師在這個過程當中,也點明了舉例子的時候要用提示性的詞語。交流到第二篇的時候,對著電燈對著太陽,告訴學生舉例子、作比較這兩個方法可以合起來用。因為這段話是舉例子和作比較兼而有之,這樣通過略讀這兩篇短文,就強化了對兩種說明方法的認識。
三、授之以漁,重視了語言文字訓練點的遷移運用
接下來老師設計了一個小練筆的環(huán)節(jié),作用很大,用了字典會怎么樣,以前沒有字典的時候會怎么樣,總之,讓學生用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感受我們平時使用字典的好處。這是遷移運用,所以她抓住《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讓學生知其然,帶兩篇略讀,強化認識。接下來引導學生做一個小練筆,遷移運用,效果是很明顯的。
提一點看法,因為這組文章是科技類文章,里面有名詞、概念、科學術語,包括后面兩篇也有,我覺得一節(jié)課處理三篇有點難,或者說有的地方我們忽略了。比如說難懂的詞語、科技的名詞,恐怕還要讓學生知道一點。像《呼風喚雨的世紀》里面,什么是光年,農耕社會是怎么回事啊,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又是怎么回事啊,我覺得恐怕還要花一點時間讓學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