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媛 施用和
“驅(qū)以葵扇風,熏以艾煙濕?!彼未娙朔冻纱蟮脑娋?,記錄著一段古老的仲夏記憶。這段記憶從魏晉時期流傳至今已1600多年了。在許多60后、70后生人的腦海中,還依稀記得兒時的夏夜里,老奶奶哼著搖籃曲、搖著葵扇送來的涼風。
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的新會,是中國著名的“葵鄉(xiāng)”所在。新會葵藝是漢族傳統(tǒng)手工藝,歷史悠久。據(jù)《新會縣志》記載,1600年前的東晉時期,新會就有葵藝品的出現(xiàn),由于其高超的造型藝術(shù)和精湛的編織技巧,并融會了編織、繡花、繪畫、印花等工藝于一身,發(fā)展到清代更是聞名世界、暢銷各地。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一把葵扇里的絕技
新會葵藝品十分珍貴,其制作過程是非常繁瑣細致的。要制作優(yōu)質(zhì)的葵藝制品,首先須挑選蒲葵樹上剛長出仍未展開、質(zhì)量上乘的葵芯新葉,然而每棵蒲葵樹的葵芯有限。采葵是第一步,到制成工藝品,還要歷經(jīng)剪、曬、焙、削、漂染、合、編織、勾花或嵌花、印花、繡花等近20道工序,做成一件葵藝品,需經(jīng)10多人手的勞動。 “新會葵藝”制品曾超過500個品種,有葵扇、葵藤席、葵畫簾、葵花籃、葵墊等等,當中以葵扇中的“烙畫扇”和“繡織扇”最為聞名。
“新會葵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廖惠林從事新會葵藝品創(chuàng)作已逾40年,他擅長創(chuàng)作“新會葵藝”的核心工藝品——“烙畫扇”?!袄赢嬌取币步小盎甬嬌取保衫袭嫀熽愅碛谕文┠陝?chuàng)制,1952年被國家列為特種工藝品。其工藝非同凡響,個中精髓十分難以把握。
這種葵扇從選葵到制作完成,要經(jīng)歷曬、剪、焙、焗、漂、染、合、畫等20多項工序,每個工序都有相應(yīng)的人員操作,非常繁復(fù)、精細,因此葵藝作品十分珍貴。廖惠林展示“烙畫扇”的制作,他用電烙筆在葵扇面上作畫,烙筆過處,留下了深淺不一的褐色線條及色塊。廖惠林說:“葵扇上有葵骨,所以扇面有凸起和凹下的地方,不同葵扇厚薄度也不同,以烙筆作畫時要很講究技巧,否則烙穿了就功虧一簣?!?嶺南畫派一代宗師關(guān)山月曾前來觀摩,并曾60余次嘗試“烙火畫”工藝,但都無法把握烙鐵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燒糊。最后,他只有擲“烙”長嘆:真是一門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