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之廣?オ?
[摘要]生動運用對比手法,對文章透徹的說理、形象的凸顯、主題的突出效果甚大。通過挖掘?qū)Ρ仁址?,培養(yǎng)和提高學(xué)生的閱讀分析能力,促進教育教學(xué)質(zhì)量的提升。
[關(guān)鍵詞]對比手法文言文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30014
對比,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是把明顯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使讀者分辨好壞是非,以增強文章的藝術(shù)效果和感染力。我們在閱讀古代文學(xué)作品時不難發(fā)現(xiàn)不少文學(xué)家別具匠心地運用對比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有利于深入淺出地對比說理,凸顯形象,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豐富。初中語文文言文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一、運用對比,說理透徹
先秦諸子散文中各種流派有不少是通過對比手法把各自的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zhí)岢龅?,恰當?shù)剡\用對比,使說理更加透徹。比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中反復(fù)對比論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最后得出故得“人和”者,戰(zhàn)必勝矣的結(jié)論。又如:《墨子》的《公輸》,文中巧妙地運用“荊之地方五千里”與“宋之地方五百里”,“荊有云夢,犀兕麋鹿?jié)M之,江漢之魚鱉黿鼉?yōu)樘煜赂弧迸c“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與“宋無長木”等三組對比,使說理生動透徹,令人信服。
二、鮮明對比,形象凸顯
不少歷史著作運用鮮明生動的對比,彰顯出人物的形象。如《曹劌論戰(zhàn)》一文,敘述長勺之戰(zhàn)過程中人物的言行也運用了此種手法。“公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將鼓”“將馳”表現(xiàn)魯莊公冒進急躁的形象,“未可”“可矣”則足以體現(xiàn)曹劌從容不迫和胸有成竹,這一對比,體現(xiàn)了曹劌卓著的軍事指揮官的形象?!队薰粕健芬晃?,愚公和智叟的對比:“愚公”的“愚”其實為長遠眼光、大智若愚;“智叟”的“智”,其實為鼠目寸光、鄙陋短淺。作者這一有意的顛倒,既加重了對比的色彩,又有諷刺的意味。一個高尚,一個平庸,強烈對比中兩人的形象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名篇《唐雎不辱使命》,栩栩如生地刻畫了秦王和唐雎這兩位人物的言行。文中作者把身為強國的秦王與弱國使者唐雎放在一起,會面時,兩人對立并存、針鋒相對、唇槍舌劍、生死不容。身為大國君主的秦王,一邊質(zhì)問,一邊威脅,盛氣凌人,擺出一副關(guān)心弱國的虛偽姿態(tài),企圖拿他的意見,強加給唐雎。而唐雎,雖是弱國安陵的使者,卻鎮(zhèn)靜沉著,絲毫不被秦王的威脅而屈服。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謂”“不悅”“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之”。這一變化過程,是因秦王是強國、大國,仗勢欺人,而后黔驢技窮。唐雎先恭后倨:奉命出使、冷靜應(yīng)戰(zhàn)、唇槍舌劍、“挺劍而起”。這一變化,是因唐雎是弱國使者,故含而不露、胸有成竹、待機而發(fā)。一色厲內(nèi)荏、外強中干;一臨危不懼、機智果敢。一倨一恭,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個人的形象躍于紙上。
三、強烈對比,主題突出
強烈的對比,能使人物形象鮮明、感受強烈。對比的運用,能深化文章的主題,強化文章的藝術(shù)效果。王安石的《傷仲永》:仲永幼時天資過人“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笆薄傲钭髟?,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泯然眾人”青年時平庸無奇。仲永變化前后強烈反差,他才能衰退,變成眾人,這是“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的必然結(jié)果。仲永“通悟”之人尚且變?yōu)橛谷?,那么本來是“眾人”的,又沒有“受于人”那就更加跳不出“眾人”的范疇了。因此,作者認為后天的教育對成就人才極其重要,深化了主題。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作者把自己跟太學(xué)生的求學(xué)經(jīng)歷來對比。用自己的“缊袍敝衣”與太學(xué)諸生“被綺繡……右備容臭”對比,作者一連用“被”“戴”“腰”“佩”“備”等幾個動詞,極力刻畫出太學(xué)生服飾的華美。一方是服裝艷麗,一方是衣衫爛襖,貧富對比鮮明。以自己的“手自筆錄”“弗之怠”“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勤且艱”“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等等的凍餒之患、奔走之勞和求而不得與同舍生無食宿之患,群書具備,師隨左右的學(xué)習(xí)條件優(yōu)裕而懈怠進行對比。文章圍繞“勉勵好學(xué)”這個中心敘述,闡明了成就學(xué)業(yè)和修養(yǎng)道德,主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而不取決于客觀條件的道理,升華了主題?!睹献印返恼f理散文《魚我所欲也》,開篇利用正反對比闡明“義”重于“生”的道理,反面推理后又從正面事實說明人要不貪生,不避患。文章第二自然段中“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又進一步論證了“義”重于生命,突出主題。
總而言之,對比這種表現(xiàn)手法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它是將兩種對立面的事物或單個事物的兩面同時舉出,進行對照比較,致使好壞分明,鮮明強烈。通過對比,明辨真善美,分清假丑惡,贊揚什么,抨擊什么,一目了然,達到清者愈清,濁者愈濁的神奇的藝術(shù)效果。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