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遠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091-02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閱讀方法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獲取知識的質與量,更能影響學生對閱讀的興趣的保持和發(fā)場。小學生的閱讀,是人生閱讀學習的起始階段,是"一張白紙畫最新最美畫圖"的良機,但也極易被不慎的筆墨聽涂損。小學生閱讀的啟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從識字、詞到句、到段、到篇。無論是語言形式還是思想內容,都須循序漸進,才有利于掌握系統(tǒng)知識,但由于學生年齡小,欠缺生活經驗,更不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所以,小學生的閱讀需要精心,具體地培養(yǎng)和指導。由于小學生受自身心理特點的制約,個性傾向性還不夠穩(wěn)定。表現在他們模仿性強而欠持久,興趣易發(fā)生而很少專注,好動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難于抽象;他們并未掌握讀書方法,形成讀書習慣,即使上了高年級,已具備了的方法和習慣,也帶有易變性。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對學生的閱讀課進行有效的、切合實際的指導。
1.加強對閱讀內容的選擇,指導學生感悟文章的人文內涵
閱讀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有許多知識需要記憶儲存內容,但既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語文就是背記,有的教師的閱讀指導也有過渡偏重記憶的現象;也有的老師精心設計了閱讀訓練,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記憶,使那些本應成為思考訓練的設計仍然變成了知識記憶。在閱讀中,師生根據需要把某方面聯系緊密或有相同之處的內容進行重組,使之構成一個專題。按專題進行單元閱讀教學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在這組內容中有選擇地進行閱讀教學,著重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留給他們足夠時間思考。
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課文的人文內涵是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蘇教版教材本身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有描寫自然景象的,有表達愛國情感的,有倡導友好相處,表達尊重個人選擇的,有反映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有介紹科學知識和科技成就的等等。
那么,在語文學科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呢?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顯然,這段話指出了培養(yǎng)人文素質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強調指出了培養(yǎng)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一"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潛移默化"。這就是說,語文學科中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應貫穿于在語文教學指導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之中。例如在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時,就針對作者立意深遠,文字雋永,清新活潑的特點。設計了以下教學內容:1.學好文本是基礎。全課實際就是兩個問題:(1)從哪兒看出冰心是"只揀兒童多處行"的?(2)冰心為什么要"只揀兒童多處行"去找春光呢?第一個問題是為第二個問題做鋪墊,第二個問題是核心問題。第二個問題解決了,課文也就真正讀懂了。2.走近冰心是升華。課本中精選了部分名家名篇,這是讓學生走向名家的很好契機,一篇篇文章是通向一位位名家的很好的臺階。課文學完之后設計了"走近冰心"的環(huán)節(ji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很美的氛圍,再加上教師的朗誦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優(yōu)美的境界,學生會被深深地感染,被冰心老人那博大的愛心所浸染。
2.加強對閱讀內容的整合,培養(yǎng)學生領悟文章的人文精神
漢語是一種詩意的語言,它能把每一顆流星,每一縷流云都化作詩意的存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中,處處充滿了創(chuàng)造精神和民族智慧。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弘揚祖國優(yōu)秀文化和吸納人類進步文化的基礎作用,使學生從小扎下民族文化的根,并由此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同時,又要具有先進、開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讓學生在語文中體味中國語言的豐富和多彩,體味中國人思想的廣博與深邃,體味民族精神的深邃與永恒。
3.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保持學生對閱讀的濃厚興趣
3.1共性與個性相結合。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共性特點;但同齡兒童的思維特點,又是有差別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如,對主要內容的把握,有的側重整體思維,在于對全文的多遍的閱讀;有的側重分析思維,遵循從部分到整體。因此,在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的閱讀指導,既要有層次的從整體上的把握,也要有一部分一部分的或針對重點部分的閱讀指導。強調整體感知,忽略一部分一部分或重點部分的學習,是對側重分析思維的同學的學習方式的不尊重。又比如興趣的激發(fā),有的同學的認知是情感型的,情感的激發(fā)能很快使其進入個性化閱讀狀態(tài),有的同學是理智型的,知識的吸引能使學生很快的進入個性化閱讀狀態(tài)。因此,在教學中一味的強調激發(fā)情感,對理智型的同學也是不公平的。因此,綜合運用整體思維與分析思維,交叉運用激發(fā)情感的教學策略和引發(fā)知識經驗的策略,才能實施對學生閱讀的有效的、富有針對性的指導。
3.2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創(chuàng)設"發(fā)揮空間"。當今科學事業(yè)突飛猛進,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字斟酌句的讀,很難適應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因此,我們還應教學生略讀法,指導學生讀看書先看序言、后記、目錄內容提要等,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對于自己所需要的資料,詳加研究,其它內容可采用略讀形式。任何一次課外閱讀都是多種讀書方法的綜合運用,都應略讀中穿插精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3閱讀與記錄相結合。人們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閱讀的讀物里摘錄精彩的語句語段便成了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常用的閱讀積蓄方法之一。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本摘記本,讀書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累特"。讀書筆記本應該成為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讀了什么書,在讀書筆記上記下篇名、作者、出初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后考核讀量的依據。讀到好文章,及時摘錄好詞佳句,寫上自己的感受,發(fā)現的新問題、新知識。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是閱讀的收獲。閱讀累了,在本子描描畫畫,或花草樹木,或蟲魚鳥獸,給課外閱讀增添無限的情趣。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靈動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學海""書山"之間,穩(wěn)定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