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蘭+黃治平
摘要: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其總體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zhì)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拓展教學空間,豐富學生的生活歷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有效地優(yōu)化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有效;優(yōu)化;品德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041-01
1.多媒體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
現(xiàn)實生活中,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以及知識結構的原因,對于事物的認識往往只是表面的、淺層次的、非常感知的。往往與課本所要明確的道德認識相差較遠。與教學任務要求的道德認知是有一定的認知差的。我們品德課老師的教學任務就是如何對學生的道德認知進行補差,進而提高道德認識。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學習,教師通過對所授知識課下進行大量的搜集、整理,進而對這些素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制作成內(nèi)容豐富、畫面動人、有趣,音、像、形文本充分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學習,在自學的過程中,即獲得了大量相關信息,同時也提高了對事物的認識。
2.多媒體運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
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興趣,調(diào)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品德課教學中,道德情感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它有助于道德認識的提高、意志的培養(yǎng)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學中要抓住時機,利用多媒體教學感染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以達到教學目的。如池老師在教《悲憤的吼聲》一課時,上課一開始,先讓學生靜聽《松花江上》,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學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催發(fā);學生交流課前調(diào)查的材料,進一步引發(fā)了學生的情感,特別是讓他們觀看了日本鬼子屠殺中國人民的錄像片斷后,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所以當老師追問:對日本鬼子的行為你們有什么感受?你們憤怒嗎?等問題時,學生的情感得到噴發(fā),課堂上回蕩著師生悲憤的吼聲。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池老師自身情感的激發(fā)與流露,以及精確的課堂語言對學生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正如他對學生所說:"盡管池老師不是第一次看這段畫面,但是每一次看,我的內(nèi)心都充滿了無限的悲憤。"這種悲憤之情的真切流露,就能較好地收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3.運用多媒體有助于促進學生道德的內(nèi)化
在教學《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課時,在愛惜糧食這個環(huán)節(jié),搜集資料經(jīng)過剪輯重組了幾組鏡頭,然后按糧食生產(chǎn)過程將其制作成Flash課件,并配上背景音樂和解說。將教材的處理結合多媒體演示,通過多媒體營造的糧食生產(chǎn)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跳出現(xiàn)實生活狹小空間,去認知生活素材,當聲形融合的糧食生產(chǎn)過程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時,深深地感染了學生,使他們感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從中受到啟發(fā),克服了學生感官上的局限性,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以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引發(fā)了道德內(nèi)化。
4.多媒體運用有益于指引學生的道德行為
在品德課教學中學生明確了道德認知后,就要指導學生通過辨析事例來明確行為要求,指導學生確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分清行為實踐的是非善惡,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活化枯燥的文本內(nèi)容,拉近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增強學生參與的興趣,提高學生道德認知力,更好地指引學生的道德行為。
如在《不上當受騙》一課時,如果只靠文字的說教難以使低年級的學生理解和作出行為的正確判斷。通過媒體,設計一個行為辨析情境:小明一個人在家時,來了一個自稱是他家"遠方親戚"的人朝著小明家敲門。小明想:不接待嘛,不對,對客人得熱情有禮貌;接待嘛,自己又不認識他,萬一是壞人,不是上當受騙了嗎?小明應該怎樣做?才能既文明而又不上當受騙?此時學生都進入了積極思考、辯論、交流。有的說,從貓眼中窺探,在答應開門的片刻,打電話告訴樓下鄰居的阿姨;有的說,對不起,門被反鎖了,鎖匙被我媽媽帶走了,請你等一下,我打電話告訴媽媽;種種的想法使學生對所學的道德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提高辨析是非的能力,而且能運用到實踐中去,當一個人在家時,不隨便給陌生人開門。
5.多媒體運用有助于促進學生升華情感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是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jīng)驗,形成了相應的態(tài)度和能力。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在獲得內(nèi)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一個生動活潑的發(fā)展空間。
6.多媒體運用有助于指引學生拓展情感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靠一時一事形成的,需要長時間的鍛煉、鞏固和發(fā)展。教學中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在空間上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條件把課堂向社會延伸。教師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利用多媒體加強學生與家庭、與學校、與社會、與世界的交流,滿足不同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取經(jīng)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這個階段,更需要通過多媒體把一些超越時空界限的事例展現(xiàn)給學生,觸動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要讓學生把生活中看到的、體驗到的真實的東西裝進頭腦,辨析明理,感知社會,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由此可見,多媒體在品德與社會課中的合理應用,能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經(jīng)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念,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課堂類型[J];安徽教育;2002年07期
[2]張希仁;重視抓好小學思想品德課[J];江西教育;2003年09期
[3]黃錦思;抓好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件大事[J];安徽教育;1982年11期
[4]認真搞好小學思想品德教育[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