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秀才的英姿投入沙場軍界,并漸由偏稗薦躋將帥,位極人臣,成為北洋集團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呼風喚雨,操縱政局,成為亮相《時代》雜志封面的首位中國人,被《時代》雜志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中國最強者);
他曾一戰(zhàn)安湘、再戰(zhàn)敗皖、三戰(zhàn)定鄂、四戰(zhàn)克奉,兵鋒所指,無不披靡,虎踞中州而威震中原,多次通電反對在“巴黎和會”上簽字,支持學生運動,通電表示“軍人衛(wèi)國,責無旁貸”,頗得輿論的好評;他曾派大批軍警血腥鎮(zhèn)壓過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暴露出了軍閥的殘暴,亦為后人所詬??;
他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堅持“三不原則”,華北淪陷于日偽之后,愈顯其晚節(jié)彌堅,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jié)。
他就是一代梟雄,鼎鼎大名的大帥——吳佩孚。
吳佩孚的一生,戎馬倥傯,功過兼蓄,但他不積私財,不入租界,留給子孫后代的,只有“不做漢奸”的家訓,他鐵骨錚錚的英雄氣魄,影響著吳家歷代子孫。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善于用兵,富于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首屈一指,有“常勝將軍”之名,參與直皖戰(zhàn)爭、直奉戰(zhàn)爭、北伐戰(zhàn)爭,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lián)軍總司令,是直系軍閥首領(lǐng)曹錕的第一戰(zhàn)將和智囊,帶領(lǐng)直系在多次軍閥混戰(zhàn)中獲勝,被稱為“20世紀最有可能統(tǒng)一中國的人”。
【生平】
高中秀才 避禍外逃
1874年,吳佩孚出生于山東蓬萊北溝吳家村。吳佩孚的父親吳可成承接祖上傳下來的安香雜貨店維持生計。在吳佩孚出生的那一天,吳可成做夢夢到民族英雄戚繼光到他家里拜訪,這令一向崇拜抗倭名將的吳可成興奮不已。由于戚繼光字佩玉,因此,當二兒子降生之后,吳可成為他取名佩孚,取字子玉。
吳佩孚兄長吳道孚早夭,因而吳佩孚成了家中的老大,下有一弟吳文孚。吳可成教子極嚴,1880年,剛滿六歲的吳佩孚便被父親送進了私塾。吳佩孚天生聰明,學東西很快。家中沒有供他學習的書房,吳母張氏便找來一塊大木板,放在小店旁邊的大石磨上,做成了一個簡易書桌,讓吳佩孚騎在磨脖子上念書。雖置身喧鬧中,但吳佩孚總能靜心背誦功課,專心致志,格外受先生器重,往來的街坊鄰居也都夸贊不已。在這種學習條件下,入學三年后,吳佩孚就已經(jīng)可以開篇做文章了,到1886年,他已經(jīng)念完了四書五經(jīng)。
1890年,吳可成因病去世,14歲的吳佩孚與母親和幼弟相依為命,家境漸寒。為減輕家中負擔,吳佩孚到蓬萊水師營當學兵,一個月有二兩四錢銀子的月餉。吳佩孚年紀輕輕就可自食其力,賺錢養(yǎng)家,而且還拜入了蓬萊有名的老師李丕森門下,令許多人刮目相看。吳佩孚十五歲時就有人不斷上門提親,唯母命是從的他與當?shù)匾煌跣招〗阌喠擞H。但王家姑娘過門三年就因病去世了,吳佩孚盡心盡力地辦了妻子的喪事,將她葬入了吳家祖墳。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吳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上У氖牵驮谶@一年,鴉片荼毒,全國遍地都是煙館,而吳佩孚也染上了鴉片。
當時,開煙館的都是當?shù)赜绣X有勢的人,其中有一個叫翁欽生的富商,更是與官府勾結(jié),橫行霸道。有一次,吳佩孚煙癮發(fā)作,但煙館里人滿為患,吳佩孚耐不住煙癮,不管不顧地跑進了翁欽生的雅間,要求借翁欽生的地方過煙癮,不料被翁轟出。懷恨在心的吳佩孚加入當?shù)匾粋€窮而無賴的不第秀才團“九虎”,在翁家老太太過大壽的時候,吳佩孚與其他九個混混借唱戲之名,混進劇場,對來賀壽的女眷做盡丑態(tài),嚇得女眷們滿場竄逃。翁家氣憤不已,聯(lián)合官府,革去了吳佩孚的秀才功名,并發(fā)布了追捕令。吳佩孚避禍外逃至北京,以寫春聯(lián)、卜卦為生。
嶄露頭角 結(jié)識伯樂
1898年,淮軍聶士成部因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傷亡慘重,奉命招兵,于是,吳佩孚應(yīng)募入帳,在天津武衛(wèi)軍中當管帶的勤務(wù)兵,正式開始其行伍生涯。
1901年2月,吳佩孚考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9月,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將開平武備學堂遷到保定,成立“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吳佩孚受同鄉(xiāng)郭緒棟提拔保薦,進入開平武備學堂。但不久他又放棄了學習,輟學后到陸軍警察隊充任正目(班長),由于表現(xiàn)突出,吳佩孚很快便出任初等官(相當于排長)。
不久,吳佩孚又被派往天津講武堂學習軍事和兵學,在此期間,他結(jié)識了段祺瑞的親信靳云鵬,深受其賞識。吳佩孚于1906年被任命為步兵第十一標第一營管帶。此時的北洋軍閥集團中已是派系林立,相互傾軋。吳佩孚投入段祺瑞門下。段祺瑞是留學德國的高材生,自是不會把吳佩孚這個秀才放在眼里。得不到段的青睞,吳佩孚開始急于尋找靠山。
1907年,吳佩孚所在的北洋第三鎮(zhèn)被調(diào)往東北,由曹錕接管統(tǒng)制。當時的東北地區(qū)土匪橫行,官方剿匪屢屢失利。這日,曹錕又派了一個團的兵力去剿匪,無奈中了埋伏,大敗而歸,氣得曹錕直跺腳。吳佩孚見狀,主動請纓,并說只帶一個營的兵力,限時100天。曹錕半信半疑,將任務(wù)交給了吳佩孚。
吳佩孚接到剿匪任務(wù)后,既不去搗土匪老窩,也不與土匪正面交戰(zhàn)。他只派兵跟在土匪后面,土匪要下手時,他們就搗亂。等土匪掉過頭來要打他們時,他們又躲起來了。由于吳佩孚的兵神出鬼沒,土匪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吳小鬼”。這些土匪都是落草的,大部分都有家庭,跟了兩個月之后,吳佩孚大致知道了他們各自的住所。由于被盯得緊,土匪們決定回自己老窩。這正中了吳佩孚的下懷,他早已帶人埋伏好,土匪分散地回去,他一個一個地抓,出色地完成了剿匪任務(wù)。從此之后,曹錕對吳佩孚刮目相看。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曹錕奉袁世凱之命,率第三鎮(zhèn)官兵入關(guān),負責天津、北京、保定一線京畿外圍防務(wù)。同月,山西新軍宣布獨立,袁世凱派曹錕率軍攻打山西革命軍。隊伍即將行進到娘子關(guān)時,第三鎮(zhèn)第三標部分人員在標統(tǒng)(團長)的帶領(lǐng)下準備起事,吳佩孚及時發(fā)現(xiàn)并向曹錕告密。吳佩孚救了曹錕,之后被提拔為第三鎮(zhèn)第三標標統(tǒng)。
1912年2月,袁世凱為了達到在北京老巢就任大總統(tǒng)的目的,指使曹錕帶兵到南京迎袁專使住處進行騷擾,最終迫使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電同意袁世凱的要求,曹錕因此在官道上青云直上。隨著曹錕勢力的壯大,吳佩孚的官位也亦步亦趨地不斷攀升。
所向披靡 登頂巔峰
袁世凱當上大總統(tǒng)不久,便開始緊鑼密鼓地為復辟帝制進行準備。吳佩孚對袁氏稱帝之舉極不贊成,多次勸說曹錕與袁世凱劃清界限。但曹錕卻癡迷其中,深得袁世凱賞識,被授予“虎威將軍”,袁氏登上帝位后,又封其為一等伯爵。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導致了護國運動的爆發(fā),曹錕部被派往四川鎮(zhèn)壓蔡鍔的護國軍。
吳佩孚雖然不滿袁世凱的作為,但對于曹錕的提攜卻一直感恩戴德,因此打起仗來也絲毫不馬虎。他率領(lǐng)第六旅,取得了瀘州、納溪的勝利,還攻占了太平場,為北洋系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還救了曹錕的性命:吳佩孚進攻納溪的護國軍時,曹錕被高洞場的護國軍圍困在峽谷中不足一里的范圍內(nèi),其所帶的人馬所剩無幾,生命危在旦夕,吳佩孚率領(lǐng)幾十名騎兵冒死殺出重圍,直奔高洞場,將曹錕救出。曹錕感激萬分,誓與吳佩孚共進同退、不離不棄,并向袁世凱稟報了吳佩孚的功績,吳佩孚因此被授予陸軍中將。
隨著反帝制運動的不斷高漲,袁世凱在位僅83天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旋即一命嗚呼。北洋軍閥遂分為直、皖、奉三大派系,各自為政。直系重要代表人物曹錕雖然一直熱衷于袁世凱的復辟帝制活動,但得益于吳佩孚會打仗,且又手握重兵,因此繼袁世凱之后,反對袁氏稱帝、實際控制著北洋政府的皖系首腦段祺瑞對其仍然看重,將其提升為直隸督軍,駐防保定。在吳佩孚的建議及積極協(xié)助下,曹錕加強第三師軍事訓練,大規(guī)模擴軍為五個混成旅。
1917年7月,張勛復辟,段祺瑞組織“討逆軍”,曹錕被任命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吳佩孚為先鋒,率其精銳之師對豐臺、天壇等處的“辮子軍”發(fā)起進攻,大獲全勝。曹錕因此一役而兼直隸省長,曹錕、吳佩孚替代馮國璋逐漸成為直系實力人物,直系勢力崛起且發(fā)展迅猛,最終得以主導北洋政府。吳佩孚更是深得曹錕的信賴,曹錕對他言聽計從。
1919年,全國爆發(fā)了反對“巴黎和約”的“五·四”愛國運動。吳佩孚直接通電大總統(tǒng)徐世昌:“青島得失,為吾國存亡關(guān)頭。如果簽字,直不啻作繭自縛,飲鴆自殺也。”并表示“衛(wèi)國是軍人天職,與其簽字貽羞萬國,毋寧背城借一。如國家急難有用,愿率部作政府后盾,備效前驅(qū)”。當北洋政府對愛國學生進行大肆逮捕時,他認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之時,這些學生不顧自己的生命,為國家、民族前仆后繼,“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讓大總統(tǒng)釋放學生,否則眾怒難犯。
吳佩孚在“五·四”運動中的行為深得國人的贊許。在愛國光環(huán)的籠罩下,吳佩孚及直系聲望劇增,而皖系卻因?qū)Φ蹏髁x的妥協(xié)退讓,對愛國學生的鎮(zhèn)壓以及一些將領(lǐng)危害一方等行徑而弄得聲名狼藉,“段氏令名,至是掃地無余”。與此同時,1918年至1919年間,直系兵力日趨強大,從5個混成旅擴大為9個。在軍事、政治條件皆成熟的情況下,曹、吳決定與段祺瑞一決雌雄,問鼎中央政權(quán)。
1920年5月,為增強北方直軍的實力,積極配合曹錕奪取北京政權(quán),吳佩孚率領(lǐng)第三師及三個混成旅撤離駐守的衡陽北上,沿途突破張敬堯等皖系將領(lǐng)的封鎖、堵截,順利抵達武漢,曹、吳南北呼應(yīng)。同月9日,段祺瑞成立“定國軍”,自任總司令。曹錕成立以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的“討賊軍”。7月14日,直皖正式拉開戰(zhàn)幕。初始雙方在實力相當?shù)那闆r下拼搏,難分伯仲。17日后奉軍直接出兵參戰(zhàn),形勢發(fā)生劇變,直、奉聯(lián)軍在5日內(nèi)擊敗皖段,徹底摧毀了皖系軍閥。敗局之下,段祺瑞通電引咎辭職。
1920年9月,吳佩孚升任魯豫巡閱副使后,率領(lǐng)他的第三師開進軍事重鎮(zhèn)洛陽,招賢納士、籌餉練兵,擴充實力。到1921年底,經(jīng)過一年多的擴軍練兵,吳佩孚已擁有十余萬兵力。同年,北洋軍政府任命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率大軍南下平息兩湖戰(zhàn)爭。此時吳佩孚的官職已與曹錕相當,勢力日漸壯大。此間,直奉兩派爭奪中央政權(quán)、勢力范圍的斗爭日趨激烈。直系軍閥先占直魯豫地區(qū),奪取了江蘇、陜西地盤,后吳佩孚又奪得兩湖,直系顯然占有了中國的半壁河山。吳佩孚大有“雄踞洛陽,統(tǒng)治四方”的野心。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曹錕授予吳佩孚軍事指揮全權(quán),代表直系以洛陽之師為主力迎戰(zhàn)張作霖。奉軍入關(guān)兵力12余萬人,大炮150門,機關(guān)槍近200挺,大有“投鞭斷長江之流,走馬觀洛陽花”之勢。吳佩孚直接參戰(zhàn)的軍隊只有張作霖的一半,但在兵力、裝備懸殊的情況下,吳佩孚卻屢出奇招,作戰(zhàn)一個多月,吳佩孚就讓奉軍損失軍費超過3千萬元,被打死、打傷、投降及逃亡人數(shù)高達10萬人,張作霖帶著僅余的2萬多人逃出山海關(guān)。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使吳佩孚達到了其軍事生涯中的頂峰。
1923年,曹錕上演賄選丑劇獲得了總統(tǒng)之位,把吳佩孚升為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被稱為“大帥”,曹錕則升稱為“老帥”。吳佩孚虎踞洛陽,在其最鼎盛時期,控制著直隸、陜西、山東、河南、湖北等省地盤,洛陽成為各方所仰望的中心,被時人稱為“西宮”。吳佩孚五十壽辰時,全國各地來洛陽向他祝壽的達官顯貴、文化名人及各國駐華使節(jié)就有六七百人之多。由于吳佩孚當時已成為北方實力最大的軍閥,洛陽實際上成為了北方的政治、軍事中心。按曹錕所言:“只要洛陽打個噴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p>
赫赫武功讓吳佩孚聲名鵲起。這個有著“一嘴短短的紅胡子,長臉高額,鼻相很好”的直系軍閥被當成“中國最強者”,1924年,吳佩孚成為首次亮相美國《時代》雜志封面的中國人,被《時代》雜志稱為“中國最強者”。是時,吳佩孚掌握著直系最多的兵力,擁兵數(shù)十萬,虎踞洛陽,其勢力影響著大半個中國,大有“八方風雨會中州”的架勢,人們普遍看好吳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雜志《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美國人約翰·鮑威爾甚至認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tǒng)一中國”。
敗走蜀地 離奇死亡
直系獨霸中央政權(quán)后,雖然勢力極度膨脹,但由于曹錕接連做出遭人唾棄的通過賄選當上總統(tǒng)、下令血腥鎮(zhèn)壓“二·七”大罷工的惡名,讓吳佩孚備受牽連。張作霖以反對直系發(fā)動江浙戰(zhàn)爭為由,乘機出兵15萬人,分兩路向山海關(guān)、赤峰、承德方向進發(fā),吳親率20萬人馬迎戰(zhàn),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
當吳佩孚親率10萬大軍正在激戰(zhàn)之時,與吳佩孚有個人矛盾的馮玉祥突然帶領(lǐng)在后方的3萬人馬從熱河撤軍,并與直系將領(lǐng)胡景翼等密謀倒戈,發(fā)動政變,囚禁曹錕,推翻直系中央政權(quán)。
直系的內(nèi)訌直接導致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中慘敗。悲痛之余,吳佩孚致信譴責馮玉祥:“與足下袍澤數(shù)年,以心相印,今被暗算,夫復何言!昔樂毅云:‘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佩為亡人,亦曾受教于君子,唯不明心跡,是以不免耿耿耳。吳佩孚泣啟?!?/p>
雖然“討賊聯(lián)軍”本應(yīng)對付的是張作霖,但吳佩孚為報馮玉祥反目之仇,與張作霖握手言和。在吳、張的夾擊下,馮玉祥被迫撤出北京。趁北方軍閥混戰(zhàn)之時,1926年7月,南方國民革命軍以蔣介石為總司令,誓師北伐。吳佩孚地處兩湖,事實上成為了北伐軍的頭號目標。汀泗橋、賀勝橋、武昌血戰(zhàn)后,吳佩孚兵敗兩湖。為躲避蔣介石、馮玉祥的追殺,吳佩孚打電報給曾受過其重恩的四川軍閥楊森說:“我已無路可走,不論你允許與否,我都只有入川一途了。”從此,吳佩孚流亡入川,受到楊森的庇護。
直到1931年春,蔣介石已鞏固了自己的政權(quán),才允許吳佩孚離開四川。吳佩孚屢次兵敗,已心灰意冷,因而不參與任何政事,期望安度晚年。
1932年,已經(jīng)兵敗下野多年的吳佩孚定居北平,受到張學良的隆重歡迎。就在張學良到北平火車站來迎接他時,吳佩孚卻當面大罵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日本侵略者,痛失東北。一席話讓張學良從此不敢見他,以后只是派人把錢送去,自己不敢面對他。
自“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為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想盡一切辦法收買漢奸為其服務(wù)。吳佩孚作為北洋軍閥中繼袁世凱、段祺瑞之后的中心人物,自然成為日本特務(wù)的焦點。日本在北平、漢口分別設(shè)立主要對吳佩孚進行策反活動的大伯機關(guān)和竹機關(guān)。對日本的侵略罪行,吳佩孚深惡痛絕。日本特務(wù)頭子荒木代表日本愿奉送“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此外并助款百萬”,意欲扶持他東山再起,但他拒而不受。不久之后,吳佩孚通電揭露偽滿洲國成立的本質(zhì):“偽稱滿洲獨立國,實際為日本附庸,陽辭占領(lǐng)之名,陰行掠奪之實?!?/p>
北平陷落后,投降日本的北洋老牌政客江朝宗上門勸降吳佩孚,吳佩孚罵道:“你年紀比我大,還當日本人走狗,賣國求榮,真是白發(fā)蒼蒼,老而不死?!苯诒ь^鼠竄而去。他還斥責汪精衛(wèi)是“著名漢奸”、“無恥下賤”,以致汪精衛(wèi)不敢直接登門勸說,派副官對吳佩孚說,汪總裁要求與大帥好好談?wù)?。吳佩孚當即就說:“什么汪總裁?那汪汪亂叫的東西能稱總裁嗎?荒唐!”最終推三阻四,不與汪會面。
在淪陷的北平,無論日本人和漢奸們怎樣利誘威逼,吳佩孚軟硬不吃,不改其志。為明志,他買了一具棺材放在客廳里,寧死不當漢奸!
1939年12月4日,戎馬半生的吳佩孚因牙疾復發(fā)導致高燒不退,日本特務(wù)芳太郎介紹了一個日本醫(yī)生為他治療,但吳佩孚非但沒有好轉(zhuǎn),反而離奇死亡。一代梟雄,曾經(jīng)的“中國最強者”,就此隕落。
鑒于吳佩孚的地位與晚年堅決抗日的氣節(jié), 1940年1月21日,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監(jiān)察委員會公祭吳佩孚,并于吳佩孚移靈之日,舉辦了吳佩孚將軍追悼大會,蔣介石親臨致祭并送挽聯(lián)一副:“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
國民政府為吳佩孚舉行國葬,葬于北平玉泉山,由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主祭,民國軍政界要員近萬人參加。為表彰其保持晚節(jié),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一級上將,陪都的報紙上,更譽吳為“中國軍人的典范”。
【軼事】
拒絕洋妞求愛
吳佩孚年輕時就寫過:“率性而節(jié)欲,可庶幾于圣賢;縱欲而滅性,則近于禽獸。”這道理說得簡明、形象,想當圣賢,就要節(jié)制性欲,否則,就是禽獸!吳佩孚想做個道德完善的真君子,所以,就恪守傳統(tǒng),謝絕縱欲。1921年的某天,來自德國的年輕貌美的露西小姐,非常偶然地在洛陽看到吳佩孚,便一見鐘情。西洋女子當然異常膽大,秋波頻傳,可這個大帥就不領(lǐng)情,毅然回絕。露西回去之后,還是十分傾慕,居然給吳下了最后通牒,直書:“吳大帥,我愛你,你愛我嗎?”吳知道后,大笑不止,直接叫翻譯傳話過去:“老妻尚在!”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死里逃生
1927年5月的一天,吳佩孚率衛(wèi)隊逃往四川,經(jīng)河南鄧縣構(gòu)林關(guān),受到當?shù)仡^面人物的熱情款待。面對滿桌酒肉,吳佩孚卻說:“免了吧!戰(zhàn)火連綿,百姓不得溫飽,我們還要這么多菜干什么?”只留下四個小菜,其余全叫人撤下。本來,吳佩孚定于第二天清早開拔,可地方紳士紛紛前來求字求詩,他大發(fā)雅興,欣然應(yīng)允,即席撰寫了多首詩。在贈給鄉(xiāng)紳楊星如的詩中,有:“天落淚時人落淚,哭聲高處歌聲高。世人漫道民生苦,苦害生民是爾曹”,流露出悲天憫人的情懷,還不客氣地譴責地主豪紳們的罪惡,令其難堪。
但誰也沒有想到,舞文弄墨竟救了吳佩孚一命。當天上午,他的先頭部隊中了河南悍匪索金娃的埋伏,連秘書長張煌言也被亂槍擊斃,他卻因大發(fā)雅興推遲出發(fā)而得以幸免。
【解密】
吳佩孚為何會被日本人暗殺
日本侵華后,為尋求在華代理人,實現(xiàn)其“以華制華”的策略,于是將目光投向了昔日叱咤風云的北洋政要們。1938年7月12日,日本五相會議正式通過《伴隨時局的對話謀略》要綱,第一條就是:“啟用中國一流人物,削弱中國現(xiàn)中央政府及中國民眾的抗戰(zhàn)意識,并釀成建立鞏固的新興政權(quán)之氣勢?!?/p>
憑吳佩孚與蔣介石政權(quán)的歷史宿怨和其在社會上的威望,毫無疑問,他就是“中國一流人物”。一時間,吳宅門前車水馬龍,軍警林立,日本特務(wù)首領(lǐng)及形形色色的漢奸說客絡(luò)繹不絕,吳家門前經(jīng)常水泄不通。在這種“外有強敵施壓,內(nèi)有群奸游說”的困難境遇下,吳佩孚始終不肯在強敵面前屈膝就范。
1937年10月,日本大特務(wù)頭子土肥原賢二親自出馬,前來拜會吳佩孚。吳佩孚坦率表示:“爾等就商于我,首須急速撤兵;次則將所有占據(jù)地方之軍政、財政,及一切行政交還,顧問、指導官必須取消,經(jīng)濟統(tǒng)制亦應(yīng)立即解除。我為主,日為客;我發(fā)命令,日本人亦當極端服從。能如是,自可建議政府,恢復和平?!边@些條件,日本人當然不可能接受。
日本侵略者見軟的不行,便來硬的。他們強迫吳佩孚舉行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公開表明對“日中議和”的態(tài)度。事先,土肥原賢二擬了題為“一切贊成日方主張”的稿子,要求吳佩孚在記者招待會上宣讀。同時,還偽造了一封吳佩孚主張“日中議和”的通電,在報刊上公布。吳佩孚通過家屬向美國記者鄭重聲明,否認此事,以正視聽。
在記者招待會上,日方向與會的130多位中外記者散發(fā)他們偽造的吳佩孚發(fā)言稿。但吳佩孚將“發(fā)言稿”棄之不用,卻發(fā)表了自己對和平的看法,提出了包括“日本無條件撤軍”和“中國應(yīng)保持領(lǐng)土和主權(quán)完整”等中日和平的先決條件,并說明一切均以發(fā)言為準,會上印發(fā)的稿件是假的。此言一出,輿論嘩然。然后,對于記者提問,他一律笑而不答,使日本侵略者大丟臉面。吳佩孚大義凜然的態(tài)度,使日本人十分惱火,也為他的死埋下了伏筆。
吳佩孚的晚年生活絕不同于其他失敗下野的軍閥政客。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治國、安邦、平天下”,認為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興衰負有責任,尤其不能容忍外族的侵辱。他一生自詡為關(guān)羽、岳飛和戚繼光,當時社會上有“關(guān)岳吳”的贊許,吳佩孚家的大門還懸有謝覺哉書寫的大幅金匾“元敬再生”(元敬是戚繼光的號)。以吳佩孚這樣的為人和心志,后來卻身陷日寇侵占下的北平,既不愿與日本人同流合污,也不愿隨國民黨軍南下重慶,其心境和遭遇就可想而知了。吳佩孚晚年始終堅持“行動三原則”:不派親信去東京;擁護主持全國抗戰(zhàn)之國民政府;不發(fā)表任何求和之通電。
1939年底,吳佩孚牙槽感染發(fā)炎,家里人請來德國醫(yī)生,經(jīng)診斷認為必須住院手術(shù),讓家人趕快將其送往東郊民巷德國醫(yī)院。但吳素有“不入租界”的誓言,德國醫(yī)生只好嘆息而去。吳佩孚自知身處險境,但仍諄諄教誨后輩:吳家子孫,不準當漢奸!
至于吳佩孚死亡的詳情,他的孫子吳運乾和吳運坤在回憶錄中作了詳細記載:
“1939年12月4日,北平大雪。日特頭子川本會同大漢奸齊燮元攜日本軍醫(yī)前來強行‘治療。家屬欲阻攔而不得,齊燮元說:‘大帥是國家的人,一切由國家主持安排,家屬無權(quán)過問。我們后來得知,當時是由我父親扶護頭部,母親也在側(cè),川本、齊燮元現(xiàn)場監(jiān)督。日醫(yī)用手術(shù)刀在浮腫的右腮下氣管與靜脈的部位一刀割下,血流如注,先祖父頓時氣絕。當時有人喊了一聲:‘快打強心針!日醫(yī)在醫(yī)藥包里尋找一番,表示沒帶強心針,旋即跳到床上‘搶救,進行‘人工呼吸,強壓胸腔及心臟。事后想來,這番‘搶救動作,無非是再施手腳,加速死亡。母親從屋中出來時,痛哭失聲,告訴我們:‘天塌了!噩耗一經(jīng)傳出,樓上下、院內(nèi)外一片大亂,哭聲震天。祖母當場昏厥。親隨張劭溥拔出手槍要打死日醫(yī),日醫(yī)在眾多警特掩護下鼠竄而逃。當時的情景,給我們的印象十分深刻,直到如今,還歷歷在目?!?/p>
吳佩孚驟然辭世,舉世震驚,一時其死因成了街談巷議之謎。日寇利用控制北平媒體的條件,多方散布謠言,企圖掩蓋事實。但時隔不久,合眾社、路透社、中央社等就作出了相關(guān)報道,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如中央社香港12月17日電指出:“吳佩孚將軍之死,經(jīng)各方面調(diào)查,得悉吳非因病致死,確系經(jīng)威脅利誘,迫其發(fā)表新政權(quán)宣言,經(jīng)吳拒絕,趁吳牙疾就醫(yī)致死?!?/p>
鑒于吳佩孚之死在朝野引起的強烈反應(yīng),日偽當局也不得不按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大辦喪事,以開脫罪行,遮人耳目,蠱惑民心。治喪處由敵偽當權(quán)者、吳佩孚生前部下、前朝遺老、朝野名流及親朋好友等一百八十余人組成。為首的是齊燮元,另有蔣雁行、潘靈皋、張燕卿、勞遜五、付定一等。
喪事是按照傳統(tǒng)方式舉辦的。吳佩孚身披道氅,足登云履,以全道裝為壽衣(有一幅身著此裝的寫真油畫),用一口尺碼寬大的金絲楠棺木。這口棺木是在萬益祥木廠找到的,號稱北方第一棺,要價1.1萬元。老板聽說是“吳大帥”用的,僅收了木料原價7500元。
對吳佩孚之死,蔣介石親致唁電給北平什錦花園吳公館:“北平吳子玉先生家屬禮鑒:頃聞子玉先生因患牙疾,竟致不起,殊深愴悼。溯自寇患恁陵,于茲八載。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許國,比歲以還,處境彌艱,勁節(jié)彌厲,雖暴敵肆其誘脅,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義炳耀,海宇崇欽。先生之身雖逝,而其堅貞之氣,實足以作勵兆民,流芳萬古。”
【個人信條】
“三不主義”
吳佩孚奉行“三不主義”,即“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不舉外債”。飽讀詩書的吳佩孚在臥室中,用懸掛著自撰的聯(lián)語自律:“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后,倔強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抱甕,真?zhèn)€解甲歸田?!倍鴧桥彐谝驳拇_做到了。
董必武的一番評價,足以代表共產(chǎn)黨人對吳佩孚的基本看法。董必武說:“吳佩孚雖然也是個軍閥,但他有兩點卻和其他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關(guān)(羽)、岳(飛),他失敗時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吳氏做官數(shù)十年,他統(tǒng)治過幾省地盤,帶領(lǐng)過幾十萬軍隊,他沒有私人積蓄,也沒有田產(chǎn),有清廉名?!?/p>
【詩詞作品】
感懷
萬山拱極一峰高,遯跡何心仗節(jié)旄。
望月空馀落花句,題詩寄詠猗蘭操。
江湖秋水人何處,霖雨蒼生氣倍豪。
笑視吳鉤自搔首,前途恐有未芟蒿。
——1927年作于白帝城
贈劉存基
方寸糾紛俗累縈,無端悵觸筆花生。
人因落魄尋知己,詩寫牢愁見性情。
洛水夢回千里曲,蜀山登斷一鉤輕。
枕邊莫惱鵑聲惡,催起劉郎趁早行。
——作于1927年
滿江紅·登蓬萊閣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
想當年,吉黑遼沈,人民安樂。
長白山前設(shè)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
到如今,倭寇任縱橫,風云惡!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權(quán)墮!
嘆江山如故,夷族錯落。
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zhàn)恢復舊山河,
卻歸來,永作蓬山游,念彌陀!
【家庭成員】
妻子:李氏。李氏是吳佩孚的第二位夫人(第一位夫人王氏早逝),山東蓬萊李家屯人。李家算是李家屯上的首富,李夫人父親早死,沒有兄弟姐妹,一直和她母親相依為命,她的親叔父,便是蓬萊巨紳李少堂。這位富家千金一直待到芳齡二十四歲方才嫁給了吳佩孚,當年吳佩孚三十一歲。李氏相貌出眾,知書識禮。吳佩孚在長春做北洋第三鎮(zhèn)管帶時,全鎮(zhèn)女眷數(shù)百人,大家一致公認吳管帶夫人是最為出眾的。李夫人雖然出身富豪之家,但很賢淑,上奉吳母,代照顧吳佩孚的兄弟吳文孚。李氏一直未生育,于1920年去世。
妻子:張佩蘭。張佩蘭是吳佩孚納的小妾,18歲時嫁給吳佩孚,當時李夫人尚在。張佩蘭美名在外,凡是見過她的人無不盛贊她的嫻雅文靜,溫柔體貼,吳佩孚的衣食起居一向由她掌管,她把吳佩孚服侍得周到異常,對待僚屬也很寬厚,她是舊社會中標準的賢妻,唯一的遺憾是她也始終不育。
嗣子:吳道時(1909—1950),字智中,是吳佩孚之弟吳文孚的長子,后因吳佩孚無子嗣,被過繼給吳佩孚為子。1939年吳佩孚被日寇殺害,吳道時謹遵“不當漢奸”的遺訓,又因病痛纏身,自此賦閑在家。1946年冬,吳道時扶吳佩孚靈柩安葬于北京玉泉山。1948年,吳道時患心臟病并發(fā)肝硬化,臥床兩年有余,于1950年病故于北京。吳道時有二子:長子吳運乾,次子吳運坤。
(編撰整理/妄言;資料來源:《吳佩孚傳》 陳杰著)
(責任編輯/譚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