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卷首語想跟大家聊聊關于什么是“好”的話題。
我們常常會被問或問別人這個問題,什么什么事物,好嗎?這其中“好”包含了諸多層意思。比如有用、美好、優(yōu)秀等等。具象到什么樣的照片是好作品這個問題時,似乎更難找到標準答案。理由很簡單,大家對好的標準以及理解不一樣。
您可能會問了,那評委評選出的照片不都是好照片嗎?我想這可真不一定。準確地說,評選出的應該是符合評選標準、符合評委審美的照片。
有時候細想評選這點事兒,似乎和做買賣有點類似,雖然“買賣”這個詞,在多數文人看來有點好說不好聽的意味,但又確有幾分雷同。尤其是在高額稿酬的評選中更明顯。一幅在大多數人眼中都不足為奇的照片,有時能出乎意料的獲得“成功”。這也必然會讓許多沒拿著錢的人眼紅,于是藝術表現力如何?主題內涵怎樣?等等著文品評紛紛亮相。若換個角度來看,這不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事嘛。旁人酸也好,咸也罷,事實也就這樣了吧!
要說買賣之事,是建立在友好協(xié)商、合氣生財基礎上的,不違法不違規(guī),不防礙他人,自是互盈互利??赏屡c愿違,一開始兩人商量得挺好,可結果卻可能讓一方或雙方不滿意,于是怨氣來了,是非也就來了。
為啥又說到這個話題了呢?話說,國內一攝影理論家,一貫走傳統(tǒng)懷舊路線的他,在國際大潮的涌動下,近年來也走出了在我看來算是行為藝術的“先鋒”范兒。藝術本來也是在不斷探索、實驗,甚至是破壞中螺旋式前行的。但我覺得探索實驗這等過潮的事兒,是不是也應該選個合適的場所呢?比如說藝術園區(qū)?實話實說,至今我也無法理解許多超越我人生體驗的藝術行為,但我不并反對它的出現。我只是覺得這等“高大上”的“探索”,放在藝術修養(yǎng)、藝術理解能力、藝術體驗還尚未理解的相對落后地區(qū)是否合適?這就相當于,對一個正在學走路的孩子,你卻向他展示跑的速度。無疑,對于這個孩子來說,留下更多的是不解、疑問甚至不知所措,更可怕的是他將來可能走也走不好,跑也跑不快。
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事,美育亦是如此。在浩瀚的視覺藝術長廊中,我們了解的還太少太少,我們的基礎還太薄太薄。但誰都知道基礎很重要,只是它見成效比較慢。貧困落后地區(qū)本已缺錢少糧更少文化,就別再拿莫名其妙的“藝術”去刺激和誤導了?!稗朊缰L”的事情大可換個合適的地方去嘗試。
好與不好,是相對的,是有場合、有條件的。不要只顧那些個沒有標準的好,而忽略了場合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