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搏 王旭景 石牙牙
摘要:從文化空間、武術文化的概念與內涵入手,探討武術文化空間的概念;分別從學生、教師、課程、武術社團等方面分析高校武術文化傳承途徑及現狀;揭示高校武術的文化選擇、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瓶頸及其消解思路;在此基礎上,提出堅守文化教育理念、拓展高校武術文化空間的高校武術文化傳承新理念。
關鍵詞: 文化空間;高校;武術文化;文化傳承;傳統武術;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 G 852 文章編號:1009783X(2016)03022105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From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pace,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Wushu cultur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Wushu cultural space,analy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route of college Wushu cultural inherit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teachers,curriculum and Wushu associations,and reveals Wushu culture selection,inheritance bottleneck and solu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we propose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education,expand the space of Wushu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update the ideas on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cultural spac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ushu culture;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Wushu;cultural identity
武術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其核心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一脈相承。武術所蘊含的忠心報國、尊師重道、見義勇為、自強不息、崇德尚和等均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內容[1],文化內涵的博大精深決定了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的豐富性和復雜性。2015年初,教育部將足球、武術、田徑、游泳、籃球、排球、體操列為7大重點體育項目,其中武術是唯一一項中國傳統國粹,中華武術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從文化空間的視角看,武術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得益于其令人喜聞樂見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價值及自覺踐行其核心理念、價值的核心主體等要素,正是這些要素及其相互交融,為武術的生存、傳承及發(fā)展構筑了自身存在的文化依據和文化場域[2],因此,站在文化空間的視野下,對高校武術文化傳承進行深入探討,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文化空間與高校武術文化空間
1.1 文化空間的概念
“文化空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使用的一個專有名詞,用來特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形態(tài)和樣式[3]。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文化空間是同一類型文化所在的生存空間及場所,人在這一空間中所持有的觀念、文化傳統和做出的行為都受到這一文化的支配,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文化空間在文化傳播中,扮演了持有和支配文化元素的“主宰者”角色。其次,文化空間是一種所處其中的內部人的意義系統。在此空間中,人與人、人與空間主體共同呈現出個體與主體的互動共存性。作為個體的人的文化行為,創(chuàng)造和支持了整個文化空間;而文化空間的主體又影響和制約著個體的文化行為。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空間實質上是人們情感產生、寄托和表達的場所,是一個生成、創(chuàng)造和獲得人生價值與意義的領域,在其中,人們可以經歷最有意義的文化生活,產生特殊的文化體驗[4]。
1.2 武術文化及高校武術的文化空間
1.2.1 武術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武術文化是指在武術從萌芽到成熟完善,再到目前為止的整個歷史過程中,人們所從事的與武術相關的社會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以及創(chuàng)造活動本身[5]。之所以稱“武術文化”,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大家庭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二,武術獨具特色,并自成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文化體系;第三,武術精神全面滲透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6]。依據“文化三層次”理論,武術也可分為 “物器技術層”“制度習俗層”“精神價值層”3個層次。物器技術層,是指武術的物質文化層面,它是武術形態(tài)的外層結構,它主要包括武術技術體系(武術基本功、武術套路、武術訓練方法體系等)、器械、訓練設施及器材、場地、服飾等內容。制度習俗層,是指武術中相對隱性的中層結構,它主要包括武術的組織方式、承傳方式、教授方式、禮儀規(guī)范、武德內容規(guī)范、競賽體系等內涵。精神價值層,是指武術的內層結構,它主要包括武術所體現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特征、民族情感等文化形態(tài)內容。我國古代也早有類似的分法。清代理學家、文學家、武藝家陸桴亭就認為兵道應該分為道、法、術3個層次。之后馬鳳圖將此說引入武學理論。他認為,“道”是指司馬遷云“治身”“應變”2個方面。前者即指體質的技藝和精神品德?!胺ā眲t是指武藝運行的法度和規(guī)矩?!靶g”是武術的基礎領域,具體是指體能、戰(zhàn)術、技術等經驗層面的內容[7]。
1.2.2 高校武術的文化空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的有關文件認為:“文化空間”是指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示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的場所,文化空間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依據這一定義,武術的“文化空間”可以理解為“定期集中展示武術文化活動或武術文化元素的場所”[8] 。同時,武術的文化空間可以大致分為2種,一種是空間性的武術文化空間,另一種是時間性的武術文化空間[9]。根據空間性和時間性不同,其可分為家族、村落、廟會、學校、軍隊等空間類武術“文化空間”和武術節(jié)、比賽、博覽會、健康大會、慶典等時間類武術“文化空間”。
高校中有武術節(jié)、武術社團、武術課程體系、業(yè)余武術訓練體系、校內和校際武術比賽等眾多與武術有關的活動;因此,高校武術的文化空間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并與其物質基礎相互聯系,也與高校的文化環(huán)境緊密相連。這種物質性基礎是高校武術文化空間中無法或缺的,它具有極其強烈的文化支撐力。高校武術文化空間的具體形式,應是大學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此外,從較為隱性的文化意義來看,高校武術文化空間可讓大學生獲得文化歸屬感,并“使之在理解自身與社會、價值功利與生活信仰之間靠近一種平衡”[10]。事實上,當我們用文化空間的理論來闡釋高校武術文化的生存和境遇問題時,可以看出人類學中文化空間的理念,是能夠支持高校武術文化空間的理論;而這種理論上的印證和吻合,又是高校武術文化空間境遇的解釋之源[11]。高校之間及內部的武術比賽、高校的武術課程體系、武術協會及武術節(jié)等都是武術的“文化空間”。高校武術依靠著文化空間的支撐而得以生存和發(fā)展,大學生是文化的未來,因此,可以說高校武術文化傳承占據了武術文化傳承的重要地位。
2 “文化空間”與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現狀
2.1 精神價值層面
2.1.1 哲學層面:武術哲學的內核及其踐行的隱遁
精神價值是武術文化的核心部分,而哲學思想又是核心的核心,它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層面。中國傳統文化空間在中國綿延幾千載,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生于斯,長于斯,他們是天然的共生關系。如同每一個細胞都包含了生命全部的遺傳信息一樣,中國武術天然具備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我國傳統哲學思想內容豐富。在今天看來,對中國產生最深刻影響的是儒、釋、道3家。道家儒家是本土哲學,佛家是來自于印度,但是從大“文化空間”來看,佛家與儒家、道家一同,都屬于東方哲學體系。3家在中國的文化地圖上互相碰撞、融合,共同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道家的辯證思維模式,體悟的哲學方法,理學家知行合一的治學理念都是傳統哲學的重要范疇。上述哲學思想被移植于中醫(yī)學,而與中醫(yī)一母同胞的武術也是如此。溝通中醫(yī)與傳統哲學的橋梁是醫(yī)學實踐,于此相類似,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與傳統哲學發(fā)生關系的橋梁,是武術對于哲學的實踐,是知行合一,是“體悟”。由此關照當下高校的武術傳承,能看到這樣一種基本態(tài)勢:首先,高校的武術課程改革收效甚微,從高校武術課程體系看來,課程內容設置只重形式,不重內涵。只重招術,不重招法拳理,不重心態(tài)、意念、態(tài)度等精神體驗。忽略中國武術最講究內外相合。而對“內”和內外相合的修煉能夠真正地促進學生產生學習武術的興趣。武術的內:一方面是氣,是物質層面的;一方面是意,是練習功法層面的;另一方面是神,是思想觀點層面的。學生在傳統思想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正確地理解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功法,產生良好的運動效果。內練能帶給人的是更加深刻的從精神到身體的變化,而目前我們的武術教學沒有由內而外地帶給學生從身到心的深刻影響,忽略了傳統武術“內外相合”的教學內容,忽略了傳統文化的修養(yǎng)功夫。只有在武術練習中去體悟中國傳統文化,領悟武術精神,提高思想境界,才能真正地步入武學的殿堂。如果簡單地將武術理解為技術動作,那么習練者對技術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武術學習只學習技術,必然會導致技術走向偏差,從而武技與文化之間天然共生的聯系就被割裂了。
以太極拳學習為例,大部分高校都開設有太極拳課程,內容基本上都是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而學生一出手基本上被譏諷為太極操,更談不上練出太極拳作為內家拳術而具有的內勁。究其原因,行拳過程,只動肢體,不動思想。從學習過程來看,是因為缺乏“現在心,后在身”的正確理論指導,這是武術理論傳承的缺失;而比武術理論傳承缺失更為嚴重的是武術的精神世界的斷層,武術精神世界的斷層照見的是傳統文化的斷層。
其次,武術課程改革步入誤區(qū),肢解了武術“文化空間”生態(tài)系統。中國的哲學思維傾向于整體的系統思維,有別于西方的分析式的思維。在微觀研究上,中國現代水平落后于西方,然而從整體的高度去考慮問題,這是我們傳統文化、傳統中醫(yī)、傳統中國武學的優(yōu)勢所在。武術文化作為“文化空間”中的一個子系統,它也擁有和母系統類似的內部完整系統,即武術本身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必須以整體的眼光去看待武術。武術進入高校以來,普通高校武術課程的內容以套路為主。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高校的武術課程沒有大的改觀,不僅以套路這一單一形式出現,且內容陳舊,武術與文化分離、體操化的趨勢越演越烈,其許多特性和價值更是無從展現,得不到師生的真正喜愛[12]。當人們解放思想,認識到武術的技擊本質特點時,開始重視類似散打項目的發(fā)展;但是,由于缺乏對武術自身技擊本質的深度認知,造成了武術技術體系整體性被破壞的現象,那些種種肢解武術或拼湊武術的做法,都是對武術一些功能的片面理解,而沒有全面深刻地把握武術的本質——拳種的特征、“功套用”一體的技術本體特征、民族文化和個性品質的特征等。
2.1.2 價值觀層面:武術所承載的傳統價值觀的失落
哲學衍生道德,儒家文化的主體內容以道德的形式覆蓋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將人置于武術的“文化空間”里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照見2類“武緣關系”。一類是武術人與其他武術人或非武術人的關系,也有人稱其為武術人際關系。在這類關系中,體現出“和諧”的價值追求。由人與人的關系推演出第2類武緣關系——人與社會的武緣關系。這一類關系中,生發(fā)人與人相處的價值觀規(guī)范,得出“盡忠報國”“俠義”等道德范疇和“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社會理想。正因為武術文化具有上述的道德價值,所以武術又具有教化功能。而武術的教化功能在當下高校所傳承的武術文化中并未得到體現;學習武術的學生對武術技術的掌握大多出于應付、拿學分,沒有真正用心學習與練習。由武術練習體悟傳統武術文化、改造價值觀則無從談起,當然也就不可能由體悟傳統文化、改造價值觀入手提升武學境界,提高武術技術,傳承武術文化了。
2.1.3 文化交流層面:武術的迷茫
近代東學西漸以來,在中國的“文化空間”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動蕩。東西方意識形態(tài)激烈交鋒,人們變得困惑。五四以來,西方文化在中國的“文化空間”里奪得了話語權;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人們注意到了西方文化的滲透,但情況仍不十分明朗,困惑依然在持續(xù),人們不禁要問:“路到底在何方?”一方面,居于武術“文化空間”頂端者,為了打破學校體育被西方運動項目占據、傳統文化在“文化空間”中被邊緣化的局面。我國在教育綱要和國家出臺的多項政策中提出在中小學階段增加武術課的教學時數,但在實踐中,這一要求并未得到落實。1996年,上海體育學院率先設立了我國第一個武術理論與方法的博士學位授予點[13],大大促進了武術在高等院校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盡管如此,高校武術課程體系一直以來卻不隨人意。另一方面,居于武術“文化空間”底層的學生武術社團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惑。首先,由于高校武術社團內包含武術套路、散打、雙截棍、健身氣功、劍道、跆拳道、舞龍舞獅等多項運動項目,其中又出現了2派不同的意見[14]:一派是主張以表演為主的表演派,一派是主張以實戰(zhàn)為主的實戰(zhàn)派。表演派因為大部分會員的基礎比較差,每次表演的效果要好,又要給會員鍛煉的機會,所以這條路走得比較艱辛。實戰(zhàn)派的會員基本都是業(yè)余的:一是對規(guī)則不了解,二是保護措施不當,很容易出現意外,并且各高校非常重視學生安全,所以在實戰(zhàn)方面得不到學校的支持。這就導致了現在部分高校武術社團還是不確定朝哪個方向發(fā)展。同時,高校武術社團中高技能水平、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指導老師(教練)較少,教師資源極為匱乏,無法保證在高校武術社團中進行高質量的武術教學活動。其他方面,缺乏經費、場地、訓練內容安排和組織管理混亂及無人正確指導鍛煉都是影響大學生參與武術社團進行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其次,在各高校的武術節(jié)上,大學生武術社團的交流活動絕大部分都是在自己的學校內部進行。高校武術社團之間長期缺乏交流,不僅限制了高校武術社團的發(fā)展,更閉塞了武術在高校的弘揚與發(fā)展?,F狀是忽略了大學生參與武術社團的實戰(zhàn)競技要求,忽略了與兄弟院校共同探討、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的有效途徑,更忽略了對武術社團之間競賽平臺的構建,間或有高校間的競技武術比賽,也是根本沒有將中華武術傳統中最有特色、最核心的東西挖掘出來,傳承下去,從而又造成了現代與傳統的脫節(jié)[15],不利于推動武術社團在高校中的發(fā)展。
2.1.4 審美層面:無跡可尋的傳統武術美學
盡管武術套路是以程式化演練為主的一種運動形式;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里,其動作除了有特定又靈活變化的攻防屬性是一個顯著特點之外,還用武術的語言訴說著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貫穿著綿延不絕的氣勢,宣泄著民族記憶深處的情感,渲染著妙趣橫生的意境。這些特點從動作中表現出來應當是通過形象的刻畫而產生的內向性的整體上的和諧感。目前,多數武術課中套路教學方法主要是“比劃”式地單純教套路,學生沒有感受到武術帶來的藝術美感和文化對心靈的洗禮,降低了武術動作與精神的融合度。
2.2 制度習俗層面:武術傳承的孤獨與寂寞
在封建時代,武術的傳承主要有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等方式。這樣的傳承模式往往能帶給學生強大、誠摯、堅定的學習動機,學習者能夠積極主動地練習、揣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宗族、師徒式關系有明確的身份感,真實地進入生活的角色。其次,生活上的共同體,易產生對于尊長、師長乃至祖先的崇敬情感,乃至歸屬感。這種崇敬感又轉化為學習武術的動機。第三,現實生活需要。古代社會聚族而居,本就為能共御外敵,而武術在抵抗外來侵害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共御外敵的過程中,又加深了本家族的認同感,產生強烈的保護家族的感情,繼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當然,影響武術水平的因素很多,動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家族傳承的武術中,還有幾個重大優(yōu)勢:第一,有高人指授,第二傾囊相授,第三,師生比例較為均衡,能夠精細地、有針對性地教學。與之相比,當下高校武術文化傳承存在這樣的狀況。
首先,班級制授課模式下,宗族關系、傳統的師徒關系被消解,與宗族關系、傳統師徒關系相伴而生的動機也一同被消解。
其次,師資力量質量不高。
1)普通高校的武術教師基本都是來自各個師范院校武術專選班的畢業(yè)生或者是體育專業(yè)院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師范院校武術專選班的學生基本都是進入高校以后才開始接觸武術的。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他們需要學習武術中的徒手和器械內容,其中僅以“拳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就有129種之多(每個拳種還有各自的器械),更不用說通常應掌握的長、短、雙、軟等武術器械。繁多的學習內容決定了師范院校武術專選班的學生僅能大致了解和掌握武術技術之皮毛[14]。
2)不論是師范院校武術專選班的畢業(yè)生,還是專業(yè)體育院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均受到在校學習期間課程設置的局限,其武術方面的理論知識普遍偏于狹窄,對武術文化的理解也不夠深刻。個人的文化行為是一定“文化空間”的產物,它反過來也影響著所在“文化空間”的生態(tài)系統。絕大多數的畢業(yè)生以這樣的技術和理論水平很難勝任未來的高校武術教學工作,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再次,武術教學也沒有根據武術學習能力的高低對學生進行細致劃分、區(qū)別對待,技術課內容設置一刀切,教學方法相對單一,評價體系注重結果,不重視過程,尤其是教材內容的選取多年來沒有突顯出武術的中國文化特色。
2.3 技術層面:高校武術文化傳承基礎薄弱
古代武術界有這樣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定,比如“由其他門派改投的不收”“練過武的不收”。從文化的角度看,是門戶之見;但如果從選材的角度看,則是為了避免技術干擾。拳諺云:學拳容易改拳難。人們更強調“童子功”,而“童子功”在宗族式的傳承模式下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可以窺見古代武術“文化空間”的完整性。反觀當下高校武術文化可以發(fā)現: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在入校之前,基本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武術基本功訓練和武術文化學習。即使有個別學校嘗試選用武術段位制套路內容進行教學,但段位制套路內容龐雜且良莠不齊,效果并不理想。
我國廣闊的國土內,曾經擁有數不清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武術流派。例如,河南的少林拳、陳氏太極拳,山西、河北的形意拳,河北的戳腳,湖北的武當派,陜西的紅拳,山東的查拳、華拳、劈掛、八極拳,廣東的詠春拳、洪家拳,福建的五祖拳,廣西的小策打,浙江的黑虎拳,苗區(qū)的蚩尤拳,東北的翻子拳等。各地武術在互相交流中,又各自保持自己鮮明的地域特點,并沒有要求全國一套拳 。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為武藝的大花園增光添彩。反觀當下高校武術文化傳承,可以發(fā)現,全國大部分高校所開設的武術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初級長拳三路、初級劍術和24式簡化太極拳、32式太極劍等,教學內容整齊劃一,并沒有地域特色,并且止步于模仿,不留給個性發(fā)展的空間。
3 高校武術文化傳承瓶頸及武術文化空間拓展
3.1 文化認同與高校武術的文化選擇
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在同一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它的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文化認同是一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xù)的精神基礎,也是凝聚一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在5 000年的文明進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今天,我們要對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要有正確的認識。當然,對于優(yōu)秀的異域文化,我們也要汲取精華,唯有相互借鑒,實現多元文化認同,才能更好地形成和體現我們的民族文化特色。
文化選擇是指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時,關于文化改造與發(fā)展的態(tài)度、取向與行為的設計[16]。到底如何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道路,審視中國和西方的關系,審視中國傳統文化跟現代化的關系?高校武術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面臨著文化選擇方向這一難題,既不能丟掉傳統的東西,因為傳統是根,沒有根基就很難存活,同時又不能脫離時代,脫離西方文化統治下的現代社會。只有站在傳統文化的視角下看武術的回歸,才能找到武術重歸“國術”的本源;在認清自己源流的基礎上,才能在新時代背景下保存其文化基因并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17]:因此,高校武術文化的文化選擇應該是根據我國普通高校獨特的文化傳統,去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fā)展道路[18]。
3.2 高校武術教育傳承的困境及其消解
中國武術自近代被納入現代學校體育之中,并得以在學校體育中安身立命的主要原因自在于其“民族性”,或者說武術作為“國粹”的特殊身份,至于學校體育與武術之間能否實現深層契合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19]。在現今多元文化交錯的高等教育中,武術文化的文化空間可謂“步履維艱”。一是時尚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占據著學校教育的制高點。中國武術從“防身健身論”到“武術救國論”再到“武俠論”等,這些過去曾引以為豪的優(yōu)勢與“時尚”相形見絀,反而“學習跆拳道成為一種時尚,國粹武術的身影顯得尤為落寞”[20]。二是體育化的競技武術,占據著高校武術教育的主流。競技武術的學習已經嚴重干擾了武術文化的內在教育功能,文化的缺失,使中國武術喪失了文化立場,導致高校中武術文化的傳承陷入了困境,而武術文化的困境又會制約武術技術的發(fā)展。
事實上,對于普通高校武術教育的反思不僅在于表述其歷史發(fā)展與思想演進,更在于梳理內蘊其間的“文化精神”與“民族命脈”。首先,要肯定高校武術教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加強對高校武術教育的系統研究,充分展現武術教育的中國文化特色。為此,一是沉下心來認真思考武術教育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實施途徑、終極目標等關鍵性問題;二是要充分認識到武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的身體運動形式,武術教育是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增加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三是要以有代表性的拳種為突破口,形成特色鮮明的高校武術教育體系。其次,要倡導“打練并進”,以提高高校武術文化教育的效果?!按蚓毑⑦M”是武術本真教育的內在需求,是踐行“突出技擊”理念的具體措施。通過多年的武術“打”“練”教育,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體能潛力,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優(yōu)秀品質和民族精神。第三,高校武術教學要達到術精而道明、德藝兼修的目標,應重構武術教材體系,增設武術技擊內容,優(yōu)化教學實施過程,以達到“強身健體、自衛(wèi)防身、修身養(yǎng)性、立德樹人”的武術教育目的[21]。
3.3 堅守文化教育理念,拓展高校武術文化空間
當前,“武術發(fā)展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可能還是‘形散而神不聚,用大眾的話來講就是缺少了一點‘精氣神,當然更缺少可以稱之為‘魂的東西”[22],因此,必須堅守文化教育理念,從根本上打破高校武術教育所面臨的瓶頸。對于高校武術教育來講,不管是從“傳承民族文化”,還是“弘揚民族精神”的層面來定位,武術教學都不能僅注重技術層面,而是要通過肢體的運動來感悟技術背后的文化。中國武術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只有靠長期的潛移默化才能“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不斷拓展課外武術文化空間,充分挖掘武術的文化資源。首先,要大力倡導和扶持高校武術社團,武術社團為武術課堂教學以外提供經常性的活動空間。其次,要建立武術文化網絡信息庫,開創(chuàng)符合時代特點的武術文化傳承空間。當今社會,電子化、信息化飛速發(fā)展,高校武術教育也應與時俱進,努力構建立體化的教育空間。建立武術文化網絡信息庫,不僅將武術教師和網絡教育相結合,而且將會在現代新媒體技術支持下衍生出新型的武術網絡教育、武術文化網絡課程等全新形態(tài)。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通過不夸大、不虛構的現實手段,加大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宣傳力度,正確引導高校學生理解、深刻認識武術文化的內涵,了解武術文化的社會功能和價值[23]。
至于體育專業(yè)院校中武術文化的傳承,應該區(qū)別對待且有所取舍:一是對于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本科專業(yè)單招院校,可硬性要求開展1~2個傳統武術拳種的系統教育與傳承;二是其他非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本科專業(yè)招生的高等體育院系,均可根據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地申報和開展一校一拳的高校武術文化教育傳承模式[24]?!耙恍R蝗笔莻鞒腥N和武術套路的有效策略,是“強化套路”的實踐路徑,在這一方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的“詠春拳”、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的“紅拳”、河南理工大學的“太極拳”等,已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高校武術要走地域特色道路,首先要在思想上對“民間武術”這個武術文化的根有真切的文化認同,才有可能將這條路走得通順。
4 結束語
民族傳統文化是千百年來歷史的沉淀,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是維系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紐帶。為了不讓時代潮流沖走我們中華民族的“元氣和血脈”,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已迫在眉睫。大學是培養(yǎng)國家建設與發(fā)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專業(yè)知識,更需要理解、感悟、傳承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高校武術文化傳承需要構建一個良性的“文化空間”,尋得自己文化上的根,只有這樣,武術才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突出其民族文化特質,在高校中更好地推廣,進而達到傳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栗勝夫,栗曉文. 論中華武術之核心理念[J].體育科學,2014,34(11):27.
[2]冉學東.當代文化空間中傳統武術的存在方式[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7):8.
[3]向白駒.論“文化空間”[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8(3):81.
[4]苗偉.文化時間與文化空間:文化環(huán)境的本體論維度[J].思想戰(zhàn)線,2010,36(1):104.
[5]田海軍.漠南武術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3:27.
[6]王崗.中國武術技術要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5.
[7]程大力.論武術文化的內涵與外延[J].搏擊·武術科學,2011,8(1):1.
[8]吉燦忠,邱丕相,聞一鳴.傳統武術“文化空間”委頓與雄起[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9):50.
[9]王建華.從社會調查看民族傳統體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J].體育科研,2001,22(4):21.
[10]桑金喜.文化流動規(guī)律視域中競技武術套路發(fā)展探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3):66.
[11]楊晶偉.競技武術之境遇:基于文化空間的啟示[J].山東體育科技,2014,36(2):26.
[12]武冬,呂韶鈞.高等學校武術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3):92.
[13]王崗,陳連朋.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是要“面子”還是要“里子”[J].體育學刊,2015,22(2):11.
[14]徐澤,曾天雪.高校武術教育反思[J].體育文化導刊,2014(9):143.
[15]楊建營.競技武術比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探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32(6):1.
[16]付秀榮.當代中國文化選擇構想[J].廣西社會科學,2004(6):178.
[17]倪金福,張英順.論國學視角下中國武術的回歸[J].體育學刊,2014,21(5):124.
[18]劉舟.當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文化認同與文化選擇[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5):71.
[19]李富剛,涂琳琳,季瀏.對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反思[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31(5):613.
[20]王國志,邱丕相.中國武術“越武越寂寞”的癥結及其發(fā)展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4):91.
[21]張峰,趙光圣. 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1):77.
[22]鐘文.武術之魂何處尋[N].人民日報,20140324(15) .
[23]林小美.杭州市高校武術發(fā)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7,9(3):33.
[24]梁勤超,李源,閆民. 論社會轉型與武術發(fā)展方式的轉變[J].體育文化導刊,20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