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良
【摘要】中華民族有著數(shù)千年的璀璨文化,古詩詞是中華 ??民族的知識瑰寶,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在古詩詞教學中,把與古詩詞相關聯(lián)的民族音樂貫穿于教學之中,對學生領會 ?古詩詞中所描寫的意境和所表達的復雜情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會使古詩詞教學呈現(xiàn)出生機無限。
【關鍵詞】古詩詞;民族音樂;教學
中華民族有著數(shù)千年的璀璨文化,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那些動人的傳說與優(yōu)美的風情,伴隨著文人高風亮節(jié)的身影,形成了千古流傳的偉大詩篇。而中國古詩詞就是這浩瀚文化海洋中的一輪巨浪。中國古詩詞以其發(fā)展歷史悠久,語言純粹精練,文化內涵豐富,意境優(yōu)美,意趣深遠而堪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因此,古詩詞教學中精心挑選與所講的古詩詞相關聯(lián)的民族音樂來貫穿于教學之中,能觸發(fā)學生的感情,也能借曲融情,從而使學生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在古典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滲入民族音樂,將會烘托出高雅的藝術氣氛,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從而提高學生鑒賞水平,高品位理解古詩詞汪洋恣肆的韻味,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中感受“美”,起到烘托文章主題的作用,達到動人心弦的效果。一曲《滿江紅》表達了壯懷激烈的愛國熱情,磅礴氣勢,令人感情激蕩。蘇軾的《水調歌頭》對月亮的奇思妙想,讓人盼望圓月和歡聚,讓人難以入睡。因此,在中學古詩文的教學中,根據(jù)古詩的內容,配以相適應場景的民族音樂,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達到在音樂中享受到古詩的音韻美、語言美、修辭美,進而體會到古詩有嚴謹?shù)慕Y構形式和完美的藝術形象。如教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教師在范讀時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樂曲,悠揚的樂曲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抒發(fā)了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的高尚感情。《過故人莊》這是一首把田園美景與悠然自我的心境進行了完美統(tǒng)一的佳作。教師可以選用民樂《苗嶺的旱晨》開頭部分作為背景音樂,在學生齊聲朗讀時配入,并啟發(fā)學生進入朗讀中所描繪的場景中,享受到真美。教師引導學生把握音樂美的內容和特點,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美妙的樂曲氛圍中感受“美”的情趣。
古詩詞原本就與音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先秦到兩漢絕大多數(shù)詩歌是要和樂演唱或者舞蹈的.《毛詩序》云:“詩言志,言之不足,則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就說明古代詩歌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課堂教學在優(yōu)雅的民族音樂欣賞中潛移默化地融入古典詩詞風雅的意味,能讓學生體會到古典詩詞獨特的人文情懷。
首先,從中國古代的詩歌形式的產生來看,我國古代詩歌形式中的詩、詞、曲、賦無不與音樂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國古代,《詩經》和歷代的詞曲都曾經是配樂歌唱,隨著詩歌的發(fā)展,雖然與音樂逐漸分離,但仍保留了音樂的某些特性?!对娊洝纷鳛槲覈谝徊吭姼杩偧譃椤帮L、雅、頌”三類。這個分法也恰恰是按照音樂來分的。先說“風”,周朝的統(tǒng)治地區(qū)主要在北方一帶,因此它的經濟、文化等都主要集中在北方,它的詩歌采集也主要是在北方地區(qū)。所以“風”中所記述的詩詞多是北方民歌。再說“雅”,雅是相對于俗而言的。所謂俗是民俗,民間的,大眾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它是有別于士大夫的“雅”文化而言?!把艠贰币簿褪鞘侨寮宜f的“正音”,是帝王的,統(tǒng)治者的,文人的音樂。最后一個“頌”,是祭祀。這個祭祀不僅僅包括自己的列祖列宗還包括天地之神,整個宇宙。因此,我們可以說詩歌與音樂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在學習與樂曲《漁舟唱晚》審美意境相似的古詩,如教學《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和《知江南》:“聞聽江南是酒鄉(xiāng),路上行人欲斷腸。誰知江南無醉意,笑看春風十里香”時,播放古曲《漁舟唱晚》或《煙雨唱揚州》能使學生產生對江南美麗山水的聯(lián)想,感悟音樂與詩歌的意境,增強對民族音樂的審美感受。
其次,詩詞本身的音樂性決定了詩與樂密不可分。古代詩詞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大批優(yōu)美的詩、詞、曲、賦,這塊芬芳絢麗的園圃令人著迷,令人神醉。每每徜徉其中,都會有各種感受,而其與音樂的內涵與外延的結合,又顯得相得益彰。也正是這種詩情樂韻的結合,使學生獲得了感知音樂美和鑒賞詩詞美的能力,在音樂情感的體驗與詩詞意韻抒發(fā)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讓音樂走進古詩詞課堂,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輕松地領悟古詩詞的魅力,更能讓中國古詩詞這一非物質遺產更好的傳承。詩本是最富音樂性的語言藝術,“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和諧的音韻,鮮明的節(jié)奏是詩歌賦予的氣息,它所特有的音樂靈性是其它體裁文學無法比擬的??傊?,詩歌與音樂在韻律、形象、節(jié)奏等方面具有共通點,詩歌具有音樂性。例如《詩經.關雎》、屈原的《九歌》等詩詞作品在當時都是要演唱并且伴舞的?!赌印す稀氛f:“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思就是說《詩三百》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终f:“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蔽覀兛梢詮南旅嬉欢斡浭鲋锌闯霎敃r詩與歌乃至舞是不可分離的,《詩經.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薄队輹飞弦仓v:“詩言志,歌永言?!币彩钦f的如此。及至唐代、宋代的雅俗之樂都是要配以詩詞和樂而唱的。比如李白的《清平調》,這是依曲填新詞,專為楊貴妃而作的。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逼涠?,“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空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逼淙?,“名花傾城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意,沈香亭畔倚闌干?!焙髠髀劺畎撰@罪是因此三首詩而起。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并不是每一首詩詞都是可以和樂而歌,詩在最初階段是作為歌詞而呈現(xiàn)的,而后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由于詩詞與音樂自身的發(fā)展需要,兩者才逐漸分離。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古詩詞浸潤著民族音樂的審美意趣,古詩詞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xiàn)手法,輔以優(yōu)雅的音樂融入其中,更能培養(yǎng)學生跨越時空聯(lián)想、想象能力。在教學“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和馬致遠筆下的《秋思》時,如能播放《蘇武牧羊》或《昭君出塞》等簫獨奏的民樂,效果更佳,讀者會在低沉的音樂中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那曠野之中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個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jié)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xiàn)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而《秋思》中所描寫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那種凄涼、幽靜而深邃的意境也將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古詩詞以其獨特的情感寄托、豐富的描寫內容、奇妙的韻律節(jié)奏讓多少文人墨客傾心于它們的創(chuàng)作,讓多少百姓醉心于它們的品讀。它的價值趨向、情感意境,直接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民間音樂似乎難與古典詩詞歌曲相媲美。與民歌、戲曲等其他中國民族音樂形式相比,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文人雅性是超越于其他形式的。在歷史的沿革中,由于古典詩詞歌曲與文學之間的親緣關系,它深受文人墨客的審美取向的影響,成為文人寄意托寓的一個載體,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傳統(tǒng)文人的價值觀、哲學思想,因此使得它更為陽春白雪,成為一種古有的“雅樂”。而詩歌較強的寫意、抒情性將會促進樂譜風格雅致與樂曲妙曼,更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任意揮灑、自由率真、融合天籟、舒卷自如、簡淡沖遠的審美追求,
從《詩經》看出中國詩詞與音樂結緣,對中國文學影響巨大的另一部文學典籍《楚辭》,同樣也是可以證明詩與樂密不可分?!峨x騷》樂曲是晚唐陳康士根據(jù)屈原同名詩《楚辭》所作的古琴曲,樂曲古樸蒼勁、深沉含蓄,抒發(fā)了偉大愛國詩人屈原遭奸讒后的憂郁和苦悶,及思鄉(xiāng)愛國的崇高感情。再如《漁歌》,相傳是柳宗元所作的古琴曲,取意于柳宗元謫居永州時的詩作《漁翁》:漁翁夜伴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這些古詩詞后來編創(chuàng)成樂曲后無不是詞曲交相輝映,美輪美奐。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古典詩詞的發(fā)展一直是伴隨著音樂的發(fā)展,也沒有離開過歌唱的形式,是相伴相隨的關系。詩詞的盛行,促進了歌曲的發(fā)展,而這些優(yōu)美的詩章加上音樂的翅膀,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體現(xiàn)出了“詩中有樂”“樂中有詩”的美妙境界,讓讀者在美的享受中輕松學習古典詩詞。
可見,古典詩詞及由此韻生的民族樂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古樸含蓄,典雅精絕,是詩詞文學和音樂的完美結合體,凝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和特點,蘊含著華夏民族的審美觀,對古典詩詞和韻文的語言形式的發(fā)展有非常大的影響,同時吸收了蘊含了民歌精華,一些原譜原調的作品更是保存了當時的民情世態(tài),是活文物、活化石。它是五千年中國文化的一種通俗的表現(xiàn)。民族音樂的鑒賞,對于學習古典詩詞,學習血統(tǒng)純正的漢語,繼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于詩詞與音樂是同根同源的,是相輔相通的,新課改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多媒體已成為一種十分主要的教學幫助本領,在這一背景下,古詩詞的講解可以更好地與音樂聯(lián)合。音樂能觸發(fā)人的感情,也能借曲融情。學生在音樂的帶領下,能樹立正確的情感觀與價值觀,更好地步入古詩詞的意境中,體會作者的喜怒哀樂與苦悶徬徨。語文教學有機地將民族音樂融入古詩詞解析中,滲透到古詩詞課堂教學的圣殿,把學生帶入深邃而磅礴、莊嚴而抒情的意境之中,實現(xiàn)學生與詩詞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交匯,使學生與詩人達到情感的共鳴,在優(yōu)美音樂中,真正領會中華民族古詩詞深邃而豐富的藝術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