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元
【摘 要】分子立體結構的判斷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初中化學的原子結構到大學結構化學的學習,貫穿著一個人化學學習的始終。可以說,沒有結構就沒有化學。由于其涉及的原理、規(guī)則多,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幾何結構基礎、扎實的化學理論基礎,成為中學化學教學的軟肋。我們在教學中必須系統(tǒng)地從原子結構入手,通過電子式、電子排布式、軌道分布圖、軌道形狀、軌道雜化、價層電子對互斥原理等筑好各階段的理論知識體系,循序延伸,最終使微觀抽象分子宏觀形象地在大腦中展現(xiàn),從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電子式 ? ? 軌道分布圖 ? ? 軌道雜化 ? ? 價層電子對互斥原理
在分子結構教學中,如何組合穿插知識,讓學生形成全面成熟的化學結構理論體系,樹立穩(wěn)固的化學學科思想。下面是本人幾年來在教學中實施的教學步驟和過程。
一、先前知識準備階段
(一)原子結構的準備。根據(jù)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畫出某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屬于初高中基本化學用語)。如,第2周期,第七主族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確立位置決定結構的基本認識思路。
(二)電子式的準備。如,請用電子式表示氨分子的形成過程(屬于高一化學基本化學用語)。
這里應強調(diào):1.電子式的概念;用元素符號和最外層電子數(shù)及電子成對情況表示的式子。2.最外層電子決定性質(zhì)與物質(zhì)的構成是中學化學研究的主要著眼點。3.氮的電子式書寫,客觀地表示最外層電子的分布形式(一雙三單的排布)。
(三)電子排布式的準備。如,用電子排布式表示氮原子核外電子排布情況,做到把握層級關系,與電子式的書寫規(guī)范形式相呼應。
(四)軌道分布圖準備。如,畫出氮原子核外電子分布情況。
在書寫中貫徹幾方面的化學知識要求:1.軌道符號與對應軌道容納電子做到對號入座;2.把泡利原理和洪特規(guī)則落實到電子排布圖書寫上。
以上是知識工具的準備期。學生要把以上四種化學用語熟練掌握,熟練應用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則,為下一步學習分子結構提供必備的知識基礎。
二、軌道知識準備階段
(一)凡S軌道都為球形軌道,凡P軌道都為啞鈴型軌道,且有X,Y,Z三個方向。
(二)成鍵名稱,凡S—S,S—P,P—P以中心軸結合的共價鍵,其特點為頭碰頭重疊形式,都統(tǒng)稱為ó鍵。
(三)凡P—P以鏡面對稱的統(tǒng)稱п鍵。因為當一個P軌道以頭碰頭重疊后,另外的P軌道只能以肩并肩形式建立兩個重疊面,該鍵以共價但不一定為一對形式生成。如果原子是構成分子之間散亂的基本配件的話,那么軌道結合形式就是原子構成分子的黏合劑。正是這種黏合劑才把那些散亂的原子,粘合成不同空間構型的各種分子物質(zhì)。
三、新知識的組合形成階段(分子的立體構型)
常見分子有雙原子、三原子、四原子、五原子分子。對于四原子分子氨氣和三氟化硼,中心原子分別為氮和硼,構成分子的原子個數(shù)相等,書寫形式也相近,有的學生認為分子空間構型也應當相似,其實不然。
(一)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分子的立體構型是價層電子對相互排斥的結果。價層電子對是指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上的電子對,包括成鍵電子對和中心原子上的孤電子對。以氨氣分子和三氟化硼分子為例,中心原子為氮和硼。氮外層電子2S上的兩個電子與2P上有三個半充滿的電子,發(fā)生SP3軌道雜化后。與氫結合時,三個氫原子的1S正好分別與一個氮原子上的三個雜化半充滿軌道成共價鍵,構成成鍵電子對,即構成三個S—P的ó鍵,另一個軌道上全充滿電子對未參與成鍵。這樣,中心原子氮原子周圍共有四個電子對:一個孤電子對,三個(S—P)成鍵電子對。若按空間均等排列規(guī)則,這四個電子對應當以正四面體的形式分割空間,氮原子位于正四面體的中央。其實不然,由于孤對電子距離氮原子較近,三個成鍵的電子對距離氮原子較遠,前者對后者產(chǎn)生排斥作用,造成的結果是:四個電子對占用空間不均等,三個ó鍵電子對產(chǎn)生一定的空間收縮。即含孤電子對的VSEPR模型為:
分子立體構型為:
即三角錐形。而對于三氟化硼,中心原子硼原子的軌道電子分布為1S2,2S2,2P1,雜化后成為1S2,2S1,2P2,氟原子軌道電子分布為1S2,2S2,2P5 ,當兩者結合時,每個氟原子最多能接受一個電子,而硼原子SP2雜化后,有三個成單電子,恰好三個氟原子與一個氮原子成為三個共價ó鍵,沒有孤電子對,三者均等分布在中心原子硼原子的周圍,構成平面正三角形的分子構型,硼原子位于正三角形的中心。
(二)孤對電子對數(shù)的計算方法。前面方法,學生要經(jīng)過漫長的判斷,稍有不慎,就會誤判。簡單的數(shù)學計算方法是:中心原子上的孤電子對數(shù)=(a-xb),a為中心原子的價電子數(shù),對于主族元素來說,價電子數(shù)等于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x為與中心原子結合的原子數(shù);b為與中心原子結合的原子最多接受的電子數(shù)(8-該原子的價電子數(shù))。此方法簡單快速。三階段教學法使學生從繁難的描繪判斷中解脫出來,變成簡單的數(shù)學計算,分子構型的判斷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能力自然獲得提高。
由于分子結構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限,教師要適當掌握進度、深難度和寬度,不宜出現(xiàn)復雜的分子物質(zhì),也不宜在軌道雜化知識上下太大的功夫,應以簡單常見的分子為宜,否則效果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