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芳
參加工作二十余年,一直在農村小學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事。雖然農村學生相較于城里學生而言,他們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鮮事物少,視野較窄,可供閱讀的書籍極其匱乏。但是農村有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淳厚的風土人情,這些都是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在教學中,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過《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加之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就作文教學談一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實際及時指導
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每單元的課文就是很好的習作例文,其中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習作的資源,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陣地。“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因此我在教學中,要求每生要有一本好詞佳句摘錄本,在預習新課的時候將自己喜歡的詞句劃出來并用工整的字將這些詞句抄在好詞佳句摘錄本中,起初學生對課文的好詞佳句還不甚理解,我們可以先領同學有感情地讀,接著在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抄寫。學生摘抄的語句都是他們自己喜歡的,也都比較貼近他們的生活,能引起他們的感情共鳴,作文時這些詞語就可以信手拈來,使習作錦上添花。比如:在學完《美麗的小興安嶺》這課后,就為學生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我馬上讓學生寫家鄉(xiāng)熟悉的景物,以《美麗的興隆山》為題寫作。例如《趙州橋》文中的過渡段,為什么叫過渡段呢?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弄明白,然后列出提綱,采用這種方法,讓學生也寫一種自己喜歡的建筑物。學生掌握了這種寫法,并用在其它習作中,這也就做到了靈活運用,這也是一種語言積累的方法。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有效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參加一次活動,搞完一次大掃除,上完一節(jié)生動的課等,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二、注重課外閱讀
讀書的孩子最美麗。讓知識豐富學生內心,武裝學生頭腦,使學生成為有智慧的人,用這樣的語言激勵著孩子們,讓他們愛上讀書,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如果孩子們能說的很流利,就不愁寫不下來。為了激勵他們讀書,我采用了朗誦比賽的方法,讓他們找自己喜歡的文章,詩歌。如果他能找到一篇文章,說明他已讀了這篇文章,也學會了欣賞,從而他會從這篇文章中學到東西,哪怕一句話,一個詞,對學生來說都是有收獲的。這樣久而久之,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又培養(yǎng)了語感,為寫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視?!拔恼卤咎斐?,妙手偶得之”。想成為妙手,就得有廣泛的閱讀。因此,我經常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多讀課外讀物,鼓勵學生積極借閱圖書室的圖書進行閱讀。但由于學校條件有限,圖書數目較少,學生視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議學生在周末或假期,多到縣城的書店和圖書館去借閱并摘錄,養(yǎng)成積累好詞佳句的好習慣。尤其是重視指導學生多讀少兒文藝作品,如民間故事、神話、童話、寓言等,這些作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讀來十分有趣。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地方摘抄在好詞佳句本中,然后讀一讀,背一背。并將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寫下來。而且要鼓勵學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詞句,讓學生嘗到多讀書的甜頭。這樣學生的作文、閱讀興趣同時得到提高,豈不是一箭雙雕?
三、注重觀察體驗生活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可見生活對于習作的重要性。為了拓寬學生生活的空間,讓他們親身經歷,切身體會,經常布置一些要觀察的事物,讓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大腦去思考,去想象,用心靈去體會,這樣寫出的作文才會有血有肉。有時也布置一些要做的事,比如在課堂上學了《可貴的沉默》感人故事后,讓學生體會父母的愛,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然后把事情的經過寫下來,再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作文才具體生動,有感情基礎,讀起來才會感人。
四、注重作文的批改
學生的作文,是學生用汗水換來的表現自己真實情感的文字作品。在閱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后,我充分明白:教師應該始終站在欣賞者的角度去審視學生的作品,要善于發(fā)現其中難能可貴的東西,用激勵性的語言給予評價,真誠的贊揚每一個學生的細微進步,這是十分重要的。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于作文、樂于作文,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A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這樣就激發(fā)學生寫作文的動機,培養(yǎng)學生寫作文的主動性。學生就能寫出文從字順、具有真情實感的好作品。
五、注重營造氛圍
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币虼耍處熞肟朔W生對作文怕寫、厭寫的畏難情緒,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就必須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愉悅的寫作心理環(huán)境。
六、注重與勞動相結合
把作文教學與勞動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勞動中,親身通過實踐,即可逐步培養(yǎng)起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思想感情,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通過寫作使學生在勞動中的感受進一步升化和提高。比如,在教“寫事”類(《難忘的“第一次”》,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作文時,由于農村學生大都有過勞動的經歷,比如“做飯”、“洗衣服”、“割麥子”、“種菜”等,所以他們有內容可寫,但是怎樣把這些事情的經過寫具體,倒是難住了不少學生。于是,我讓學生親身體驗當一回“裁縫師”:讓每個學生事先準備好針、線、布、紐扣,在課堂上親身體驗縫紐扣的經過,縫完之后由老師評出優(yōu)秀作品,接著指名幾個學生把縫的經過和感受進行口語交際,再讓學生自由評論,教師加以指導。以此類推,再寫其他的事就不會無從下筆了。這樣通過勞動不僅使學生感到作文有話可寫,還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七、注重以“說”促“寫”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表現在語言方面則是口頭語言的發(fā)展先于書面語言的發(fā)展。抓住這一特點,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說這一優(yōu)勢,讓學生先說多說,說全說細,在說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去寫。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盡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演講的機會。每節(jié)課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臺“自由講話”,內容不限,所見、所聞、所感都可以。但說話時間由短到長,說話要求也是由易到難,分時間段逐步深入。通過這個活動的堅持開展,發(fā)現班上原本內向的幾個女生到后來上臺時臉不再紅了,聲音也洪亮了,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把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作文直接掛鉤,由觀察到說話、由說到寫,讀寫結合、以說促寫,不斷協調說與寫的關系,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自然會得到穩(wěn)步提高。
總之,農村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要在理論中不斷地探索,在實踐中獲得啟發(fā),不斷的進行經驗總結,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努力讓學生對作文由“厭”寫變“樂”寫,由被動變主動,由低效變高效,使學生能快樂作文,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