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效勛
企業(yè)常常受困于缺乏人才,可事實上,很多組織更缺乏的是教練式的領導方式。
美國著名管理大師杜拉克表達過一種觀點:正確的問題得出了錯誤的答案,我們可以糾正過來;但如果提出了錯誤的問題而獲得答案,再要重新提出正確的問題并得出正確的答案,則困難得多了。
比如說,很多企業(yè)都在喊缺乏人才,為此花了很多精力搞培訓或者招聘。各級管理者也會抱怨組織配置的人才存在問題?,F(xiàn)實真的如此嗎?
我的觀點是:企業(yè)缺的不是人才,更缺的是合適的領導力,尤其是教練式領導力。
中國每年高校畢業(yè)人數(shù)已連續(xù)七年超600萬,2015年畢業(yè)生人數(shù)為749萬。這些畢業(yè)生的基本素質應該是不錯的,如能夠充分發(fā)揮和挖掘他們的潛力,他們將會為組織的發(fā)展貢獻巨大的價值。
留住年輕人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條件是:讓年輕人有更多的話語權。企業(yè)不應過多地看到他們的缺點,而應充分信任他們,激發(fā)他們。這個時代下需要新的教練式領導方式,而不是傳統(tǒng)的指揮和命令式的領導方式。
教練式領導縮短權力距離
一直以來,中國社會具有權力距離(權力距離用來表示人們對組織中權力分配不平等情況的接受程度)大的文化特征,上下級之間等級順序嚴格,缺乏對他人的信任。目前這種情況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高科技行業(yè)和金融服務業(yè),新一代員工更崇尚平等、自主,對傳統(tǒng)的命令式管理方式非常反感。
為此,管理者更需要適應新的形勢。復雜多變的商業(yè)環(huán)境,也需要接觸客戶的一線員工參與到管理中來。管理者個人的能力再大,也很難確保作出正確的決策。當員工參與到決策中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執(zhí)行決策。
此時,教練式領導就非常重要。教練式領導基于行為科學,運用教練技能,促成員工的發(fā)展,包括態(tài)度、思維和行為的改變,工作相關知識、技能的習得。早在1980年代初期,教練方法開始對企業(yè)產生重大影響。到了1990年代,教練方法演變?yōu)榭鐕靖呒壒芾碚咧匾墓芾黹_發(fā)(management development)方法。
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對教練方法影響深遠。比如:阿德勒對教練方法的貢獻在于,他認為人會努力實現(xiàn)目標,為優(yōu)越而奮力,而不像弗洛伊德所認為的:人被自己的過去所控制。他相信,人本身擁有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所有的教練方法均以此為基石。
在《卡特教練》這部電影中,卡特教練接手的高中籃球隊是一支屢戰(zhàn)屢敗的隊伍,經過調教后,成為無人能敵的常勝王。之前,隊員紀律性差,缺乏相互尊重,在卡特教練的引導下,孩子們對自己建立了積極的自我期待,不僅僅贏得了比賽,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問題孩子”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很多孩子還考入了理想的大學。
當好教練,在于啟發(fā)式教育
成為教練式領導,要先從理念上轉變。
首先,管理者要充分信任下級和團隊。蘇格拉底曾說過: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里,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相信員工有動力、有能力解決問題,管理者的使命不是給出答案,“孩子”在員工身上,你所做的是扮演“接生婆”的角色。
其次,管理者要重視人才培養(yǎng)。不僅僅是引導員工解決當前的問題,更要通過這個過程培養(yǎng)人才,為未來發(fā)展作準備。
同時,還要在實踐中掌握教練的技能,如傾聽、提問和反饋的技能。其中,核心是提問技能。好的問題往往屬于拓展型的、未來導向的、積極的問題。以下是實踐中常常用到的好問題:
● 這會產生哪些具體的影響?
● 對方會怎么想?
● 這項工作的最終目標是什么?
● 如何衡量這項工作是否達到目標?
● 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呢?
● 你都做過哪些嘗試和行動?
● 是什么阻礙了你的行動?
你會如何克服這些阻礙?
● 有值得借鑒的先例嗎?
● 為了達成目標,你打算采取的
第一步行動是什么?
● 從中可以學習到什么?
● 這件事情的積極方面是什么?
● 對你來說,你最看重什么?
● 我們剛才聊的內容,
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
這些問題都是帶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孔子早就強調啟發(fā)式教育,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意思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教練式領導的場景應用
在工作實踐中,教練式領導會用在兩個主要的場景中:一對一輔導和團隊引導。
管理者每天都會面臨和員工一對一溝通的情景,但往往是布置和安排工作,很少有耐心給予員工有針對性的啟發(fā)。啟發(fā)是需要耐心和時間的,而在忙碌的職場中,管理者的心思更多關注如何快速地解決問題,而非如何通過探討和啟發(fā)來賦能于員工。聰明的、有長遠眼光的管理者善于利用實際工作來輔導員工,培養(yǎng)員工的思考力,能夠在短期業(yè)績和長期業(yè)績之間找到平衡點。管理者不能等到員工績效出現(xiàn)問題時再去輔導,而應該未雨綢繆。
一對一輔導是讓個人發(fā)揮出最好的狀態(tài),團隊引導則是讓團隊發(fā)揮出最好的狀態(tài)。引導是團隊教練的核心。在面臨復雜問題,且需要所有團隊成員參與、理解并執(zhí)行時,團隊引導會發(fā)揮巨大的威力,通過群策群力,作出更為正確的決策。并且,這個過程也是達成共識的過程,有利于決策的高效執(zhí)行。
團隊引導常常以引導會議的形式出現(xiàn)。引導會議是結構化的,引導大家通過預先設定好的步驟,共同產生大家理解、接受的結果。此時,管理者可以外請專門的引導師,也可以自己采用引導的技術主持團隊會議。這種引導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會議的沉悶氣氛或者抱怨氛圍,團隊成員能夠沉靜下來傾聽和思考,按照科學的問題解決思路(即定義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討論。
當然,并非所有的場景都需要采用教練式領導。和其他領導方式一樣,教練式領導也有其適用的情景,管理者需要考慮具體問題和具體的員工情況,加以靈活運用。在知識驅動的行業(yè)中,教練式領導方式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種趨勢。管理
(本文作者系智鼎管理咨詢公司首席咨詢師)
責任編輯:莊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