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
校園欺凌如何防患于未然
據(jù)《半月談》《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報道,近期一系列校園欺凌事件令輿論嘩然。如,湖南一名初三女生遭遇幾名未成年人毆打,并被拍下裸照上傳網(wǎng)絡;浙江慶元縣多名初中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男孩捆綁后拳打腳踢,用煙頭燙傷并拍攝視頻……辱罵毆打、拍攝半裸照片、持刀威脅等欺凌手段不一而足,而更令人關(guān)注的是,在這些欺凌事件中,“女性學生既是主要施暴群體,也是主要受傷害群體,76%的事件有女性參與”。這些校園欺凌事件讓人驚愕,也讓人不禁要問:是什么讓處于花季的孩子成為施暴者和受害者?校園中大大小小、或明或隱的欺凌事件是怎樣發(fā)生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如何讓學生免受欺凌呢?
幾個月前,宿遷市泗洪縣育才中學初二學生小博(化名)被發(fā)現(xiàn)渾身是血倒在學校附近,后經(jīng)120醫(yī)護人員搶救無效死亡。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對小博行兇的竟是幾名初中生。類似這種發(fā)生在學生間的暴力事件已不在少數(shù),花季少年竟然死于同學的血腥暴力,如此慘劇自然令人不忍目睹。盡管嫌疑人已被警方抓獲,但校園暴力與欺凌現(xiàn)象,究竟該如何遏制和防范,無疑更需反思。
平心而論,校園暴力與欺凌,的確是個令全世界頭疼的難題,近期國內(nèi)一些地區(qū)曝出的校園欺凌視頻,已然震驚公眾,而類似的暴力與欺凌現(xiàn)象在國外同樣存在。盡管校園暴力與欺凌并不必然會鬧出人命,但慘劇其實早已埋下了種子,只要校園暴力與欺凌不能防患于未然,類似慘劇的上演不過是遲早的事兒。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矛盾甚至沖突,在這方面,校園作為一個小社會同樣概莫能外,學生之間因為矛盾而發(fā)生沖突,也很難完全避免,年輕學生們血氣方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對后果缺乏預計,往往會導致暴力慘劇。作為教育工作者,對這樣的校園暴力現(xiàn)象不能束手無策,而應有效預防。
現(xiàn)實中,校園這個小社會其實并不簡單。學生不同的家庭與社會背景,不同的行為習慣,不同的心理承壓能力,再加上涉世未深,情緒控制能力還不成熟,其復雜性不容低估。一旦校園暴力未能有效防控,其后果往往又十分嚴重,在這方面,美國發(fā)生的校園槍擊案,盡管與國內(nèi)校園暴力的方式有著極大的差異,但對于國內(nèi)的校園暴力風險的防范而言,其實并不能有隔岸觀火的淡定。
從報道中的暴力和欺凌事件來看,大部分發(fā)生在校園外,有些是事發(fā)突然,但與其說是無法預防的突發(fā)事件,毋寧說隱患早已凸顯。學生之間早已存在矛盾,并長期發(fā)酵,又缺乏疏解的通道,學校與家長對于暴力隱患未能關(guān)注到或干預缺失,最終矛盾以極端的方式爆發(fā),又何嘗不是在預料之中的結(jié)局呢?
校園暴力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校園自身缺乏制約與限制暴力行為的機制與措施有一定關(guān)系,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事實上,校園暴力首先要依靠校園的制度來解決,要依靠學生團體、教師教育乃至心理干預的多渠道來疏通。尤其對校園的隱性暴力現(xiàn)象,更應及時察覺,并及時干預與化解,而不應任其自由發(fā)展,或全部依賴學生自行解決矛盾。
一言以蔽之,校園暴力與欺凌并不容易完全化解,校園暴力風險的防范自然也絕非易事。但對于校園中所積聚的暴力風險,卻切不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產(chǎn)生意識上的輕視和忽視,而應及時地介入或建立干預機制。另外,遏制校園暴力僅有學校一方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它不僅僅是學校的“家務事”,更應落實為包括家庭、社會團體、政府部門在內(nèi)的全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