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這次講話形成了很嚴謹的文藝理論體系,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有所創(chuàng)新地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對文藝工作產生了調度意義,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以后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意義
一、馬克思文論與中國實際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文藝是一種產生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反映社會生活并且影響作用于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tài)。毛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馬克思文論在中國的繼承與發(fā)展。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中,毛澤東提出了革命文藝應當如何發(fā)展的問題,將馬克思文論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圍繞著兩個中心和一個最終目的進行主要論述,以此為中心提出了文藝工作者的立場問題、態(tài)度問題、工作對象問題、工作問題和學校問題,構建了適合中國實際的文藝理論體系。
在革命文學應當如何發(fā)展的問題中,毛澤東認為文藝在我們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具有團結自己、戰(zhàn)勝敵人的作用。文藝文本等在政治生活中起到鮮明的調控作用,應當充分利用文藝的這一特性。毛澤東所指的文藝即文化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可以作為團結教育人民、打擊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文藝具有教化引導作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又對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給予引領和指導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文化具有凝聚社會力量的作用。文化通過具體的作家作品、社會教育等方式,增強人民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感,能夠凝聚民族力量,這也是毛主席高度重視文藝座談會的原因。
毛澤東針對革命時期的文藝工作,要求文藝工作者們用現實主義的態(tài)度,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fā),關心現實實際而非理想虛無,認為文學藝術來源于生活,這也是我們研究問題應有的要求。要求文藝工作者們堅持一個立場,便是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一邊,批評暴露不利于革命及社會發(fā)展的敵人,充分表揚內部及盟友的成績,批評其不足之處。由此我們得到的啟示是文藝作品應實事求是,針砭時弊,運用文化的教化作用,改造思想落后者,使人民團結進步共同奮斗。
毛澤東提出,文藝工作的對象是工農兵及其干部,必須深入了解認識文藝工作的對象,這也是現實主義寫法的一個重要態(tài)度,文藝工作者理應對自己的描寫對象和作品接受者有所了解,熟悉人民群眾的生活,靈活運用群眾熟悉的生動語言。毛澤東在座談會中總結:“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蔽膶W藝術的源泉來源于生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同的文藝作品是具有差異的作家在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中的產物,要想真正創(chuàng)造出深入人心的作品,作家就應當接近人民生活,寫實地創(chuàng)作?!暗轿ㄒ坏淖顝V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币簿鸵笪覀冇棉q證的觀點去思考生活,思考社會,思考世界,思考文學藝術。
座談會中的這段話充分表現了作品創(chuàng)作要從生活中取材創(chuàng)作。但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文學作品還應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引導教化人民大眾,與群眾一同推動歷史前進,使人民群眾團結起來。觀察作家、藝術家是否真正地為人民服務,不能只聽口號,更要觀察作家、藝術家的作品產生的實際影響以及群眾的反饋,應當主張文藝作品從客觀實踐出發(fā),要重視其社會效果。這段長達兩萬字的講話構建起了一套文藝理論體系。
誠然,以上是作為政治家的毛主席在革命時期對文藝工作者做出的要求,有其政治因素,但也對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二、政治及文藝影響
1942年是抗日戰(zhàn)爭極其艱苦的時期,在內憂外患的歷史語境下,文化上的統一至關重要,有助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是黨領導廣大人民抗戰(zhàn)的必然要求。馬克思經典文論也認為,進步的作家作品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特殊時期作家作品要為政治服務,任何理論如果不能與所處的時代有機地結合起來,那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這段講話在歷史與現實的推動下產生,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語境中,不僅有助于黨的領導,促進了文化上對革命事業(yè)的認同感,而且有利于政治的統一與發(fā)展,一定意義上推動了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的進步。這次講話提供了新的符合中國實際的內容,提倡了現實與作品相結合的觀點,作家藝術家要深入生活,而且將作家、藝術家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起來,明確地指出我們的藝術文化等工作要圍繞群眾,為社會主義服務。在此基礎上也確立了以批判、繼承、創(chuàng)新為主的文藝方向,在作品創(chuàng)作學習中,對于傳統文化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上不僅對歷史的政治文化產生著深遠影響,對當今的文藝發(fā)展也有著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王新宇,女,沈陽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