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20世紀后半期,美國出現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和退化等問題,引起了美國當局的高度重視,經過大量研究整改,成功開展了家校合作教育工作使孩子教育問題得到了良好改善。本文通過對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的研究,提出對我國教育工作中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290-01
一、 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研究
20世紀以來,美國為了解決家庭關系冷漠、家長缺位以及學校學生成績難以提高等問題,美國當局秉承著家庭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理念,成功的開創(chuàng)了學校與家庭合作的運行機制,促進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順利實施,從而有效的提高了美國教育的整體質量水平。
(一) 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的發(fā)展
在美國建立初期,由于國家經濟條件較差,當時兒童被認為是父母私人財產,不受外界影響和侵犯。1852年美國馬薩諸塞州頒布第一部《義務教育法》,兒童接受強制的義務教育。美國的教育事業(yè)也逐步成長,開始意識到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培養(yǎng)兒童性格和思想意識方面的深遠影響。
19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婦女和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1897年由愛麗絲?白靈和菲比?艾帕森成立的全國母親代表大會,目的就是教育母親使兒童受益[1]。1924年全國母親代表大會,正式更名為全國家長教師代表大會,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序幕由此拉開。
(二) 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的政策保障
1964年美國聯邦政府制定的《經濟機會法案》對貧困家庭兒童撥??钶o助,并且對家長的參與、實施兒童教育計劃的任務提出明確要求。[2]1970年美國國會通過《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修訂案,提出由美國聯邦出資支持家長咨詢委員會的建立。至此,這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正式被納入聯邦教育法規(guī)[3]。2000年,每一個學校都有責任鼓勵家長與學校發(fā)展合作關系,促進家長參與,以幫助兒童社會方面、情感方面及學術方面的成長[4]。
21世紀以來,國家為了滿足不斷發(fā)展中的教育需求,頒布了新的政策規(guī)定。2002年由布什政府頒布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其中提到家校合作教育問題“你的孩子掉隊或者學校沒有安全,你將會得到比以往更多的幫助”[5]。2007年9月美國教育部又出臺了《賦予家長學校席位》的政策,增加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可行性。
(三) 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組織形式
全國家長教師協會是美國最主要的家校合作機構,它的分支有州家長教師協會和地方家長教師協會。但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即站兒童的角度,支持兒童并為兒童代言;幫助父母掌握育兒知識與技能;鼓勵父母和公眾參與美國公立學校教育[6]。
除了家長教師協會以外,還有美國全國家長教育協會、美國兒童研究協會、美國全國家長和教師大會等組織機構,也積極促進美國家校合作的發(fā)展[7]。
綜上,美國的家校合作教育發(fā)展過程曲折,但是,最終確立作為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進行研究討論,說明了它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二、 我國家校合作教育的現實意義
針對我國目前,出現的孩子網癮成性難以管教、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差成“啃老族”等問題,筆者認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脫節(jié)是關鍵因素。家庭與學校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責任以及相一致的教育目標,將二者之間的關系融合才能發(fā)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最高效益。對此,筆者根據美國家校合作教育的相關啟示,提出解決我國家校合作教育的建議:
(一)提高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能力
美國歷史上家長爭取平等教育權的案例:布朗訴堪薩斯州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等都是依靠于通曉法律的家長和具有權力競爭意識的家長而對抗得來。因此,家長需要增強自身的法律維權意識和能力。
對于家長缺乏教育相關知識這樣的問題,家長應該多了解相關的書籍,報刊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提升自我家庭教育的能力以及參與學校教育的能力,與學校教師進行深入溝通,真正認識孩子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二)制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
20世紀80年代,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90年代中國政府簽署的《兒童生存、保護和發(fā)展世界宣言》、《執(zhí)行90年代中國兒童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都體現了國家對于家庭和學校合作教育的關注,強調了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學校指導家庭教育,但始終家長參與意識和程度沒有大幅度的提升[8]。因此,我國目前家長對于孩子的學校教育只能是積極的配合,幫助孩子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任務,對于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家庭與學校的學習與交流。
(三)豐富家校合作組織內容和形式
20世紀90年代,我國建立了家長委員會,但沒有形成嚴格的政策規(guī)定,也沒有詳細明確委員會成員資格選拔,且僅存在于部分學校,力量比較分散,影響力小。
就我國目前家校合作情況來說,還普遍停留于家長會、家訪、家長聯系薄等形式。主要還是依靠學校組織開展,家長作為觀眾或者聽眾的身份出現,并沒有就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相互討論研究。因此,需要豐富家校合作的形式,讓家長與教師都可以全面及時的了解孩子受教育情況,共同制定科學高效的教育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胡紫巖.學校家長工作概述[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2]盛紹寬.學校公共關系學[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4.
[3]徐宜安.美國公立中學發(fā)展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紀曉林.美國公共教育的管理和政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5]陳如平.美國學生家長參與管理——西方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新動向[J].江西教育科研,2000.5.
[6]范秀雙.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現狀[J].教學與管理.
[7]馬忠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美國家庭、學校合作的模式[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9.(3).
[8]陳娟.權力的變遷——美國中小學家校合作變遷研究.[D]中國知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