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丹瑜
摘 要:莫泊桑小說《項鏈》一直是我國中學語文教材編選的外國文學經典名篇之一,在閱讀和教學中,對小說主題的解讀,人物的探析也趨于多元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針對《項鏈》進行個性化的探究性閱讀。
關鍵詞:《項鏈》;多元化解讀;探究性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2-087-1
一、《項鏈》的多元化解讀
莫泊桑有十年的公務員生涯,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多為下層的公務員或者小職員,如《項鏈》中馬蒂爾德的丈夫羅塞爾,在法國第二帝國時期崇尚奢華、追逐虛榮的社會風氣下,以莫泊?;蛘吡_塞爾先生為代表的人群,他們既能接觸到社會上層的浮華,然后又無力效法,因此陷入幻想和痛苦之中,莫泊桑對此類人群的心理深刻洞悉,所以才能在《項鏈》中形象地描述出女主人公馬蒂爾德對奢華生活習慣性的幻想,對好友福雷斯蒂埃太太的羨慕、嫉妒,并由此導致的痛苦,她的痛苦是由性格與環(huán)境決定的。莫泊桑的公務員生涯總體而言是愉快的,他對于馬蒂爾德心理的描述,多是就地取材,客觀描述與呈現(xiàn),而讀者在接受的過程中,衍生出“諷刺”與“批判”的取向也是正常的,見仁見智的表現(xiàn)。
但是,讀者也應注意到,與馬蒂爾德相同處境,甚至要承擔更多壓力的丈夫羅塞爾對他們的生活卻表現(xiàn)出了滿足的態(tài)度,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性格,更在于性別。文章開篇,馬蒂爾德“心里非常痛苦”的原因在于“她沒錢打扮,因此很樸素”,而馬蒂爾德的追求也不過是“能夠討男子們的喜歡,惹女人們的欣羨,風流動人,到處受歡迎”她將女性的虛榮作為人生的追求,這在今天看來固然是錯誤的,但是在莫泊桑的時代,女權意識尚未完全覺醒,在隨筆《論女性》中作家也闡述了他對于那個時代女性的看法,“姿態(tài)、容貌、嗓音、目光的流盼、舉止的優(yōu)雅,矯揉造作、漫不經心,矯飾,她的美貌、她的身段,婦女從世間應該獲得這一切和接受了這一切。”對于衣著、首飾等外在美的追求首先是一種本能,馬蒂爾德借鉆石項鏈裝飾自己,參加宴會的行為無可厚非,馬蒂爾德也將宴會上“她的美麗戰(zhàn)勝了一切,她的成功充滿了光輝,所有這些人都對自己殷勤獻媚、阿諛贊揚、垂涎欲滴”當成“最甜美的勝利”,百年后的今天,我們可以批判馬蒂爾德的浮華與虛榮,但是,脫離時代因素和主人公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批判,也是不合理的。
莫泊桑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也強調:“小說家不應辯解,也不應饒舌和說教。只有情節(jié)和人物才是應當著墨之處。另外,作家不要做結論,而要把它留給讀者?!痹诂F(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中,作品既是作家生活的投影,也包含著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與期許?!俄楁湣返那楣?jié)可以概括為“一夜的狂歡換來十年的辛苦”,在丟項鏈的瞬間,馬蒂爾德的命運已然改變,而在故事開篇,作者也說馬蒂爾德這類女子,“是被造化排錯了”,也說明悲劇從一開始已然在醞釀,而正是無常的命運之手將馬蒂爾德一步步推向悲劇,而當十年之后,對于老去的馬蒂爾德,作者的感嘆:“如果她沒有丟失那串項鏈,今天又該是什么樣子?誰知道?誰知道?生活夠多么古怪!多么變化莫測!只需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就能把你斷送或者把你拯救出來!”又充滿了同情與悲憫,與單純的諷刺、批判相比,這種悲憫更能打動人心。
二、《項鏈》的探究性閱讀
1.人物的探究。
人物是小說的中心,人物的塑造構成了小說的藝術性,人物活動也是在演繹著小說的主題。對人物的探究可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人物形象的分析,而這往往又是通過人物的活動,精神狀態(tài)、心理變化來呈現(xiàn)的,圍繞著女主人公馬蒂爾德,可以充分分析她的性格、形象特征,例如,她追逐虛榮,但是丟失好友項鏈時也進行積極補償,而非搪塞,甚至舉債賠償,這種誠信的精神也是令人感佩的。到了最后,她在操勞中老去了容顏,變成了一個“敢作敢當?shù)膵D人,又堅強,又粗暴”這種變化究竟是幸還是不幸?二是人物關系的剖析,圍繞著馬蒂爾德的另外兩個人物,她的丈夫羅塞爾先生,好友福雷斯蒂埃太太,雖著墨不多,但耐人尋味。莫泊桑早年目睹父母失和,他對父親懷有敵意,他的小說中也常常出現(xiàn)受到妻子奚落的丈夫形象,《項鏈》中的羅塞爾先生也還不例外,他無力給妻子提供夢想中的奢華生活,但是卻能夠理解妻子的愿望,舍棄自己的獵槍為她購買衣服,并且愿意與妻子共患難,為償還債務備嘗辛苦,這種真摯的感情也在小說總體憂郁的情感色調中熠熠閃光,令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2.情節(jié)的探究。
小說以情節(jié)來呈現(xiàn)人物的活動,情節(jié)通過描寫人物性格情感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物關系和人物命運沖突而展開。對小說中矛盾沖突的分析可以讓讀者掌握小說情節(jié),并由此探析小說的主題內涵,在《項鏈》的探究性閱讀中,可以指導學生分析小說中的種種矛盾沖突,馬蒂爾德對物質虛榮的需求與她的現(xiàn)實生活的沖突構成了小說中的主要矛盾,學生也可以基于此探討文中的其他矛盾沖突。而另一方面,對情節(jié)的探究要從細處著眼,方能看出作者的匠心獨運,小說以“項鏈”展開,項鏈的真與假牽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在佛萊思節(jié)夫人最終揭示項鏈真假之前,作者已經對項鏈之假有所暗示,如佛萊思節(jié)夫人對這串項鏈并不重視,項鏈與盒子并非出自一家等等。同時,也可對作品情節(jié)的留白進行合理的想象,如果,馬蒂爾德并沒有丟失項鏈,她是否會一路青云直上,繼續(xù)那一夜的奢華?而馬蒂爾德在得知項鏈是假的之后會怎樣?
3.環(huán)境的探究。
小說中的環(huán)境是人物活動的背景,與人物的塑造,情節(jié)的展開都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在探究性閱讀中,應著力于對典型環(huán)境的分析,而在《項鏈》中,隨著主人公的活動,作為背景的環(huán)境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如馬蒂爾德的家、宴會場景等等。馬蒂爾德所幻想出的一系列奢華環(huán)境可以作為她內心訴求的具體呈現(xiàn)?;谛≌f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在對一系列具體場景進行分析的同時,也可指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對小說社會環(huán)境進行抽象的概括,由此把握人物思想行為的根源。
閱讀經典,常讀常新,其魅力就在于此,這也是學生閱讀經典的意義所在。閱讀,只有超脫“標準答案”的桎梏,充分提倡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才能真正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在閱讀中真正獲得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升華。當然,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對文本充分的掌握、解讀,對課堂適當合理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