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澤民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026-01
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在穩(wěn)步展開,如何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進行教學?學生又在新課程下怎樣去“學”?本文結合新課標,新高考的要求,以及在教學中的實踐來談談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應如何更好地去開展。
一、正確認識新課程標準,走出認識誤區(qū)
首先,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化學課程標準中對高中化學必修課程設課目的的說明和功能定位。高中化學必修課程是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fā)展所需。在中學化學新課程中,必修化學課程顯然是學生化學學習鏈條中的關鍵性和樞紐性的環(huán)節(jié)。它既是初中化學新課程的螺旋發(fā)展和提升,又是為學生學習相關學科課程和其他化學課程模塊、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基礎課程。所以,必修化學模塊具有雙重功能和雙重基礎性。要對全體學生提供進一步的全面的素養(yǎng)教育,這個性質與初中化學新課程是一致的,它的課程設計取向應該是多元的,這就要求必修化學不能只強調化學學科知識的基礎。要為選修課程和其他相關理科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化學知識基礎。其次,從思想上根除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有人認為,高考形式不明朗,為了高考能取得較好成績,在必修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盡可能加深、拓寬,向老教材、老模式靠攏,以不變應萬變。這種觀點忽視了化學新課程的基礎性、階段性和循序漸進性的特點。學生個性化的深入和提高屬選修課程的功能定位,沒有必要在必修課程階段就拔苗助長,越俎代庖。同時,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選擇選修內容和發(fā)展方向。為了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習化學,必須徹底轉變現行教學中的一些習慣做法,嚴格控制必修知識內容的深廣度。部分知識針對有興趣的學生在選修模塊中再做適當的拓展。
二、寓情感教育、思想品德于化學教學之中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通過化學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情感方面的教育,使學生能夠熱愛化學,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崇尚科學的精神。教師可結合我國在化學、化工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侯德榜制堿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激勵他們?yōu)樽鎳粡姸l(fā)憤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應加強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以此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求實的學習作風。通過介紹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系和化學的廣泛應用,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熱愛環(huán)境的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高尚情操。
三、逐步優(yōu)化教學過程,及時轉變角色,更新教學觀念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但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這就要求我們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實際水平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chuàng)造性的制定教學方案,不要拘泥于教材,要“低起點,小步伐”。以先進的教學理論為指導,借鑒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堅持啟發(fā)式、探究式教學,設置實驗或問題來加強學生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扮演課堂的主角。教學中相應地加強直觀教學,就是研究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和實驗現象外,還應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實物、圖表、模型等直觀教具以及投影、錄像、電腦等教學手段,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四、合理開展問題式教學
化學教學,其實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化學問題解決是以在化學問題解決中學習的思想來設計教學的。它針對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設計出具有較高思考價值和較大思維容量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構思解決化學問題的方案,嘗試解決化學問題。它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其中,教師的職責變成了疏通和引導,包括問題的提出其實都可以由學生通過組織討論、開展交流來共同完成。例如,教學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內容時,要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時學過的舊知識,提供提問的基本知識儲備。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CuO和H2的反應實驗來發(fā)現問題:常用作氧化劑的物質有哪些?常用作還原劑的金屬單質有哪些?開展問題教學要重點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及把握某個問題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考慮影響問題解決的各個要素,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根據這些相關條件來提出相應的化學問題。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要做到有耐心,循序漸進;在試圖解決某個問題之前,要先對它進行明確的闡述,并規(guī)定界限;要避免把注意力只局限于問題的一個方面。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