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娟 陳宇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電信學院專業(yè)基礎課《電磁場與電磁波》優(yōu)秀課程的建設過程,并進行經驗總結,改進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電磁場與電磁波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完善,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電磁場與電磁波;優(yōu)秀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118-02
電磁場與電磁波是電子信息類本科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程,所涉及的內容是電子信息類本科學生知識結構的必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起很大的作用。所以,2014年成功申報成為長春理工大學優(yōu)秀課程。本文主要總結《電磁場與電磁波》優(yōu)秀課程建設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及教學手段等,分別從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個方面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進行探討。
一、《電磁場與電磁波》教學內容的調整
1.教學大綱的調整和修訂。①根據培養(yǎng)方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電磁場與電磁波》在內容體系結構上做了一些調整,為此修訂教學大綱,學時數由原來的理論64學時改為到理論48學時+實驗8學時,使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論又能打下應用基礎,同時既突出基礎性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盡量避開繁雜的推導,注意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結合,使學生易于接受。②為了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力度,增設8學時實驗課程。根據實驗教學大綱,編寫實用的實驗指導書,保證工科學生工程能力的提高。實驗教學層次分明,學生實驗興趣得到提高,達到最佳實驗效果。
2.課程內容體現學科前沿技術,理論與工程不脫節(jié)。《電磁場與電磁波》的前修課程是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大學物理,是學生學習后續(xù)課程微波技術、天線、光技術、雷達技術、電氣技術、電子對抗等的基礎,在學科建設與發(fā)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課程在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中的定位為:承上啟下,重在基礎,開拓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電磁場主要讓學生掌握分布參數系統(tǒng)的主要理論、分析方法、長線理論及常用傳輸線,為以后從事微波電子應用技術、通信工程準備必要的理論基礎。該課程理論嚴謹,邏輯性強,對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獨立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從課程內容上,主要從理論和實驗兩個方面體現學科前沿:①《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的工程性很強,因此教師在課堂理論教學中,經常從電子與信息科學領域、電磁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出發(fā),將能反映近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和一些對學生有重要意義的工程內容,引入課堂講解,通過講解例題、建立習題、精選前沿內容作為選修內容方式,將相關內容引入本門教材和教學內容中。同時,建立網絡課程,加強網絡資源建設,不斷充實課程資源,完善網絡教學,不斷收集最新的科技成果補充到網絡教學中。②加強《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實踐課和理論課的結合與滲透,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密切相關。根據實驗教學的要求,保證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讓理論課教師參加實驗教學,及時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與興趣所向。與上述教學內容改革相適應,自編出版相應的實驗教材《電磁場與電磁波實驗指導書》,并在教學中采用。
二、教學方法改革
針對《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理論性強,抽象,公式多,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探索,采用多種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總結一些有成效的舉措和經驗。
1.采取小班授課,讓學生積極參與。針對學院通信系大珩班的高要求,對大珩班采用小班授課,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提問、討論、測驗等方式,同時給學生有在同學面前講解習題、大量練習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2.采用隱性分層,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結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前提,采用隱性分層法教學,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各自發(fā)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電磁場相關教學,使各層次學生學有所成,感受到學習《電磁場與電磁波》的樂趣。
3.采用實例進入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對于大班授課的課堂,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加大理論課堂教學投入,把可以在課堂上演示電磁波的相關內容制成動畫,把前沿科學技術制成視頻帶入課堂,使課堂內容直觀、充實。
4.采用理論實驗相結合。加強《電磁場與電磁波》課實踐課和理論課相結合與滲透,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密切相關,根據實驗教學的要求,保證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讓理論課教師參加實驗教學,及時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與興趣所向。
三、教學手段改革
1.電磁場與電磁波程采用全方位、立體化、多視角的教學模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理論性強、信息量大、概念抽象等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通過形象化的動態(tài)過程演示,根據《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內容的發(fā)展修改課件,加入錄像實例等,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過程中需要規(guī)范的板書,使課堂的條理性和層次性更加清晰,因此進一步把傳統(tǒng)授課手段和多媒體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恰當地組合,揚長避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不斷豐富網絡教學資源,把相關教學課件、教案、大綱等上傳到網絡課程,在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充分利用網上教學資源,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真正提高教學效果。
4.完善試卷和成績分析。根據長春理工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關于試卷評閱與歸檔的管理辦法》,課程組要求教師明確試卷評閱教師責任,采取統(tǒng)一評分標準和集體流水閱卷的方式進行評卷。閱卷完成后,必須進行試卷和成績科學、客觀的分析,組織課程組教師對考試結果進行總結經驗,指導教學。堅持對試卷歸檔,統(tǒng)一管理,保證試卷歸檔的完整性與準確性。近3年,《電磁場與電磁波》考試成績分布基本合理,成績單記載清楚、規(guī)范。試卷和成績分析科學、客觀,并能反饋指導教學,較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四、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建設
電磁場與電磁波實驗是理論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教學的基本要求以及電子學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課程組整合實驗課程和教學內容,形成從基礎訓練到系統(tǒng)設計的完整的實驗教學體系,使學生能夠在理論課學習的基礎上,由淺入深地學習電磁場與電磁波的相關知識,為射頻電路設計、無線通信技術、光纖通信、衛(wèi)星通信等相關領域的課程學習和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
1.修訂實驗教學大綱,編寫實驗指導書。為了適應開放實驗室的要求,實驗教材既有實驗理論教學內容,又有實驗操作的教學內容,實驗教學層次分明,既包括基本部分實驗內容、設計性部分實驗內容,也包括綜合性部分實驗內容,添加探究創(chuàng)新的部分內容,提高學生實驗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達到最佳的實驗教學效果。
2.加強《電磁場與電磁波》課實驗課和理論課的結合與滲透。根據實驗教學的要求,讓理論課教師參加實驗教學,保證理論教學為實踐教學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3.利用網絡資源,建立開放實驗室。利用國家級實驗中心的優(yōu)勢,建立開放實驗室,學生可以利用網上預約系統(tǒng)自主預約,進行實驗。同時,根據實驗教學的特點,把實驗內容、實驗要求、實驗考核方法、儀器設備使用手冊、器件數據手冊等教學資源制成網絡課程上傳至網絡,讓學生自主下載學習、交流,開闊思路。
五、優(yōu)秀課程教材及相關資料建設和選取
1.教材選用國家“十五”、“十一五”規(guī)劃等教材。①謝處方、饒克謹,《電磁場與電磁波》(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②蔡立娟、陳宇,《電磁場與電磁波實驗指導書》,長春理工大學校內教材,2010年。
2.參考教材。①鐘順時,《電磁場基礎》,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工程型規(guī)劃教材;②焦其祥等,《電磁場與電磁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③王新穩(wěn)、李萍,《微波技術與天線》,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2年,21世紀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教材;④馮慈璋,《電磁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高等學校教材。
3.為了提高學生對理論課程的理解,課程梯隊提供大量的輔助教學資料。例如,制作《電磁場與電磁波》教學課件,推薦課外輔導書、指導光盤等,建立習題庫等。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擴充知識面,學院資料室向學生全面開放。學院資料室現藏書兩萬余冊,期刊一百余種,其中與本課程相關書籍或期刊500余種,許多參考書配有參考課件、光盤,可供學生課堂內外使用,效果良好。另外,學校網絡資源豐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課件,收集、閱讀相關知識,提高學習興趣。
長春理工大學《電磁場與電磁波》優(yōu)秀課課程組將繼續(xù)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前進,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服務學生與社會。
參考文獻:
[1]羅三桂.現代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方法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9,(6):11-13.
[2]李慧,劉克平,尤文.自動化專業(yè)精品課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0):306-308.
[3]蔡立娟,陳宇,楊立波.淺談“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yè),2010,(30):136-138.
[4]柳禮泉.精品課程建設與一流教師隊伍培養(yǎng)[J].高等教育研究,2007,(3):80.
[5]蔡立娟,等.隱性分層教學模式在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中的探索與研究[J].科教導刊,2013,(1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