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親筆題詞以來,雷鋒就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象征,成為社會主義中國意識形態(tài)和人民思想道德行為的方向。50多年之后,2014年3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接見部分基層代表時說:“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xiàn)。”2016年2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在北京召開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工作推進會,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學習傳承雷鋒精神,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著力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制度化,為營造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為顯著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做出新的貢獻。
從60年代全民動員學雷鋒,到新世紀部署推進志愿服務,黨和國家始終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宣傳教育,創(chuàng)新國家治理;從響應號召,年年3月5日轟轟烈烈學雷鋒,到今天舉國上下齊動員,做志愿者服務社會和他人,廣大人民群眾一直秉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作為基礎力量推動社會和諧與發(fā)展。從“雷鋒精神”到“志愿服務”,是人民大眾對中國文化價值的傳承,是黨的宗旨在現(xiàn)代國家治理中的落實,也是作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xiàn)。認識雷鋒精神和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高度同質性,把握志愿服務與雷鋒精神之間的傳承性,對于社會文化道德建設,對于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對于實現(xiàn)“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首先,雷鋒精神和現(xiàn)代志愿服務的精神內涵高度一致。雷鋒精神的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強調發(fā)展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關系,而這正與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核心精神的志愿精神相契合。第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也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深厚群眾基礎的體現(xiàn),黨的人民群眾觀與志愿服務為大眾服務的本質追求是一種內在的統(tǒng)一;第二,服務她人,服務社會的公益精神。雷鋒精神,集合了社會主義內在的精神力量,同時積極倡導了一種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現(xiàn)代公益精神,不管在任何社會體制下,在何種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下,這種精神,都是社會恒久的呼喚;第三,利他的奉獻精神。雷鋒為人民服務,是完全的、徹底的、毫無保留的;志愿服務的“奉獻”,強調的也是自愿性、利他性、無私性。略有差異的兩種行為表現(xiàn)有著相同的價值追求;第四,發(fā)展進步精神。學雷鋒和志愿服務都是通過社會個體的積極行為,傳播進步的社會價值,營造情感相融的社會氛圍,并最終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其次,學雷鋒和志愿服務在中國都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老百姓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行為。雷鋒精神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直流傳至今,是廣大群眾高度認同,積極參與的一項社會運動。而且隨著學雷鋒活動的深入,學雷鋒典型不斷涌現(xiàn),雷鋒精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而現(xiàn)代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更是當代中國民眾一種積極的,社會性的,群眾性實踐。無論是政府、學術界,還是企事業(yè)單位和普通百姓,全社會對志愿服務都有一種共識,它是一種百姓之間的互助行為,是人人可以為之的利他行為。大眾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是學雷鋒的社會利他行為的一種深入和發(fā)展。
第三,志愿服務既是學雷鋒活動的傳承,也是雷鋒精神的升華與創(chuàng)新。社會變遷給人的發(fā)展,特別是社會價值觀和個體的社會行為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志愿服務精神發(fā)揚壯大于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其必然內涵著個體參與,自我實現(xiàn),民主社會等一系列現(xiàn)代理念,也就必然決定了和學雷鋒有著本質一致性的當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在原有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與升華。一是以雷鋒精神為內核的中國特色現(xiàn)代志愿服務更突出以人為本,更兼顧了個人的發(fā)展性。從社會行為的角度,學雷鋒運動是黨組織倡導的以道德建設為目標的社會政治運動,志愿服務則是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公民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一種社會參與的方式。志愿服務是個體獲得社會肯定,實現(xiàn)自我社會價值的重要平臺,是個人尋求持續(xù)成長和發(fā)展的一種途徑和手段;二是以雷鋒精神為內核的中國特色現(xiàn)代志愿服務更凸顯了權利、義務、責任等現(xiàn)代社會理念,更符合中國特色民主法治社會對于公民的素質要求和行為期盼。隨著科技發(fā)展,信息快速傳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的更近,聯(lián)系更緊密,相互依存,彼此扶持成為共識,志愿服務的一些核心價值,如人的本性是利他、民主法制社會每一個公民都需主動承擔責任等,高度符合現(xiàn)代人的精神特征,在一定意義上,志愿服務可以從精神、文化、社會等多方面提高社會個體生活質量; 三是志愿服務是人在各種強制社會力量之外的自由選擇,是人的個性外化和個人權利的一種表現(xiàn)。在一定意義上,志愿服務是基于人本主義的個體自由選擇集合而成的一種集體主義性質的公共服務。其實質可以理解為 “利他”與“為己”之間的中道 , 即志愿者通過志愿服務來追求“為己”與“利他”的和諧, 從而將促進公益與自我實現(xiàn)結合為一的價值取向。當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慈善文化傳統(tǒng)與中國現(xiàn)代社會道德意識發(fā)展現(xiàn)實的一種有機結合,這種結合顯然更接近和符合已實現(xiàn)了與世界接軌的當代中國人的內心需求與社會道德行為的特點。
發(fā)展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是民主法治社會的建設,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我們需要從理論建設、樹立價值觀、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架構整個中國特色志愿服務體系。要豐富以雷鋒精神為重要核心的現(xiàn)代中國志愿服務的理論內涵;要持續(xù)擴大宣傳,在全社會樹立起以雷鋒精神為重要核心的志愿服務價值追求;要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建立起以雷鋒為榜樣的志愿服務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