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雯雯
【摘要】 在課堂上、在作業(yè)中,學生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在所難免,其成因也復雜多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不會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最終導致“老師整天埋頭批改作業(yè),學生整天重復機械的作業(yè)”,同時也影響了教學質(zhì)量. 因此我們側重從學生的錯題入手,抓住學生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努力提升課堂實效. 本文就如何充分挖掘錯誤資源,從而達到“變錯為寶”作出詳細分析.
【關鍵詞】 錯誤資源;優(yōu)勢
一、我們的發(fā)現(xiàn)
在課堂上、在作業(yè)中,學生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在所難免,其成因也復雜多樣,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不會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最終導致“老師整天埋頭批改作業(yè),學生整天重復機械的作業(yè)”,同時也影響了教學質(zhì)量. 因此我們側重從學生的錯題入手,抓住學生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努力提升課堂實效.
通過研究我們對錯題有了重新認識,發(fā)現(xiàn)不同的學生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同錯誤的成因也有共性的原因. 概括如下:
(一)基本技能不過關
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計算出錯,二是審題不清.
(二)基本概念不清晰
相近概念沒有掌握——比如周長與面積,分率與具體的量(五分之四與五分之四米).
從屬概念的認識不清——比如“整除”和“除盡”,“因數(shù)”和“質(zhì)因數(shù)”.
(三)思維定式的負遷移
典型的錯誤有: 78 - 78 ÷ 39 - 39 = 1.
(四)數(shù)學直覺感知能力弱
數(shù)字抄錯,漏抄;增加、增加到,減少,減少到,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
(五)學習習慣不佳
一些學生書寫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做作業(yè)不善于獨立思考,愛抄襲別人的. 沒有固定的草稿本,課本上,課桌上隨意亂打.
二、如何有效地讓學生“知其錯,更知其所以錯”呢
我們針對六年級學生學習的特點,對學生平時的典型錯題進行深入分析以后,總結出一些初步的應對策略,供大家參考并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一)“尋源式”策略顯功力
“一道數(shù)學題學生做錯了,老師講了三遍,學生還是做錯了. 誰笨?”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樣的,不明白的人卻各有各的困惑. 我們對待學生的差錯,是不能用“粗心”一詞來打發(fā)的.
【錯例】王師傅把一根長1米,橫截面半徑為2分米的圓柱形木材,平均截成3段,表面積增加了多少?
錯誤成因:
1. 截3段,學生誤認為增加6個面.
2. 增加的是什么面,學生不清楚.
3. 表面積增加的部分就是增加的面的面積,學生不清楚. 根據(jù)以上錯因的分析,我們用了以下幾點解決對策:
1. 教師盡可能地借助有效的教具讓學生在觀察中理解這一知識(如用橡皮、黃瓜,香腸表示圓柱體等).
2. 讓學生在課外自己進行動手實踐,加深對這一知識的理解掌握.
3. 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二)“互動式”策略顯活力
艾賓浩斯的遺忘規(guī)律告訴我們學習新知最初的遺忘速度最快,以后逐漸緩慢. 所以學生對于新犯的錯誤,當時通過教師講解能夠改正了,但沒過幾天,又犯了同樣的錯誤,甚至根本回憶不起當時是怎么改正的. 基于此現(xiàn)象,我們平時注意讓學生收集整理自己的錯題,做到及時鞏固與消化.
1. “你收我集”樂陶陶
在班級中,我們開展了“你收我集”的活動,即把當天的錯題選擇性地摘錄下來,在課余期間,把錯題本互相交流與討論. 既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梳理”知識的好習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歸類意識.
2. “神秘小卡”頂呱呱
錯題本的建立,無疑給孩子們學習數(shù)學帶來了信心與激情. 但時間一長,積極性又會低落,于是,錯題卡就誕生了!
我們的錯題卡是這么做的:它的大小如同一張名片卡,分前后兩面,前一面寫明錯題的出處、錯題、采集者姓名,后一面是分析錯因和正確的解答.
一卡多用它是一張“學習卡”,在復習階段,拿出卡片,看看學習過程中的錯題,和同伴、家長一起細細分析;它又是一張“資源卡”,教師在單元復習或總復習之時,就可從學生當中挑選相應錯題卡,在實物投影處展示,相當便捷.
3. “拓展式題目”促提高
揪出錯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養(yǎng)成良好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但如果僅僅停留于錯題上,學生還只是單向發(fā)展,思維得不到大膽發(fā)散. 所以,每周我們都會布置一至兩道知識拓展類的思考題;讓他們的大腦每天瘋狂地轉動一下,思維放肆地暢游一回,更多一些自我學習與反思的機會.
(三)上好“錯例分析課”及時對比助分析
1. 提前孕伏,作好鋪墊. 我們教師利用課間或業(yè)務學習時間事先研討本單元的典型錯例有哪些,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數(shù),提前干預.
2. 上好典型錯例的對比分析、對比練習課,集中錯例集中處理.
3. 針對學生計算能力差,建立“每天一練”本,每天做幾道題逐步提高.
4. 重視審題,培養(yǎng)學生“咬文嚼字”的習慣.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抓住每一個關鍵詞,仔細分析與比較. 圈一圈,讀一讀,讓學生在第一次讀題時圈出問題中的關鍵詞,再根據(jù)關鍵詞帶著問題再去讀題目,避免學生常犯“一字之差”引起的錯誤.
總之,錯誤是真理的鄰居. 通過對學生錯題成因的深入分析,找到了合理的解決策略,“變錯為寶”,使師生在錯題中共同成長,使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真正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