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有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內容;特點;導入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106—01
一、教學數與代數時巧妙選擇導入方法
第一,把握數的認識的特點,選擇導入方法。在小學階段“數的認識”一般分為整數的認識、分數和百分數的認識。學生除了要掌握上面的知識技能外,還要增強數感、符號感以及估算意識。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生活經驗,教師的導入應新奇并富于童趣。
第二,把握數的運算的特點,選擇導入方法。運算是基于法則進行的,通常運算要滿足一定的運算律。新課標對數的運算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運算技能,應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避免繁雜計算和程式化地敘述算理。
第三,把握常見量的特點,選擇導入方法。常見量是指“元角分、時分秒、年月日、噸千克”。教師教學的關鍵點在于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并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第四,把握數式與方程的特點,選擇導入方法。教師在導入時大多采用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的方式,在教學時常采用公式套題目的策略,之后再讓學生自己探索解題技巧,從而發(fā)現(xiàn)最簡單的解題方法。
第五,把握正比例與反比例的特點,選擇導入方法。正比例、反比例的主要內容有:理解實際情境中的按比例分配,認識生活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能將有關正比例的數據在有坐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
二、教學圖形與幾何時巧妙選擇導入方法
第一,把握小學生空間觀念培養(yǎng)的特點,選擇導入方法??臻g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描述畫出圖形等??臻g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是空間感知不斷提升為空間認知的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特有的思維特點,采用形象直觀的講解。
第二,把握測量教學的特點,選擇導入方法。測量是指出某個物體具有多少單位的某種屬性,測量、測量單位、測量的量三個名詞是小學生需要區(qū)分的常見的概念,在新課標中關于測量的教學內容大致分為測量物體的長度、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物體的體積和容積以及角的度量四個部分。這是需要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能獨立完成的部分,教師的關注點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第三,把握圖形變換及相互位置關系教學的特點,選擇導入方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小學階段學生要掌握的主要有平移、旋轉、對稱及簡單的圖形相似的內容,注重在操作中,如在方格紙上畫一個圖形經變換后的圖形和剪對稱圖形,來加深對圖形變換的認識和掌握圖形變換的畫圖技能。在引導上不用大費周折,在“教”上也淺顯易懂,但是在學生的“學”上,有很多小學生并不能從游戲中習得知識,這是教師特別要注意的。
三、在開展綜合與實踐活動時巧妙選擇導入方法
綜合與實踐教學內容有六大特點,第一是現(xiàn)實性?,F(xiàn)實性要求學生體會數學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如“制訂班級或家庭的旅游計劃”;第二是綜合性。加強小學數學各學習領域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生活中獲取的經驗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第三是探索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小學生嘗試著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與答案,探尋最優(yōu)化的解決方案;第四是問題性。任何一個活動都是從問題開始,學生開展調查、實驗和研究型學習,在解決原始問題的過程中解決新問題;第五是實踐性。作為一種體驗性學習,綜合與實踐要求學生自身感受,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來;第六是開放性。綜合與實踐的學習內容是開放的,不局限于固有的邏輯系統(tǒng)和預設的答案,其學習的形式有調查、課題研究、小型研究報告等。根據這六大特點,教師在選擇導入方法時要注意突出教師“教”的實踐性,發(fā)揮小學生“學”的主體性,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的內容應該豐富;評價的方法應該多樣化,如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應以定性描述為主。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