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信息技術“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因而構建生活化的信息技術課堂尤為重要。教師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
【關鍵詞】信息技術 生活化教學
“生活教育”理論具有整體性、實踐性等特點。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術課程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門,同樣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對當前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根據(jù)整體性特點,科學整合各種課程資源
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相比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綜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學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識聯(lián)系的整體性。它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比如信息論、控制論、美學、文學、外語、數(shù)學、物理、電子學等等。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本質,使它的教學內容不能脫離其他內容而獨立存在,只有盡可能地把其他學科內容融進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把社會問題融進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并加強信息技術課程內各模塊知識之間的整合,才能切實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學會使用信息技術,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信息技術課程和社會問題的整合
信息技術課程除了要符合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趨勢外,還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21世紀,將現(xiàn)代科技、自然、人文、旅游、環(huán)境等社會問題,通過創(chuàng)設適當?shù)那榫皞鬟_給學生,并同時完成信息技術課程自身的學習任務。信息技術課程和社會問題的整合,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課前引入階段整合。新知識的學習可以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使學生借助這些有實際背景的問題,激發(fā)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如教學計算機病毒時,我們可從危害人體的生物病毒——SARS病毒引入。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提高,很快就會了解它們的共同特點(潛伏性、傳染性、破壞性),掌握防止病毒侵入的方法,在學習信息技術的同時,受到良好的健康教育。
2.課后延伸階段整合。新課結束以后,我們可以安排一些聯(lián)系實際、具有時代背景特征的綜合性任務和實踐作業(yè),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和其他各種途徑獲取信息,使用信息技術來處理、分析信息。同時,還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協(xié)作完成任務,以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這里所涉及到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后延伸,甚至是社會現(xiàn)實性課題,如環(huán)境保護、旅游類問題等。這種整合方式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任務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教師僅對學生收集、處理和分析信息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
(二)信息技術課程內各模塊知識之間的整合
信息技術課程各模塊知識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一些模塊的知識自成體系,比如,圖畫處理和文字處理兩個模塊,如果僅從專業(yè)學習的角度考慮,他們之間沒有什么聯(lián)系,學生可以分別獨立地學會兩種工具的使用。但是從解決現(xiàn)實問題方面考慮,經(jīng)常需要結合圖像和文字兩種信息載體來描述一個活動或制作一個作品,通過“剪貼板”綜合使用多個軟件,使表述更生動、清晰,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在教學“神奇的剪貼板”這一計算機常識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把在“寫字板”中輸入、修飾過的文字,復制到“圖片”文件中,或把“畫圖”程序窗口中的圖片移動到“寫字板”中;在教學用計算機畫畫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圖畫中添加文字;在教學用計算機作文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文章中插入圖片,用Word繪制圖片……這樣一來,學生在制作出圖文并茂的作品的同時,培養(yǎng)了綜合運用各種軟件的能力,也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根據(jù)實踐性特點,努力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生活教育是實踐性的教育——“教學做合一”。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行動的”、“戰(zhàn)斗的”。他從“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認識論出發(fā),時時突出生活實踐對認識的基礎地位,強調生活、做、行動對教育、學習和知識的決定作用。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以上機操作實驗為主要手段的學科。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必須進行上機實驗操作。《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上機課時不應少于總學時的70%。重視和加強上機操作,能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使他們切實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由獲得知識進而運用知識,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上機實驗操作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訓練是主線。作為主體的學生應經(jīng)歷“機器——教師——機器”的過程,即學生直接接觸機器,形成初步的直觀感受,再由教師講解理論知識,加深學生理解,升華教學內容,最后學生上機操作,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去完成學習任務,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掌握更加牢固。
例如,教學輸入大寫字母時,要求學生擊Capslock鍵,指示燈亮時輸入的是大寫字母;若接著輸入小寫字母,教師不說明方法,讓學生自己思考,學生會試著再擊一次Capslock鍵,這樣大膽嘗試,效果良好。接著,教師提出用剛才的方法輸入大寫字母,有時很麻煩,可改用換檔鍵Shift配合字母鍵進行大寫字母的輸入,學生會試著擊一次換檔鍵,再擊字母鍵,但不見大寫字母。此時,教師叫學生按住換檔鍵不放,同時擊字母鍵便會成功。這樣成功的操作,學生會銘記在心,印象深刻。
“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對新課程改革的啟示很多很多。面對課程改革的形勢,廣大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工作者必須進一步加深對生活教育理論和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以生活教育理論推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