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草
束氏貍狌
衛(wèi)人束氏,舉世之物,咸無所好,唯好畜貍狌①。貍狌,捕鼠獸也。畜至百余,家東西②之鼠捕且盡。貍狌無所食,饑而嗥③。束氏日市肉啖之。貍狌生子若孫,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饑輒嗥,嗥則得肉食。食已,與與如④也,熙熙如⑤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墮甕者,急從束氏假貍狌以去。貍狌見鼠雙耳聳,眼突露如漆,赤鬣⑥又磔磔然⑦,意為異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貍狌怖甚,對之大嗥。久之,鼠度其無他技,嚙其足,貍狌奮擲⑧而出。 (選自明·宋濂《寓林折枝》)
[注釋]
①貍狌(líshēng):貍貓、野貓。這里泛指貓。 ②家東西:指住宅周圍。③嗥(háo):野獸吼叫,這里指貓叫。 ④與與如:走路安逸舒適的樣子。 ⑤熙熙如:和悅快樂的樣子。 ⑥鬣(liè):這里指老鼠嘴角的胡須。 ⑦磔磔(zhézhé)然:吱吱地叫。形容老鼠的叫聲。 ⑧奮擲:拼命聳身往上跳,像東西被扔出去似的。
[譯文]
衛(wèi)國有個(gè)姓束的,所有人世間的東西,全都不愛好,只愛養(yǎng)貓。貓,是一種善于捕鼠的動(dòng)物。他家養(yǎng)了一百多只貓,這些貓先把自己家的老鼠捉光了,后來又把周圍鄰居家的老鼠捉光了。貓沒吃的,餓得喵喵直叫。束家就每天到菜場買肉喂貓。幾年過去了,老貓生小貓,小貓又生小貓,這些后生的貓,由于每天吃慣了現(xiàn)成的肉,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老鼠。只要餓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飽了就舒舒服服蹓跶,快快樂樂玩耍。
城南有戶人家老鼠成災(zāi),經(jīng)常成群地亂竄。有一次,幾只老鼠掉進(jìn)了一口大甕中。這戶人家就急忙從束家借了一只貓回家捕老鼠。束家的貓看見甕中那些亂竄的老鼠聳著兩只小耳朵,瞪著兩只突出而漆黑的小眼睛,翹著兩撇小胡須,一個(gè)勁兒地吱吱亂叫,以為是什么怪物。感到非常新鮮,又有點(diǎn)害伯,只是在甕沿上看著老鼠竄來竄去,而不敢跳下去捕捉。這家的主人看見貓這么不中用,氣壞了,使勁把貓推了下去。貓害怕極了,嚇得對著老鼠大叫。過了很大一會兒,老鼠估計(jì)這貓沒有別的能耐,就一擁而上,有的啃貓的腳爪,有的咬貓的尾巴,貓又怕又疼,拼命聳身往上一跳,逃跑了。
[讀后思考]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
①唯好畜貍狌( ) ②以啖肉故( )
③但饑輒嗥( )
④急從束氏假貍狌以去( )
2.從文段中找出一個(gè)與“舉世之物”的“舉”意義相同的字( )
3.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xiàng)是( ),古義是( ),今義是( )。
A.唯好畜貍狌 B.以啖肉故
C.南郭有士病鼠 D.有墮甕者
4.下列句中加點(diǎn)的詞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xiàng)是( ),本為( )詞,活用為( )詞,意為( )。
A.貍狌無所食 B.束氏日市肉啖之
C.意為異物也 D.貍狌奮擲而出
5.與“鼠度其無他技”中的“度”意義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道不通,度已失期 B.先自度其足
C.寧信度,無自信也 D.物換星移幾度秋
6.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衛(wèi)人束氏,舉世之物,咸無所好,唯好畜貍狌。
②畜至百余,家東西之鼠捕且盡。
③食已,與與如也,熙熙如也。
④久之,鼠度其無他技,嚙其足,貍狌奮擲而出。
7.貍狌失去捕鼠本領(lǐng)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
1.①喂養(yǎng) ②吃,這里有“喂”的意思 ③就 ④借2.“咸無所好”的“咸”3.C 憂慮,被某件事情騷擾;疾病4.B 名,動(dòng),買5.A(估計(jì))6.①衛(wèi)國有個(gè)姓束的,所有人世間的東西,全都不愛好,只愛養(yǎng)貓。②他家養(yǎng)了一百多只貓,這些貓先把自己家的老鼠捉光了,后來又把周圍鄰居家的老鼠捉光了。③吃飽了就舒舒服服蹓跶,快快樂樂玩耍。④過了很大一會兒,老鼠估計(jì)這貓沒有別的能耐,就一擁而上,有的啃貓的腳爪,有的咬貓的尾巴,貓又怕又疼,拼命聳身往上一跳,逃跑了。7.貍狌長期依賴束氏,不去捕鼠(答“束氏日市肉啖之”或“長被束氏畜養(yǎng)的緣故”等也可)。8.開放性問題,只要觀點(diǎn)正確且與原文有聯(lián)系即可(提示:可從束氏的角度、貍狌的角度、貍狌與老鼠關(guān)系的角度引發(fā),如不要溺愛、要自立自強(qiáng)、不要養(yǎng)尊處優(yōu)、不要拋棄特長、要注意生態(tài)平衡等)。
鈷鉧潭記
鈷鉧潭在西山①西。其始蓋冉水②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勢峻,蕩擊益暴,嚙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余,有樹環(huán)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門③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④之委積,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貿(mào)財(cái)以緩禍?!?/p>
予樂而如其言⑤。則崇其臺,延其檻,行其泉,于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淙然⑥。尤以中秋觀月為宜,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ㄟx自唐·柳宗元《永州八記》)
[注釋]
①西山:地名,在永州西邊瀟江邊上。②冉水:水名,又名染溪。③款門:敲門。④私券:私人借據(jù),指債務(wù)。⑤如其言:照他的話去做。⑥淙然:小水流入大水的聲音。
[譯文]
鉆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開始大概是冉水從南邊奔流下來,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東流去;其頭尾水勢峻急,更加激蕩,侵蝕岸崖,所以邊緣廣闊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頭停下來;水流形成的旋渦像車輪翻滾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靜的水面有十畝。四周樹木環(huán)繞,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來游玩,剛一敲門就來告訴我:“官租私債越欠越多,(沒辦法),我想在山上鋤草開荒,并愿意賣掉我潭上的田,暫時(shí)緩解一下債。”
我很高興答應(yīng)了他的話。我就加高臺面,延伸欄桿,疏導(dǎo)高處的泉水使其墜落入潭中,發(fā)出了悅耳的聲音。特別是到了中秋時(shí)節(jié)賞月更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視野更加遼遠(yuǎn)。是什么讓我更喜歡住在這野曠而忘掉故土,莫非是這鉆鉧潭嗎?
[讀后思考]
1.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
①嚙其涯( ) ②芟山而更居( )
③氣之迥( ) ④以予之亟游也( )
2.寫出下列句中的“其”所指代的內(nèi)容。
①其始( ) ②其顛委勢峻( )
③行其泉( ) ④予樂而如其言( )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xiàng)是______;______通______。
A.屈折東流 B.蕩擊益暴 C.畢至石乃止 D.有泉懸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顛委勢峻,蕩擊益暴。
②流沫成輪,然后徐行。
③則崇其臺,延其檻,行其泉。
④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5.本文著重寫______,主要突出景物______的特點(diǎn),透露了當(dāng)?shù)剞r(nóng)民______的生活境況。
6.柳宗元的散文小品一般通過寫景記事來議論抒情。請你選擇一處山水風(fēng)景,寫一篇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1.①侵蝕 ②割草,這里指開荒 ③遼遠(yuǎn),這里指氣清 ④多次,屢次 2.①指鈷鉧潭 ②指冉水 ③指泉水 ④那個(gè)農(nóng)民,指住在這里的人 3.A,“屈”同“曲” 4.①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流勢峻急,沖擊得更猛烈。 ②水流激起的旋渦,成為車輪那樣一圈一圈的,然后慢慢流去。③于是加高原有的臺子,延長原有的欄桿,引導(dǎo)那泉水到高處。 ④是什么使我樂于住在這夷人聚居的地方而忘記故鄉(xiāng)呢?不就是這樣優(yōu)美的鈷鉧潭嗎? 5.潭源;清秀;困苦 6.略。
孔子閑居
孔子閑居,喟然而嘆曰:“銅鞮伯華而無死,天下其有定矣!”子路曰:“愿聞其為人也何若?”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學(xué);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子路曰:“其幼也敏而好學(xué)則可,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則可,夫有道又誰下哉?”孔子曰:“由不知也!吾聞之:以眾攻寡,而無不消也;以貴下賤,無不得也。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而下士七十人,豈無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乎哉!”(選自西漢·劉向《說苑》)
[注釋]
①喟(kuì)然:長嘆的聲音。然,詞尾。②銅鞮(tí)伯華:春秋時(shí)晉國大夫羊舌赤,銅鞮是他的封地,伯華是他的字。而,如果。③其:大概。表揣度的語氣副詞。④子路: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⑤何若:何如,怎么樣。⑥敏:聰明。⑦下:對……謙下,意動(dòng)用法。⑧誰下:對誰謙下。誰,疑問代詞作賓語而位于動(dòng)詞“下”的前面,屬賓語前置。⑨消:消滅。⑩昔者:從前?!罢摺敝~,與時(shí)間詞構(gòu)成雙音詞。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年幼,他攝政。制:掌握。
[導(dǎo)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本文記載的是孔子與其弟子子路的一段對話。從孔子的話中,流露出他作為一個(gè)有抱負(fù)的士人的心愿:即希望統(tǒng)治者禮賢下士,重用賢才。當(dāng)然我們今天來讀這則短文,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shí)意義,即為人要注重修養(yǎng),謙卑待人;不能恃才自傲,目中無人。這是為人最重要的品格。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長嘆說:“銅鞮伯華如果不死,天下大概就會安定了!”子路說:“希望聽聽他的為人怎么樣?”孔子說:“他年幼時(shí),聰明好學(xué);他壯年時(shí),有勇氣而不屈服;他年老時(shí),有德才而且能夠?qū)θ酥t下?!弊勇氛f:“他幼時(shí)聰明好學(xué)還可以,他壯年時(shí),有勇氣且不屈服也可以,哪有德才又需要對人謙下呢?”孔子說:“仲由,你不知道啊!我聽說過這樣的事:用眾多的軍隊(duì)攻打數(shù)量少的部隊(duì),沒有不能消滅的;用尊貴的身份對待卑賤的人,沒有得不到的。從前周公旦掌握天下政權(quán),而對七十位士人謙下,難道他沒有德才嗎?只是因?yàn)橄氲玫劫t士的緣故啊。有德才而能對天下的士人謙下,該是君子??!”
[讀后思考]
1.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文言實(shí)詞。
①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 )
②而下士七十人( )
③豈無道哉( ) ④欲得士之故也( )
2.指出下列文言虛詞不同的意義和用法。
①而 :銅鞮伯華而無死( )
有道而能以下人( )
②其 :天下其有定矣( )
愿聞其為人也何若( )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眾攻寡,而無不消也;以貴下賤,無不得也。
②夫有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4.孔子是用什么方法來闡明道理的?孔子的話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態(tài)?
5.根據(jù)本文內(nèi)容可以概括出一個(gè)什么成語?你從文中明白了一個(gè)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①掌握;②對……謙下;③德才;④緣故。2.①如果,表假設(shè)的連詞;而且,表遞進(jìn)的連詞。②大概,表揣度的語氣副詞;他的,第三人稱代詞。3.①用眾多的軍隊(duì)攻打數(shù)量少的部隊(duì),沒有不能消滅的;用尊貴的身份對待卑賤的人沒有得不到的。②有德才而能對天下的士人謙下,該是君子??!4.禮賢下士;謙卑待人才會有賢才來投靠,所以敬重有見識、有能力的賢人,有禮貌地對待地位低的人,不恃才自傲,才是為人最重要的品格。5.舉事例,列舉了銅鞮伯華和周公旦“禮賢下士”的例子;孔子的話反映了他希望統(tǒng)治者能提高自己地位的士人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