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潔
[摘要]選修教材的教學,要求教師掌握的知識廣博精深。選修課本是基于必修課本之上的,學生在必修課中學到的鑒賞方法,拿到選修課中來實踐、運用,并進行拓展延伸,這才是欣賞,才是挖掘,才是提升。選修課的高效挖掘既指與必修課的學習目標實現(xiàn)的橫向比較而言,也指選修文本問題探究中不同深度與層次上的比較。
[關鍵詞]選修教材高效拓展延伸深度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60018
不久前,我有幸參加了一次語文選修課的優(yōu)質課大賽。我執(zhí)教的課題是《項羽之死》。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鑒賞形象,而鑒賞形象離不開對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文字的品悟,品悟語言又離不開誦讀,所以我的整節(jié)課教學都是圍繞誦讀語段與鑒賞項羽形象進行的。學生通過默讀、自主誦讀等多種形式的閱讀對項羽的性格已經(jīng)有了較為全面的把握。課堂上,學生發(fā)言很積極,且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從文本語言入手,批文入情,超出了我的想象。總之,這節(jié)課基本完成了我的預期教學目標,但是,結束后,我很失落。
不是因為分數(shù),不是因為名次,更不是因為來自評委老師的中肯的批評,而是因為,這節(jié)課上得太平常了,平常到與必修課本中的《鴻門宴》的教法是一樣的。先是讀,接著理解文本,點撥重要文言知識,接著鑒賞人物形象。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挖掘,完全是為達到最基本層次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方案。
選修課本是基于必修課本之上的,學生在必修課中學到的鑒賞方法,拿到選修課中來實踐、運用,并進行拓展延伸,這才是欣賞,才是挖掘,才是提升。選修課的梯度挖掘既是指與必修課的學習目標實現(xiàn)的橫向比較而言,也是指選修文本問題探究中不同深度與層次上的比較。據(jù)此,《項羽之死》一文的教學,是否可以嘗試從以下角度進行挖掘呢?
一、對項羽形象的縱向比較分析
在必修《鴻門宴》一文中,司馬遷用史筆筆法為我們展現(xiàn)出了政治、外交場中的項羽性格:自負、寡斷、輕信、愚鈍。而在《項羽之死》一文中,司馬遷用文學筆法,諸如渲染、夸張,為我們刻畫了一個戰(zhàn)場上的英雄形象,他多情重義,驍勇無敵,知恥知義,自尊自愛。兩相比較,一是失敗的項羽,一是成功的項羽;一是可恨的項羽,一是可嘆的項羽。學生對歷史人物的印象更深刻,認識更全面。
二、對項羽烏江自刎這一行為的認識與評價
項羽烏江拒渡并自刎值不值?關于這個話題,歷來褒貶不一,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人留下的詩句從不同角度評價了項羽之死,其評價無非是從理性與感性兩個維度進行的。我們且不問項羽死得值不值,首先應區(qū)分英雄與偉人、英雄與政治家的不同,項羽更多的時候是一個英雄,無論是戰(zhàn)場上的還是烏江邊的。他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忍辱偷生不是他的大丈夫剛烈本性。烏江拒渡體現(xiàn)了他的尊嚴,賜馬、贈頭成全了他的英雄情結。所以,盡管項羽三十多歲即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他也在生命的最后一站演繹了彩虹一般五彩斑斕的美,令萬眾矚目、烏江沸騰。他的生命雖無長度,但有高度。劉邦、勾踐是政治家,政治家以輸贏衡量自己的功績與價值;項羽是英雄,英雄以生命來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故而在引導學生評價項羽之死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文學與歷史的標準,讓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項羽之死是悲壯的,我們無理由去要求一個英雄忍辱偷生,臥薪嘗膽,以期東山再起。
三、司馬遷對項羽的態(tài)度與評價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一文后寫了一段贊。贊是司馬遷對所傳歷史人物的評價,有褒有貶,不盡相同。對項羽的贊中,有不少這樣的字詞:自矜功伐、武力經(jīng)營、不自省、不覺悟。這些詞無一不是批判??梢?,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是理性的,是客觀的,是歷史的。但是在《項羽之死》中,我們透過文本語言,尤其是極具感染力的詞句,諸如“眾人皆泣,莫不能視”“眾人皆伏曰‘如大王言”“馬童面之”“吾為若德”這樣的話可以明顯地看出褒筆,在項羽的人生終點,作者寫出了他的威言和下屬的信服,以叛徒的慚愧襯出楚霸王的義氣俠風。垓下歌的插入,更平添了霸王的丈夫柔情,讓人讀來為之腸斷。顯然,這種描寫是感性的,是文學的,是帶有作者主觀情感的。為何司馬遷在文本中和文本外對項羽的評價不相同呢?在教學中,我們可就此問題進行一下探究。深入了解司馬遷的人生遭遇和困厄,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總是在“不虛美,不隱惡”的寫作宗旨下,融入對弱者、對義氣之人的同情與贊美,如對趙國的同情,對強秦的憎惡;對項羽英雄末路的惋惜,對劉邦小人功成的鄙夷。司馬遷的《史記》客觀的來說,是打上了他個人的人生印記的。
《項羽之死》一文若能從以上三個維度深入挖掘的話,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評價能力定能得到大大的提高,這才真正實現(xiàn)了選修課程的開設初衷與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