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如意
眾多廠家試水智能停車
在國內一線城市中,“停車難”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互聯網+”的勝行,著力解決停車難題的停車類O2O開始成為各類新創(chuàng)企業(yè)的寵兒。自2014年起,品類繁多的停車APP相繼問世。雖然,停車APP的前期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多數停車APP公司依舊樂此不疲,你爭我奪地拿下每一塊車位“版圖”,一場“道閘之戰(zhàn)”愈演愈烈。
目前來看,停車APP可從停車的切入方向分為三類,即代客泊車類、進場前服務類(偏信息)和進場后服務類(偏硬件)。代客泊車類在國外的典型代表為LUXE,泊車服務是通過手機APP讓泊車工在用戶需要的地方接管車輛,幫用戶去泊車,然后用戶需要取車的時候同樣通過APP操作。除泊車外,還能選擇加油和洗車等附加付費服務。國內的同類公司有悠泊和上海停車寶等,后者已經完成了1 600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進場前服務類國內有《蘿卜停車》、《停車百事通》和《高德車友匯》等,其中《蘿卜停車》主要收集北京五環(huán)以內以及五環(huán)外某些重點區(qū)域的停車場、路邊停車點與小區(qū)停車位等信息,然后把停車場所的地理位置、價格和使用狀態(tài)等有用信息聚合起來供其用戶使用,同時還提供諸如辦理包月停車等服務。
進場后服務類有《無憂停車》、《丁丁停車》、和《科拓》等,其中《無憂停車》覆蓋全國近30個省市,8萬余家大中型停車場,能夠實現停車場信息查詢與停車費移動支付(支付寶)。在業(yè)內頗具影響力的《丁丁停車》于2014年12月獲得了數千萬元人民幣天使投資,其硬件產品—智能車位鎖頗有特色,它通過車位鎖切入小區(qū)與商場等停車場。智能車位鎖和相應的手機APP連通,手機操作車位鎖的升降以實現對車位的管理。
盯上停車這塊“大蛋糕”的除了手機軟件商,還有地產界的巨頭。地產商們對它的期許可不只停車那么簡單,它還將包含更多的商業(yè)信息。比如未來,在大型購物中心,顧客用停車APP找到泊位;而商家則同時將購物折扣、優(yōu)惠活動和新品發(fā)布等信息向該顧客推送出去。由于這些地產商財雄勢大,所屬停車場有著精良的終端設備—每個車位都配備了感應裝置,這些裝置不僅可以無線定位,而且能夠反映出使用時間。這就大大提升了空車數據的準確性,還可實現反向尋車、預約車位等普通停車APP目前還不具備的功能。
地推成為最大瓶頸
眾多停車APP扎堆進入停車市場,源于停車消費巨大的商業(yè)機會。在2015年底舉行的第十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技術研討會暨設備博覽會上發(fā)布的《互聯網+智能停車指數研究報告》顯示,以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為例,四城市平均停車泊位缺口率為76.3%,每座城市至少有超過200萬輛車無正規(guī)車位可停。有業(yè)內人士指出,未來智能停車有望達到千億元級的市場規(guī)模。
目前,各家停車APP大都承諾可實現周邊停車場車位查詢、手機支付停車費和停車場內找車位等功能。乍聽上去,停車頑疾也要被“互聯網+”輕松化解了。然而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雖然智能停車是個巨大的金礦,但停車APP的門檻非常高,打車APP面對的只是出租車公司,而停車APP面對的則更加復雜,不僅有各類停車場產權實體,還有大量路側停車和相關機構。這些資源門檻決定了一般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者很難全國性復制這種服務。
許多停車APP現在都卡在了地推環(huán)節(jié)。根據互助停車運營總監(jiān)陶媛的說法,現在與互助停車開通合作的停車場僅32個,登記過的車位有1 000多個,平均每天能分享出來的車位大概僅有400到450個左右。盡管互助停車方面表示,他們希望在2016年能夠開通200到300個停車場,但根據互助停車創(chuàng)始人盤小龍的說法,每一個停車場能夠分享出來的車位平均在50個左右,計算后也只有不到2萬個車位。顯然這與車位的巨大缺口比,仍然是杯水車薪。地推除了對停車場的改造,設備軟硬件的升級,人員的配置外,最重要的就是尋找愿意合作的停車場。暢停CEO韓勇國也坦言,由于從2015年年末才開始推廣暢停,目前平臺在廣州的布點還十分有限,基本靠和物業(yè)合作進行“強推”。丁丁停車在北京僅與150個停車場談成了合作,負責人也同樣認為這種智能停車的模式用戶教育成本高,再加上沒有相關行業(yè)基礎而造成的不信任,談合作的過程并不容易。所以,推廣成了新模式的最大障礙。
事實上,在智能停車的新模式中,物業(yè)方也是受益方,不僅有收入分成,還能把人力成本省下來。由于“硬件+軟件”的結合,車主停車的信息能夠被更加精確地實時記錄,更加方便停車場對所有停車位的集中式管理。而且停車APP還會提供相關的延伸服務,丁丁停車創(chuàng)始人申奧表示丁丁停車可以提供賣星巴克、對接洗車與快遞配送等服務。這些都有利于促進顧客消費,為商場增加收益。這樣創(chuàng)新型的停車管理模式,不僅提高了效率,還降低了成本,為什么還會遭到拒絕?歸根結底,停車APP需要通過外來的平臺收費,而物業(yè)方不愿意承擔其中隱含的風險。
除了地推困難,智能停車還面臨的一大問題是,現在國內除了數字化的停車場外,更多的停車場還是一片地、一把椅以及一個人收費的狀態(tài),對于這種停車場根本談不上與APP聯動,因此想要利用停車APP找到更多停車場,讓停車更方便,就要完善這些停車場的硬件設施,但這需要時間積累。
繞不開的數據采集
除了地推和硬件鋪設的問題,停車APP在技術方面也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缺陷。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jié)目曾對深圳市“宜停車”進行報道,指出其存在收費過高、操作不便和硬件技術不完善等問題。停車APP沒給車主帶來便利,反而添了麻煩。許多用戶表示,自己在使用停車應用時,有時會出現空車數據不準的現象?!懊髅鬈浖@示還有剩余車位,可真把車開到那里時,卻根本沒有位子。”
成立于2014年的無憂停車,經過一年多的積累,目前已擁有停車場所數據超過1萬余家。無憂停車商務總監(jiān)靳宇文認為,目前停車APP面臨的主要困難在于對車場數據的采集。他表示,“數據的采集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本头忾]停車場而言,新建車場內部一般會配備車輛識別裝置和誘導系統,平臺只要與其對接,即可獲取數據。而對于部分老舊停車場,由于缺乏相關設施建設,目前大部分APP公司只能通過贈送終端設備,才能采集到車位的數量信息。
遺憾的是,不論是哪種方法,都只是理論上的方式,在實際操作中還會遇到重重的阻力。靳宇文坦言,采集工作的困難與停車場復雜的所屬關系直接相關。目前部分停車場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分屬多家,所有權可能歸屬開發(fā)商或物業(yè)公司,而支配權卻掌握在停車管理公司或個人手中。停車場運營管理公司、物業(yè)公司和開發(fā)商,他們都對停車場擁有話語權。若想拿下一個停車場,必須疏通好各方的關系,少一個都不行。
此外,由于安裝在道閘附近的終端設備可以實現計費、支付等功能,這樣的裝置卻影響了部分收費員的“灰色收入”,導致某些收費人員阻撓設備安裝人員,甚至會對設備動一些“手腳”,這就造成了數據不準確等一系列問題。除了這些“不能說的秘密”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停車APP的發(fā)展外,即便沒有利益的牽扯,目前智能停車仍然面臨著技術的門檻。
看來,這條智能化停車之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