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
摘 要:自唐以降,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故事廣為流傳,歷代文士以此為母題創(chuàng)作了《長恨歌》《長恨歌傳》《楊太真外傳》《梧桐雨》《長生殿》等繁多著作,當中楊貴妃形象更是百端千變。唐傳奇《長恨歌傳》和宋傳奇《楊太真外傳》雖同為傳奇,也因處于唐宋兩個時代而賦予楊妃形象新意,在人物品評中不盡相同,是楊妃形象流變中重要一節(jié)。
關鍵詞:楊貴妃;唐傳奇;宋傳奇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3-0181-02
自古帝王和后妃的愛情故事頗受民間關注,楊貴妃和唐玄宗這段帝妃戀更因安史之亂和馬嵬坡之變,在后代眾多演繹中增添了家國天下的沉重感情。在楊妃形象流變過程中,《長恨歌》《梧桐雨》《長生殿》等作品從體裁、傳統(tǒng)文化和接受層面的角度加以分析重視,而陳鴻《長恨歌傳》只是作為《長恨歌》的傳提及,樂史《楊太真外傳》則研究甚少。兩部作品即分別是唐、宋傳奇中楊妃題材的代表作,在塑造楊妃形象自然有所不同,也是其形象流變中可或缺的一節(jié)。且唐宋傳奇雖常被一起提及,卻有著不可忽視和逾越的差異,關照唐宋二朝不同生存狀態(tài),并在具體描寫、情節(jié)和品評考察中,兩個截然不同卻形象鮮明的楊妃呼之欲出。
一、楊貴妃美的闡釋:簡明勾勒和平實詳瞻
楊貴妃為四大美女之一,其容貌姿態(tài)想見一斑?!堕L恨歌傳》中,陳鴻描繪楊妃體態(tài)外貌用語考究,比如李夫人之神韻“鬢發(fā)膩理,纖秾中度,舉止閑冶”,又有我見猶憐的嬌柔,“體弱力微,若不任羅綺。舉止閑冶,轉動照人”[1],但都屬極為簡明的粗線條勾勒,也是唐傳奇在描寫人物外貌特征時常用的手法,如《李娃傳》中描寫李娃“一雙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絕代未有”“明眸皓腕,舉步艷冶”[2],《鶯鶯傳》中:“常服睟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艷異,光輝動人?!盵3]三兩句雖未細節(jié)刻畫,詳述女子基礎外貌,卻以風韻神致代替之,也使讀者聯(lián)想出女子姣好的容貌、體態(tài)的嬌媚。相對于六朝小說,“有意為小說”的唐傳奇,在人物形象的展示上更為刻畫精心巧妙,也可看出唐傳奇中這些描寫語言已脫離單純的外貌描寫,著意將讀者難以感知的人物內(nèi)在的氣質(zhì)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便在形象的描寫上偏向于神韻。同時,唐傳奇“文備眾體”的藝術體制,也增添了關于貴妃描寫中“詩筆”的特征?!缎绿茣みx舉志上》首次提及科場試詩:“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試策。”[4]而陳鴻登太常為進士,是在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在唐代“詩賦取士”之后。陳鴻詩賦修養(yǎng)不言而喻,在創(chuàng)作《長恨歌傳》也會不自覺地運用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方法,傾向詩意化。文章首段敘楊妃入宮后避暑驪山宮,偶逢佳節(jié),鋪排桌幾儀仗,陳列瓜果舒食,于庭院中焚香祭拜,于七夕夜乞巧,渲染乞巧節(jié)意境,在唐宮的生活狀態(tài):“由是冶其容,敏其詞,婉孌萬態(tài)”、楊貴妃行為表現(xiàn)“益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5]等諸多語言中,行文韻散有致,描寫宛轉委曲,精細多樣,比唐以前敘述性的語言更多樣化、靈活化、詩意化,在楊妃美艷得寵背景的營造之外,也豐滿其形象,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為文末評論奠定基礎。
傳奇小說發(fā)展至宋代,有了諸多新變,宋代市井經(jīng)濟繁榮,話本小說勃興,且宋代傳奇作者群體逐漸下移,多是沒有功名的下層文人,而傳奇的接受者也多為市民階層,受這種文化水平和閱讀水平的限制,作為文言小說的宋傳奇向通俗化轉化,語言論述也更善用實,寫作內(nèi)容平實,不再似唐傳奇中虛構寫意、鋪陳色彩、精彩情志的語言。這些特征反應在《楊太真外傳》中,楊妃“豐碩修整”細節(jié)形象的外貌描寫,話語更為平實具體,“愿大家好注,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乞容禮佛”“何學士能辱人如斯”“爾貧,無可獻師長,帶我為爾與”[6],描述楊妃心理活動和行為時用詞豐富,表現(xiàn)感情各有不一,如“泣涕嗚咽,語不勝情”“妃子驚曰”“妃子深然”。較之于《長恨歌傳》中帶有詩意性的描述,宋傳奇中對楊貴妃的描寫平白又貼近生活,且有如此細膩詳瞻的描寫,雖是綜前代材料作成,別有一番韻味。
二、情節(jié)的選?。阂晕臑榘藓鸵园逓槲?/p>
以白居易《長恨歌》為底本進行創(chuàng)作的《長恨歌傳》和《楊太真外傳》,在敘述順序上都相類似,基本上都可將楊貴妃生平分為:玉環(huán)入宮冊封為貴妃、作為貴妃的宮內(nèi)生活、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被縊死在馬嵬坡下、于仙界和玄宗使者詳談回憶往事這4個階段。在這種行文結構下,又因唐宋傳奇的差異,對涉及楊妃的具體情節(jié)選擇和編排上有所不同。
錢希言《獪園自序》云:“唐人以文為稗,妙在不典不經(jīng)?!盵7]以為《長恨歌》作傳而流傳于世的《長恨歌傳》,行文思路雖一樣,但陳鴻對楊貴妃的故事做了詳細的描寫,生活在安史之亂后的陳鴻,雖敘述有真實史實,還會蔓延附會,作為勸誡小說創(chuàng)作。如在文中增添了“得弘農(nóng)楊玄琰女于壽邸”的隱晦事實,安祿山起兵反唐,且以討伐楊氏、奪取楊貴妃為托詞的附會,并且補充了與楊妃有直接密切關系的楊家家族地位的情節(jié)“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貴,爵為通侯。姊妹封國夫人,富埒王宮,車服邸第,與大長公主侔矣”[8],比及皇族的待遇,側面烘托楊妃的受寵。這一系列有一定因果聯(lián)系的情節(jié)組成了完整的小說結構,也為文后批判的評論奠定了情節(jié)基礎。
馬嵬坡之變后,楊妃成了頗受后代文人騷客青睞的創(chuàng)作原型。在宋代之前,就在詩文中被反復描繪,有了不同的素材。錢希言《獪園自序》云:“宋人以稗為文?!濒斞父M一步闡釋樂史創(chuàng)作說:“至綠珠太真二傳,本薈萃稗史成文。”[9]樂史本身是位史官,詳悉史料,又在宋傳奇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下,難免寫作中會借鑒前人所創(chuàng)。據(jù)李劍國先生考證,《楊太真外傳》中采錄的唐人著作,有20種之多,如在文中引用《逸史》辭句,張祜詩:“梨花靜院無人見,閑把寧王玉笛吹。”薈萃前人創(chuàng)作,捏造拼合情節(jié),集一篇之中。同時《楊太真外傳》中也有增設的情節(jié),且較為詳瞻:貴妃兩次忤旨,一次貴妃以“拜泣謝過”召回宮中,第二次以斷發(fā)贖罪而重獲恩寵;貴妃在宮內(nèi)百人為之掌刺繡織錦等奢侈生活;私自給予安祿山東西。樂史在文中增添的這些情節(jié),大舉烘托貴妃宮庭生活浮華,以及貴妃嫉妒等性情特征,使宋傳奇真切成為下層士人寫給一般人民欣賞的文學形態(tài),貴妃身上具有濃郁的市井生活氣息,符合市井居民的審美趣味和對上層階級生活的獵奇心態(tài)。
三、作者傾向:懲尤物和理性之思
《長恨歌傳》和《楊太真外傳》雖都以楊貴妃為中心人物,但在唐、宋創(chuàng)作大背景下關照作者的褒貶態(tài)度,則大大不同?!堕L恨歌傳》云其創(chuàng)作意圖,使后人不但對此事深有感觸,也有“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10]的反思。文后的評論已將楊貴妃視為尤物,意欲懲之以勸誡后世,參照文中描述的帶有一定因果聯(lián)系的情節(jié),如從壽王府邸得到楊貴妃的丑聞;“以其殊艷,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使天子無顧盼意,自是六宮無復進者”[11]的不擇手段、蓄意爭寵的妃子形象,可以看出描述的已不再是《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脫俗清新的楊貴妃,而是毫無后妃之德善妒妃子的形象。這般諷喻與陳鴻的史學涵養(yǎng)不無關系,安史之亂后,雖唐朝國祚漸衰,后人卻有“天不保佑玄宗,人不厭唐德”的思想,將這種盛唐衰落帶來的悲憤情感宣泄到楊貴妃身上。身為史官的陳鴻更是在文中巧妙安排情節(jié),以微言大義的風格審視這種敏感的歷史題材,反思歷史,將傳說中美艷的楊貴妃和自己主觀中亂國的楊貴妃集合到作品中,從而塑造了美色禍國的楊貴妃形象。
比起唐傳奇《長恨歌傳》直指楊貴妃尤物的評價,宋傳奇《楊太真外傳》則理性一些,帶有理性之思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五代十國和宋朝南渡的動亂之后,人們痛定思痛,從各自的立場觀點來總結沉痛的教訓;魯迅認為,宋傳奇文后評論之語“亦如唐人,而增其嚴冷,則宋人積習是也”[12],宋人以理學著稱,講究經(jīng)世致用的學識、從傳世典籍中尋找治世依據(jù)的品性和價值基礎。這類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樂史對貴妃的評估,雖在文中對貴妃的描繪有詩讖之類帶有明顯悲劇宿命論,但文后評論“玄宗在位久,倦于萬機……皆國忠之召禍也”[13],并未將朝代興衰歸咎于一介女子身上,而是以理性的視角關照。參照樂史的另一部傳奇《綠珠傳》,所持態(tài)度亦是相同,綠珠和貴妃只是作為石崇、玄宗的陪襯存在,所有榮譽都是賜予,要真正探討的話,恐怕會歸咎這些上層統(tǒng)治者的身上,觀點中亦帶有市井小民視角的烙印。
蕭統(tǒng)《文選·序》稱文為:“隨時變改,難可詳悉?!奔仁侨绱?,依托于詩歌、小說、戲曲等各種體裁的楊妃形象不一,因時而變,《長恨歌傳》《楊太真外傳》雖同為傳奇,也因處于唐宋兩個時代而賦予楊妃形象新意,在人物品評中不盡相同,是楊妃形象流變中重要一節(jié)。
參考文獻:
〔1〕〔2〕〔3〕〔5〕〔6〕〔8〕〔10〕〔11〕〔13〕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全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7,58,81,67,181,180,68,67,183.
〔4〕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63.
〔7〕欒保群點校.獪園[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3.
〔9〕〔1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09.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