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睘榇?,指導學生寫作要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為平臺,讓學生在認真觀察、悉心體味生活的基礎上,自由、自主、自發(fā)地寫,用自己的心靈寫。
一、參與活動,走進生活,體驗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fā),體現(xiàn)童真童趣,習作教學就應向生活開放,帶領學生親近自然,步入社會,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廣闊的生活認知天地。
1. 積極參與校園生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體驗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
2. 積極參與日常生活。與家長緊密配合,引導學生參加家務勞動,上街購物,探親訪友,與他人交往,休閑娛樂等,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艱辛,學會與他人打交道。
3. 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光榮院、醫(yī)院等探望需要幫助的人;到崗亭當“小警察”,到社區(qū)當“小保安”,去特殊學校聯(lián)誼等等,讓學生融入社會,體驗社會各種角色的艱辛,進而學會助人為樂。
4. 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讓學生親身實踐,用心靈來體驗社會的變化與進步。
二、創(chuàng)設情境,填補生活空缺
小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淺,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和感悟往往不夠深刻。因此,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再現(xiàn)生活,以激發(fā)學生的習作靈感。
1. 借助媒體。在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中,有生動精美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形象逼真的情境,它會使學生自然地融入生活情境,產生情感共鳴。
2. 語言描繪。受生活閱歷、地點、環(huán)境等條件限制,有許多習作素材是學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卻是可寫的。這類素材就需教師的描述,教師用生動的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感畫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鳴點,習作時就容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3. 巧用圖畫。現(xiàn)今教材中的插圖構圖精美、色彩鮮艷,只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圖畫的提示仔細觀察,就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記憶。
4. 即興表演。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內容有趣、情節(jié)生動、人物形象鮮明,讓學生即興演繹,再現(xiàn)生活。
5. 玩后導入。學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對一切新鮮事物格外好奇。在課堂上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諸如“玩一玩”“摸一摸”“賽一賽”等活動,有利于學生獲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應根據習作的需要、學生的特點,科學地加以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彌補學生生活的空缺,才能有實效性。
三、強化閱讀,豐厚生活積淀
學生參加的活動畢竟有限,如何進一步豐厚學生的生活積淀呢?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學生積累多了,寫作文時才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
1. 重視課內閱讀訓練。①訓練閱讀速度。學生初學閱讀時,速度很慢,影響閱讀量。因此,訓練閱讀的速度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著閱讀積累。②訓練閱讀方法。教材中的文本有精讀課文、略讀課文。應訓練如何有感情朗讀、默讀、瀏覽讀、粗讀、抓重點段讀等。③訓練積累方式。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會做讀書筆記,會提高閱讀效果,豐富學生的積累。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采用提綱式、摘抄式、體會式、剪貼式、標注式等方法,把讀書過程中一些優(yōu)美的詞句、精彩的片段、體會感受等及時記錄下來。
2. 拓寬課外閱讀途徑。①指導選擇書籍。要選擇思想健康、知識性強、有益于學習的讀物。只有讀好書,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質。要選擇針對性強的書籍,指導學生將課內的學法遷移于其中,使課外閱讀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②引導走進書庫。發(fā)動有關部門,給學生提供借書證、購書券,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走進圖書館、圖書室、書店、書屋,盡情遨游于書的海洋。③適當上網。網絡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快車道,在網上不僅可以大量閱讀,還可以發(fā)帖、跟帖、回帖,及時閱讀反饋,交流思想,升華感悟。④融合家庭社區(qū)。家庭和社區(qū)是學生課余的主要活動場所,可以通過家長會、社區(qū)服務站為孩子創(chuàng)設和諧的讀書環(huán)境。⑤搭建展示平臺。開設閱讀交流課,讓學生參與閱讀并互相交流;開創(chuàng)讀書QQ群、博客群、微信群,讓學生參與網絡同步共讀互惠;開辦展示會,讓學生的讀書成果多形式地精彩呈現(xiàn)。
四、指導練筆,運用生活積累
積累的目的在于運用,練筆的最終目標在于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學生通過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會感悟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累積了原生態(tài)的生活素材;通過大量閱讀,依據自己情感積蓄了有個性的寫作內容與思想,至此動筆寫作已水到渠成。
1. 指導審題選材。習作前,要理解題目的意思,研讀習作要求,明白寫什么、怎么寫;要抓題眼,明確習作的重點,明白為什么寫;要圍繞重點,清楚選擇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突出重點。
2. 指導構段謀篇。在學生動筆習作成文的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地講解構段謀篇的章法技巧。要引導學生運用課內掌握的寫法,嘗試于自己的習作中;要指導學生欣賞范文、教師的下水文,直接感受行文構段的典型范示。這樣,學生在嘗試和感受中逐步地汲取構段謀篇的章法技巧,就可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 指導寫趣味作文。讓學生把自己成長中的歡樂與苦澀、向往和夢想,把參加校園、家園以及街坊社區(qū)活動中的親身感悟和體驗,用自己的語言,充滿激情而又真實、自然地傾吐出來,書寫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景。這是一種歷練,是指導練筆不可或缺的支柱,也是學生成功習作的有效途徑。
習作泉眼,出彩于生活。生活是習作的舞臺,更是習作的源泉。關注生活,在觀察和親歷的過程中,學生習作才有源頭活水;關注生活,在積累和品味的過程中,學生習作才有不竭動力;關注生活,在交流和運用過程中,學生習作也才有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鐵路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