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素材點撥】年輕人熱衷于追問人生,渴望從成功者那里獲得成長的秘密,這固然是好事。然而,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遵從消費的底線,使自己變得強大,而不是遠離常識。
【適用文題】被過度消費的名人/辨別真?zhèn)?強大自身
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后,屠呦呦再次在社交網絡上被網友“刷屏”,但這次被轉發(fā)的是她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的“諾獎致辭”。譬如,一篇流傳甚廣的“致辭”題為“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另一段屠呦呦領取諾貝爾獎后的“發(fā)言”同樣也在社交網絡上蔓延:“……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睗M滿的心靈雞湯范兒。然而,這兩個版本的“致辭”,經媒體考證均為偽造。
隨著屠呦呦諾貝爾獎發(fā)言落下帷幕,一些微信營銷號開始推出形形色色的“屠呦呦獲獎感言”,引來眾多網友瘋狂轉發(fā)。此種對諾獎致辭的網絡消費現象與背后的傳播心理,無疑更需要探究。
因商業(yè)的驅動和對成功的崇拜,一些名人語錄、心靈雞湯得以廣為流傳,這正是屠呦呦偽獲獎致辭蔓延于網絡的背景。當種種偽名人格言以“批量生產”的方式被制造出來,反映的是部分微博與微信公眾號的無底線式經營策略。
直面屠呦呦偽獲獎致辭的泛濫成災,同樣不能不問的是網絡受眾的心理,是受眾失去了辨別真?zhèn)蔚哪芰?,還是這些偽致辭切中了他們隱秘的心理?后者的可能性應該更大一些。如今,大多數人都在淺閱讀,當點贊與轉發(fā)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就很難有人靜下心來,對自己轉發(fā)的內容進行考證。與此同時,有太多的人渴望成功,這種渴望是如此強烈,以致他們認為名人說的任何一句話都有種不容置疑的力量。